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腺病毒的研究簡史介紹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別命名為ad1~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產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復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基因組右端,受EⅡ區編碼的DNA結合蛋白質調控;第5個轉錄單位在病毒感染中期合成ad2蛋白質Ⅳ。 腺病毒對嚙齒類動物有致癌能力,或能轉化體外培養的嚙齒類動物細胞。使細胞轉化只需要腺病毒基因組的一部分,這些基因位于基因組的左端,約占整個基因組的7%~10%。盡管腺病毒分布很廣,但對人體不出現致癌性。人體細胞是一類允許細胞(permissive cell),即這類細胞允許感染入侵的病毒在細胞內復制增殖,最后細胞裂解死亡而釋放出大量子代病毒。在體外培養的多種人體腫瘤細胞中均未查出腺病毒顆粒,但在人的1號染色體上有adl2的整合位點,這意味......閱讀全文
關于腺病毒的研究簡史介紹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別命名為ad1~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產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復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
概述腺病毒的研究簡史
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分別命名為adl~ad52,研究得最詳細是ad2。腺病毒基因組轉錄產生mRNA,已知的轉錄單位至少有5個:EⅠ區位于病毒基因組左側,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與細胞轉化有關;EⅡ區編碼DNA結合蛋白,參與病毒的復制;EⅢ區編碼出現在宿主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EⅣ區位于ad2
關于苯甲酸的研究簡史介紹
苯甲酸是法國人在1618年首先發現的。 19世紀50~70年代,從苯甲酰氨基乙酸中提取了生產藥品所需的少量苯甲酸。 19世紀70年代,從鄰苯二甲酸與氫氧化鈣加熱生產的鄰苯二甲酸鈣鹽中回收苯甲酸。 19世紀90年代,用苯次甲基三氯水解法生產苯甲酸。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產方法,其中
關于苯甲酸的研究簡史介紹
苯甲酸是法國人在1618年首先發現的。 19世紀50~70年代,從苯甲酰氨基乙酸中提取了生產藥品所需的少量苯甲酸。 19世紀70年代,從鄰苯二甲酸與氫氧化鈣加熱生產的鄰苯二甲酸鈣鹽中回收苯甲酸。 19世紀90年代,用苯次甲基三氯水解法生產苯甲酸。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產方法,其中
關于膽固醇的研究簡史介紹
早在18世紀人們已從膽石中發現了膽固醇,1816年化學家本歇爾將這種具脂類性質的物質命名為膽固醇。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
關于膽甾醇的研究簡史介紹
早在18世紀人們已從膽石中發現了膽固醇,1816年化學家本歇爾將這種具脂類性質的物質命名為膽固醇。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
關于細胞譜系的研究簡史
1878年,C·O·懷特曼研究螞蟥胚胎發育時首先提出卵的卵裂是有序的過程,發育早期的每一裂球在構成身體時具有固定的形態學意義。 1882年,E·B·威爾遜創用了細胞譜系這一名詞。 1922年,A·彭納斯對顫蚓胚胎的細胞譜系作了詳細的描述。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一些分子生物學家十分注
關于氨基葡萄糖的研究簡史介紹
從1898年首次出現有關氨基葡萄糖的報道以來,對氨基葡萄糖以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制備、理化性質以及生理生物活性的研究一直是國外研究的熱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出現高潮。我國有關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研究集中在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對治療骨關節炎方面。
關于左旋肉堿的研究簡史
左旋肉堿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1905年,俄國人Gulewitsch和Krimberg從肉類提取物中發現了L-肉堿 [4] ,并用拉丁語carnis命名,意思是“畜肉”。自此以后,各國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27年,Tomita和Sendju證實了其分子結構。 1948年,Fraen
關于腺病毒的分類介紹
分類及自上個世紀50年代發現并成功分離腺病毒以來,已陸續發現了100余個血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52種,分為A、B、C、D、E和F六個亞群(subgroup)。基因治療常用的人的2型及5型腺病毒在血清學分類上均屬C亞群,在DNA序列上有95%的同源性。二者的增殖能力非常強,滴度通常可以達到109p
關于磷酸的發展簡史介紹
繼德國商人波蘭特發現磷、德國化學家孔克爾制出磷后,英國化學家波義耳也獨立制出了磷,他也是最早研究磷性質及化合物的化學家,他在1682年發表的論文《一種觀察到的冷光的新實驗》中寫到“磷在燃燒后生成白煙,白煙與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其中的白煙正是磷酸酐(五氧化二磷),而與水作用生成的溶液即為
關于基因調控的簡史介紹
1900年F.迪納特發現在含有乳糖和半乳糖的培養液中培養的酵母菌細胞中有分解半乳糖的酶,但是在葡萄糖的培養液中培養的酵母菌細胞中沒有相應的酶。1930年H.卡爾斯特倫在關于細菌的研究中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并把生物細胞中的酶區分為組成酶和適應酶(亦稱誘導酶)兩類,前者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的酶,后者是
關于硼氫化鈉的研究簡史
硼氫化鈉是由H·C·Brown和其導師Schlesinger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學發現的。起初為了研究硼烷和一氧化碳絡合物的性質,但意外卻發現了硼烷對有機羰基化合物的有還原能力。由于當時硼烷屬于稀有物質,因此并沒有引起有機化學家的重視。硼烷化學的發展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美國國防部需要尋找
關于腺病毒誘發疾病的介紹
腺病毒對呼吸道、胃腸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臟等均可感染,人腺病毒約1/3的已知血清型通常與人類疾病相關,但一種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疾患;相反,不同血清型也可引起同一種疾患。 一、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癥狀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和肌肉痛等,包括以下4種不同的綜合征
關于腺病毒的防治原則介紹
腺病毒的甲醛滅活疫苗已被用于某些人群的預防,而且將來有被用人二倍體細胞培養的減毒活疫苗所替代的可能。但因腺病毒對動物具有致癌作用,人們對全病毒疫苗的作用與安全性存有疑慮。此外加強游泳池和浴池水的消毒,可使水傳播性結膜炎爆發的危險性降至最小,在作眼的檢查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對所用設備充分滅菌,也可控
關于全站儀的簡史介紹
全站儀是全站型電子速測儀的簡稱,是電子經緯儀、光電測距儀及微處理器相結合的光電儀器。世界上全站儀的品牌主要有徠卡、拓普康、尼康、南方、索佳等。 [1] 全站儀是人們在角度測量自動化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各類電子經緯儀在各種測繪作業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全站儀的發展經歷了從組合式即光電測距儀與光學
關于元素硅的發現簡史介紹
1787年,拉瓦錫首次發現硅存在于巖石中。 1800年,戴維將其錯認為一種化合物。 1811年蓋-呂薩克和泰納爾(Thenard, Louis Jacques)加熱鉀和四氟化硅得到不純的無定形硅,根據拉丁文silex(燧石)命名為silicon。 1811年,Gay-Lussac和Then
關于聚丙烯的發展簡史介紹
1954年,G·納塔首先將丙烯聚合成聚丙烯(采用鋁鈦的氯化物做催化劑),并創立了定向聚合理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957年,意大利的蒙特卡提尼公司和美國赫克勒斯(Hecules)公司分別建立了6000t/a和9000t/a的聚丙烯生產裝置。 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聚丙烯進入了
關于容量分析的簡史介紹
容量分析是一種古老的分析方法,1729年法國C。J。日夫魯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用純碳酸鉀測定乙酸的濃度,他將乙酸逐滴加到一定量的碳酸鉀溶液中,直到不再發生氣泡為止。到了19世紀,由于成功地合成了各類指示劑,容量分析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法將一種已知濃度的試劑溶液滴加到被測物質溶液中,根據完成化學
關于腺病毒的誘發疾病的介紹
腺病毒對呼吸道、胃腸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臟等均可感染,人腺病毒約1/3的已知血清型通常與人類疾病相關,但一種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疾患;相反,不同血清型也可引起同一種疾患。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癥狀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和肌肉痛等,包括以下4種不同的綜合征。
關于腺病毒的傳播特點的介紹
1、宿主范圍廣對人致病性低 腺病毒載體系統可廣泛用于人類及非人類蛋白的表達。腺病毒可感染一系列哺乳動物細胞,因此在大多哺乳動物細胞和組織中均可用來表達重組蛋白。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腺病毒具有嗜上皮細胞性,而人類的大多數的腫瘤就是上皮細胞來源的。另外,腺病毒的復制基因和致病基因均已相當清楚,在人群
關于腺病毒55型的起源介紹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一位科學家對手術切除的人扁桃體增殖腺小塊進行細胞培養時意外發現在培養的腺樣組織內潛伏著一種未知的病毒,這種病毒可引起培養的單層細胞發生病變。由于這種病毒被首先發現于腺樣組織中,1956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類病毒命名為腺病毒,1962年正式命名為腺病毒科。 迄今已經發現
關于腺病毒55型的癥狀介紹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除發熱、寒戰、頭痛、咳嗽以外,常有明顯的咽痛及咽喉部潰瘍,有些病人可同時出現眼結膜炎的表現。在臨床上,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急性發熱性咽喉炎、咽結膜熱、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4種臨床類型。 腺病毒肺炎約占兒童期肺炎的10%-37%。過去認為,成人中腺病毒少見
關于腺病毒感染的基本介紹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結膜、泌尿道和淋巴結。主要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腺病毒引起者占2%~4%),其次為眼部和胃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見于兒童。約半數患者為隱性感染。嬰幼兒易患腺病毒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無特效治療。根據人群血清特異性抗體調查
細胞譜系的研究簡史
1878年,C·O·懷特曼研究螞蟥胚胎發育時首先提出卵的卵裂是有序的過程,發育早期的每一裂球在構成身體時具有固定的形態學意義。1882年,E·B·威爾遜創用了細胞譜系這一名詞。1922年,A·彭納斯對顫蚓胚胎的細胞譜系作了詳細的描述。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一些分子生物學家十分注意發育和遺傳關系
簡述乙酸的研究簡史
乙酸發酵細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發現,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醋——它是這些酒精飲料暴露于空氣后的自然產物。如中國就有杜康的兒子黑塔因釀酒時間過長得到醋的說法。 古羅馬的人們將發酸的酒放在鉛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種高甜度的糖漿,叫做“sapa”。“sapa”富含一種有甜
冰醋酸的研究簡史
乙酸發酵細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發現,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醋——它是這些酒精飲料暴露于空氣后的自然產物。如中國就有杜康的兒子黑塔因釀酒時間過長得到醋的說法。 古羅馬的人們將發酸的酒放在鉛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種高甜度的糖漿,叫做“sapa”。“sapa”富含一種有甜
概述氮氣的研究簡史
瑞典化學家卡爾·謝勒(Carl Scheele)和蘇格蘭植物學家丹尼爾·盧瑟福(Daniel Rutherford)在1772年分別發現了氮。牧師卡文迪許和拉瓦錫也在差不多的同一時間獨立地獲得了氮。Rutherford在他的老師Joseph Black的啟發下,研究含碳物質在有限量的空氣中燃燒后
關于熒光蛋白的發展簡史介紹
最早出現的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之后又在海洋珊瑚蟲中分離得到了第二種GFP。其中水母GFP是由238氨基酸組成的單體蛋白質,分子量約27KD,GFP熒光的產生主
關于滴定量熱法的簡史介紹
1922年P.迪圖瓦和E.格羅貝特建立熱滴定法,用于容量分析。1924年P.M.迪安和O.O.瓦茨最早使用測溫滴定這一術語;以后又有人采用熱滴定、焓滴定、測溫焓滴定、量熱滴定和測溫滴定等術語,至今仍未統一。 70年代以來,由于與滴定量熱計相關的一些技術(如恒溫浴、恒速滴定裝置、反應容器、溫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