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的適應癥
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適用于: 右心室三部分都存在的病人,右心室腔不應<正常的2/3,一般與分流手術同期施行。但有8%~15%的病人右心室腔大小在正常范圍,也可單純做肺動脈瓣切開,而保留動脈導管未閉。當右心室嚴重發育不全,漏斗部缺失,三尖瓣直徑<正常55%或Z值<-3和并有嚴重冠狀動脈連接異常時,單純施行體-肺分流術。......閱讀全文
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的適應癥
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適用于: 右心室三部分都存在的病人,右心室腔不應
關于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的基本介紹
室間隔完整的肺動脈閉鎖是指肺動脈瓣完全閉鎖、三尖瓣結構和功能異常、右心室有不同程度的發育不良、室間隔完整無缺,而房室和心室大血管關系正常的先天性心臟畸形,其發生率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1%~3%,在新生兒先天性發紺型心臟病中約占30%。在心室的發育、動脈干的分隔和肺動脈瓣發育過程中發生異常,均可引起
關于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的術前準備介紹
1.在術前通過超聲心動圖和心血管造影檢查確定診斷,弄清畸形,尤其是分型、右心室、三尖瓣、肺血管狀況和有無冠狀動脈連接異常。 2.新生兒應輸入前列腺素E1[0.1μg/(kg·min)]維持動脈導管持續開放,為實施手術爭取時間。 3.在右心室壓明顯高于體循環壓的小嬰兒,產生右心房高壓,體循環靜
關于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的手術步驟介紹
在膈神經前縱行切開心包,游離出肺動脈干,套一阻斷帶。阻斷肺動脈干遠端,在前壁做一縱切口。此時術野內無血,先用小尖刀在瓣膜中央刺一小洞,而后插入擴張器到右室,并向兩側用力,使開口擴大。取出擴張器,用側壁鉗夾住肺動脈壁切口,連續縫合。 若準備同時行體-肺動脈分流術時則待鎖骨下動脈與肺動脈分流吻
關于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的術中注意要點
1.術中進一步探查有無其他合并畸形,以便確定手術方法。 2.在非體外循環下進行手術時,避免失血較多和造成低血壓。 3.肺動脈瓣直視切開術,應注意瓣口擴張或切開充分、確實。在肺動脈瓣嚴重發育不全,切開后仍有梗阻者則切除肺動脈瓣。
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適應癥
1、凡肺動脈瓣狹窄病人,癥狀明顯,右心室與肺動脈的收縮壓力階差在5.3kPa(40mmHg)以上者,都應進行手術。手術應早做,以學齡前為適宜。 2、有些病人臨床癥狀不明顯,但心電圖示右心室肥厚及勞損者,應考慮手術。 3、如壓力階差小于5.3kPa或右心室壓力低于6.6kPa(50mmHg),
關于肺動脈瓣閉鎖的類型介紹
分型:根據有無合并室間隔缺損,可分為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瓣閉鎖和室間隔缺損型肺動脈瓣閉鎖兩大類。 1.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瓣閉鎖 右室心肌肥厚,心腔容量小,但流入道始終存在,且室間隔完整。有心房間的溝通和未閉動脈導管存在,右心房的血液凈房間隔缺損流入左心房、左心室和主動脈,部分又經未閉動脈導管進入
關于肺動脈瓣閉鎖的診斷依據
1.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瓣閉鎖:患兒出生時即出現發紺、呼吸窘迫和進行性代謝性酸中度者要高度懷疑本癥,應緊急行二維心臟B超檢查、左右心室測壓及造影以明確診斷。 2.室間隔缺損型肺動脈瓣閉鎖:患者的臨床表現類似重癥法洛四聯癥,呈青紫氣促,活動受限。一般先用二維超聲初步明確右室流出道是否存在,繼用
治療肺動脈瓣閉鎖的相關介紹
肺動脈瓣閉鎖一經確診,原則上應盡快手術。手術方式有閉鎖的肺動脈瓣切開術、人造肺動脈瓣置換術及合并心臟畸形矯治術等。 1.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瓣閉鎖:原則上采用姑息療法,使肺動脈血流有適應的供應及右室腔減壓,改善缺氧,促使右室盡可能早發育,以待二期根治。 2.室間隔缺損型肺動脈瓣閉鎖:手術治療根
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基本介紹
肺動脈瓣狹窄既肺動脈口的狹窄,占先天性 心臟病 的5%-8%,其中90%為瓣的狹窄,即三個肺動脈瓣增厚,交界處融合心臟收縮時,由于瓣膜打不開,而呈園頂征。心臟雜音是主要體征,心電圖表現右室肥厚,心臟X線片示肺血少,右心擴大,肺動脈段垂直樣擴張,超聲心動圖可明確診斷。 肺動脈瓣狹窄可根據右室與肺
關于肺動脈瓣閉鎖的基本信息介紹
肺動脈瓣閉鎖是指肺動脈瓣相互融合,形成無缺口的現為膜或隔膜,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肺動脈瓣閉鎖不全多數為功能性的,由于風濕性二尖瓣病變或先天性心血管病導致肺動脈壓力升高而引起;少數由于風濕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直接損害瓣膜或先天畸形所引起。
關于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術前準備
1、術前準備 重癥病人、如紫紺明顯或心功能較差,術前應間斷給氧,限制活動,少量輸極化液,心衰明顯者給予強心、利尿等藥物治療,待心功能及一般情況改善后,再擇期手術。 2、麻醉事宜 氣管內插管,吸入或靜脈麻醉,體表降溫,溫度降至30℃~32℃(食管溫度)。一般采用低溫麻醉心臟直視手術,但近來由
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注意事項
1、心室纖顫的預防和處理 多見于低溫直視肺動脈瓣切開術中體溫下降過低(28℃以下),心肌損傷,肺氣體交換量不足,心肌缺氧,低血壓及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一旦發生應立即進行心臟按壓,心內注射腎上腺素,加強供氧,加速輸血,提高血壓,如體溫過低,心包腔內注入38℃溫鹽水復溫。待心室纖顫有力時,電擊除
簡述低溫下肺動脈瓣直視切開術
僅適于單純性肺動脈瓣狹窄,且病情較輕而無繼發性漏斗部狹窄和其他伴發心內畸形。 氣管插管麻醉后,將病人泡入冰水中行體表降溫,待鼻咽溫度降至35℃時出水,擦干身體,體溫將繼續下降至32~30℃。 病人取仰臥位,胸骨正中切口縱向鋸開胸骨,切開心包后進行心外捫診,在肺動脈根部可觸及收縮期震顫,按壓該
關于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手術步驟介紹
1、體位、切口 平臥位,胸骨正中切口,縱行切開心包,顯露心臟。 2、心外探查 查明肺總動脈及瓣環,右心室流出道,各房室大小及是否有合并畸形。單純肺動脈瓣狹窄病人,顯示肺總動脈明顯擴張,血管壁變薄,在肺動脈根部前面可捫到一粗糙的收縮期震顫,輕按之可捫到魚口狀融合的瓣膜口和增厚的瓣膜。肺動脈環
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術后處理介紹
1、術前有心力衰竭者,術后應強心、利尿治療。 2、低溫直視手術時術中發生心室纖顫者,術后除加強心臟的治療與護理外,注意預防腦缺氧、水腫等并發癥的治療。 3、充分給氧,避免缺氧。 4、注意呼吸道濕化,鼓勵咳嗽,預防肺部并發癥。
關于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的基本信息介紹
肺動脈瓣狹窄切開術:凡肺動脈瓣狹窄病人,癥狀明顯,右心室與肺動脈的收縮壓力階差在5.3kPa(40mmHg)以上者,都應進行手術。手術應早做,以學齡前為適宜。有些病人臨床癥狀不明顯,但心電圖示右心室肥厚及勞損者,應考慮手術。
肺動脈瓣狹窄的癥狀介紹
肺動脈瓣狹窄發病率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8%~10%,肺動脈狹窄以單純肺動脈瓣狹窄最為常見,約占90%,其次為漏斗部狹窄,脈動脈干及其分支狹窄則很少見,但可繼發或并發瓣下狹窄,它可單獨存在或作為其他心臟畸形的組成部分,如法洛四聯癥、卵圓孔未閉等。若跨瓣壓差
肺動脈瓣狹窄的病因分析
各類肺動脈狹窄其胚胎發育障礙原因不一,在胚胎發育第6周,動脈干開始分隔成為主動脈與肺動脈,在肺動脈腔內膜開始形成三個瓣膜的原始結節,并向腔內生長,繼而吸收變薄形成三個肺動脈瓣,如瓣膜在成長過程發生障礙,如孕婦發生宮內感染尤其是風疹病毒感染時三個瓣葉交界融合成為一個圓頂狀突起的魚嘴狀口,即形成肺動
肺動脈瓣狹窄的鑒別診斷
1.心房間隔缺損 輕度肺動脈口狹窄的體征心電圖表現與心房間隔缺損頗有相似之處。 2.心室間隔缺損 漏斗部狹窄的體征與心室間隔缺損甚為相似,要注意鑒別。 3.先天性原發性肺動脈擴張病 其臨床表現和心電圖變化與輕型的肺動脈瓣狹窄甚相類似,鑒別診斷有一定困難。右心導管檢查未能發現右心室與肺動
關于肺動脈瓣狹窄的簡介
三個瓣葉交界融合成圓頂狀增厚的隔膜,突向腔內,瓣孔呈魚嘴狀,可位于中心或偏向一側,小者瓣孔僅2~3mm,一般瓣孔在5~12mm左右,瓣葉交界融合處,常留有一個略隆起的脊跡,大多數病例三個瓣葉互相融合,少數為雙瓣葉融合,瓣緣常增厚,有疣狀小結節,偶可形成鈣化斑,肺動脈瓣環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狹窄,右
關于三尖瓣閉鎖的病因分析
胚胎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心內膜墊融合,將房室管平均分成左右兩個管口并參與形成膜部心室間隔和閉合心房間隔第1孔。一般認為胚胎期前后心內膜墊融合部位偏向右側,心室間隔右移造成房室口分隔不均等,右側房室管口閉塞則日后形成三尖瓣閉鎖。
關于三尖瓣閉鎖的預防介紹
三尖瓣閉鎖是一種復雜發紺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預后較差,生存期很短,約70%病兒于出生后1年內死亡。目前無有效的預防措施,臨床主要是診斷時要與其他發紺型的先天性心臟病進行鑒別,以求對患兒及時地進行正確的治療。
肺動脈瓣狹窄臨床路徑
一、肺動脈瓣狹窄球囊成形術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肺動脈瓣狹窄 (ICD-10:Q22.1/I09.801 /I37.0)行經皮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ICD-9-CM-3:35.9603)。(二)診斷依據。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手術治療肺動脈瓣狹窄
(1)手術指征 ①病人雖癥狀,心電圖也無明顯異常改變,右心導管檢查示右室收縮壓在8.0kPa(60mmHg)以上,或跨瓣壓力階差大于5.3kPa(40mmHg),或超聲心動圖檢查示瓣孔在1.0~1.5厘米屬中度狹窄應考慮手術。②無癥狀但心電圖示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勞損,X線片示心臟有中度增大者。③有
概述肺動脈瓣狹窄的治療方式
輕度肺動脈狹窄病人臨床上無癥狀,可正常生長發育并適應正常的生活能力可不需手術治療,中等度肺動脈狹窄病人,一般在20歲左右出現活動后心悸氣急狀態,如不采取手術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會導致右心室負荷過重出現右心衰竭癥狀,從而喪失生活和勞動能力,對極重度肺動脈狹窄病人常在幼兒期出現明顯癥狀,如不及時
關于三尖瓣閉鎖的基本癥狀介紹
三尖瓣閉鎖是一種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占先天性心臟病的1%~5%。在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中繼法洛四聯癥和大動脈轉位后居第三位。主要病理改變是三尖瓣閉鎖或三尖瓣口缺失,卵圓孔未閉或房間隔缺損,左心室擴大,右心室發育不良。胚胎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心內膜墊融合,將房室管平均分成左右兩個管口,并參與形成膜
簡述三尖瓣閉鎖的臨床表現
1.癥狀 三尖瓣閉鎖病人生存期長短與肺血流量有密切關系。肺血流量接近正常者,生存期最長可達8年以上;肺血流量很多者,出生后一般僅能生存3個月;肺血流少于正常者則出生后生存期居于前述兩種情況之間。房間隔通道小的病例,臨床上呈現體循環靜脈充血、頸靜脈怒張、肝大和周圍型水腫。由于肺循環血量少,大多數
關于三尖瓣閉鎖的檢查方式介紹
1.心電圖檢查 90%的病例為電軸左偏,大動脈轉位。肺動脈增粗者電軸正常或右偏。心前區導聯均顯示左心室肥大、T波倒置改變。80%病例示P波高或增寬并有切跡。 2.X線檢查 胸部X線表現頗多變異。肺血流減少者心影正常或輕度擴大,肺血流量增多者心影顯著擴大。典型的胸部X線征象為心臟右緣平直,左
簡述肺動脈瓣狹窄的臨床表現
本病男女之比約為3∶2,發病年齡大多在10~20歲之間,癥狀與肺動脈狹窄密切相關,輕度肺動脈狹窄病人一般無癥狀,但隨著年齡的增大癥狀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勞動耐力差、乏力和勞累后心悸、氣急等癥狀。重度狹窄者可有頭暈或劇烈運動后昏厥發作,晚期病例出現頸靜脈怒張、肝臟腫大和下肢水腫等右心衰竭的癥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