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病理生理介紹
中毒性菌疾腸道病變輕微,多見充血水腫,個別病例結腸有淺表潰瘍,但全身病變重要多臟器的微血管痙攣及通透性增加,突出的病理改變為大腦及腦干水腫,神經細胞變形及點狀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部分病例腎上腺充血、皮質出血和萎縮。 診斷檢查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粘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理處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賓可見核左移,當有DIC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測 已經有關應用熒光物質標記的痢疾桿菌特異性多價抗體來檢測大便標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異,都較快速,但特異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5、特異性核酸檢測 采用核酸雜交或PCR可直接檢查糞便中的痢疾桿菌核酸,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簡便,對于標本要求較低等優點,是較有發展前途的方法。2—7歲健壯兒童,夏秋季節突起高熱,伴......閱讀全文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病理生理介紹
中毒性菌疾腸道病變輕微,多見充血水腫,個別病例結腸有淺表潰瘍,但全身病變重要多臟器的微血管痙攣及通透性增加,突出的病理改變為大腦及腦干水腫,神經細胞變形及點狀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部分病例腎上腺充血、皮質出血和萎縮。 診斷檢查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粘液便、鏡檢有成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病理生理介紹
中毒性菌疾腸道病變輕微,多見充血水腫,個別病例結腸有淺表潰瘍,但全身病變重要多臟器的微血管痙攣及通透性增加,突出的病理改變為大腦及腦干水腫,神經細胞變形及點狀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部分病例腎上腺充血、皮質出血和萎縮。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介紹
(一) 降溫止驚 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溫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最大劑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5mg/kg.次。 (二) 治療循環衰竭 1、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驟,突發高熱、病情嚴重,迅速惡化并出現驚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見于2—7歲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 潛伏期多數為1—2天,短者數小時,起病、發展快,高熱可>40℃(少數不高)迅速發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腸道癥狀多不明顯甚至無腹痛與腹瀉,也
關于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近年來痢疾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逐漸上升,同一株痢疾桿菌可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其耐藥性主要通過耐藥因子(R因子)傳遞引起的,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依靠其毒力質粒所編碼的一組
怎樣預防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3、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4、降溫止驚,防治腦水腫和呼吸衰竭,為了迅速控制感染,防治循環衰竭,應選用強有力的廣譜抗菌藥物。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介紹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于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病,多流行于夏秋季節。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為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驚厥或休克
關于超急性細菌性結膜炎的病理生理介紹
淋球菌性結膜炎:成人主要是通過生殖器-眼接觸傳播而感染,新生兒主要是出生時由患有淋球菌性陰道炎的母體產道感染。萘瑟腦膜炎球菌性結膜炎最常見的患病途徑是血源性播散感染。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檢查方式介紹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黏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離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并可見核左移。當有DIC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測 目前已有應用熒光
關于慢性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檢查介紹
一、疾病病因: 病前一周內的不潔飲食史、接觸史,當地本病流行情況。 二、診斷檢查: 1、檢驗 大便常規,注意查原蟲(如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滴蟲、霉菌及各種寄生蟲蟲卵;必要時以PCR法查常見病原菌;大便培養(需氧菌、厭氧菌);藥敏試驗;免疫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漿白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
關于慢性細菌性痢疾的安全提示介紹
1、尋找誘因,對癥處理。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桿菌,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 2、對于腸道粘膜病變經久有愈者,同時采用保留灌腸療法。 3、注意: (1)傳染源包括
關于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于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群(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
關于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細菌性痢疾是小兒較常見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由痢疾桿菌所致。臨床上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膿血的稀便為其主要癥狀。中毒型痢疾是細菌性痢疾的危重臨床類型,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嚴重,常發生驚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診斷依據介紹
1.普通型菌痢 夏秋季發病,有腹瀉伴發熱、糞便帶黏液膿血,大便鏡檢每高倍視野膿細胞>15個并見有紅細胞,即可臨床診斷。但確診要靠大便培養,應取新鮮糞標本,及時接種,可提高培養陽性率。 (1)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也表現為發熱、腹瀉和膿血便,鑒別主要依靠大便培養,本病糞培養痢疾桿菌陰性,但發現有大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方法介紹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粘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理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并可見核左移,當有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
細菌性痢疾的檢查項目介紹
1.血常規 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 3.細菌培養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
關于子癇的病理生理介紹
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全身各系統靶器官血流灌注減少而造成損害,出現不同的臨床征象。包括心血管、血液、腎臟、肝臟、腦和子宮胎盤灌流等。 1、心血管系統 小血管廣泛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平均動脈壓升高,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收縮功能下降;加之冠狀動脈痙攣導致不同
關于痢疾阿米巴的急性期的病理介紹
腸粘膜細胞破壞,產生糜爛及淺表潰瘍。如病變繼續進展,病灶變深,累及粘膜下層,則形成典型的口小底大的燒瓶樣潰瘍,其基底為粘膜層,腔內充滿棕黃色壞死物質,內含溶解的細胞碎片、粘液和滋劑體,內容物排出時即產生臨床上的痢疾樣便。潰瘍間的粘膜大多完整,和細菌性痢疾的病變不同。阿米巴繼續向粘膜下層進展,因組
抗菌藥中毒性腎病的病理生理
1、急性藥物性間質性腎炎的發病機制為免疫機制,藥物作為抗原激活免疫反應而影響腎臟,并非藥物直接對腎臟產生毒性損害。免疫機制包括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兩方面。 (1)細胞免疫機制:近年來實驗結果表明,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的發病機制中細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多數病例,包括抗腎小管基底膜疾病,腎間質中都以單
抗菌藥中毒性腎病的病理生理
1、急性藥物性間質性腎炎的發病機制為免疫機制,藥物作為抗原激活免疫反應而影響腎臟,并非藥物直接對腎臟產生毒性損害。免疫機制包括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兩方面。 (1)細胞免疫機制:近年來實驗結果表明,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的發病機制中細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多數病例,包括抗腎小管基底膜疾病,腎間質中都以單
抗菌藥中毒性腎病的病理生理
1、急性藥物性間質性腎炎的發病機制為免疫機制,藥物作為抗原激活免疫反應而影響腎臟,并非藥物直接對腎臟產生毒性損害。免疫機制包括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兩方面。 (1)細胞免疫機制:近年來實驗結果表明,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的發病機制中細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多數病例,包括抗腎小管基底膜疾病,腎間質中都以單
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亦稱為志賀菌病(shigellosis),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消化道感染人體后,引起結腸黏膜的炎癥和潰瘍,并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
細菌性痢疾的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 3.細菌培養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
細菌性痢疾的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于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群(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
細菌性痢疾的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可初步作出診斷,病原學檢查可確診。可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三類。 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具有腹瀉,膿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樣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癥狀,難以確定其他原因腹瀉者。 臨床診斷病例:有不潔飲食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出現腹瀉、腹痛、里
預防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3、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 4、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
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相關介紹
1.急性細菌性痢疾 (1)一般治療隔離、臥床休息、半流質易消化飲食。 (2)支持和對癥治療退熱、止吐以及止痙藥緩解腹痛等,另外應該按脫水程度給予液體療法。 (3)抗菌治療近年來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等耐藥的痢疾桿菌菌株日益增多,最好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可選用阿米卡星、第三代頭孢菌素、含酶
小兒細菌性痢疾的鑒別診斷介紹
1.熱性驚厥 既往有熱性驚厥史,驚厥后神志清楚,一般狀態好,常可找到引起本癥的其他疾病。 2.大葉性肺炎 X線檢查肺部可有大葉或節段性炎性病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多發生于冬春季節,70%以上可見皮膚和黏膜的出血點或淤斑等。 4.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季節相同,但驚厥的發生時間不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檢查介紹
1、檢驗 血尿常規。大便常規及培養,1/d,3次,停藥后再2次。并作藥敏試驗。必要時以PCR法查大便志賀菌。大便鏡檢注意原蟲(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腸滴蟲、各種寄生蟲蟲卵、霉菌菌絲。各種腸毒素測定。如大腸埃希菌腸毒素(LT、ST),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毒素。厭氧菌培養(空腸彎曲菌、難辨梭菌)。電鏡
關于甲狀腺的病理生理的介紹
妊娠第3周,胎兒甲狀腺起始于前腸上皮細胞突起的甲狀腺原始組織,妊娠第5周甲狀舌導管萎縮,甲狀腺從咽部向下移行,第7周甲狀腺移至頸前正常位置。妊娠第10周起,胎兒腦垂體可測出TSH,妊娠18~20周臍血中可測到TSH。 胎兒甲狀腺能攝取碘及碘化酪氨酸,耦聯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