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的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之后又在海洋珊瑚蟲中分離得到了第二種GFP。其中水母GFP是由238氨基酸組成的單體蛋白質,分子量約27KD,GFP熒光的產生主要是在氧氣存在下,分子內第67位的甘氨酸的酰胺對第65位絲氨酸的羧基的親核攻擊形成第5位碳原子咪唑基,第66位酪氨酸的α-2β鍵脫氫反應之后,導致芳香團與咪唑基結合,這樣GFP分子中就形成對羧基苯甲酸唑環酮生色團發出熒光。在搞清楚了這一原理后,GFP被廣泛的應用到生物學研究中了,各個廠家如Promega公司、Stratagene公司(包括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橙色蛋白制備技術)、Clontech公司(現屬Takara公司)等都出產了相應的產品。
但此前穿透性最強的熒光蛋白質也不能幫助研究者看到活體生物體皮下更深層的狀況。現在,隨著俄羅斯科學院的Dmitriy Chudakov最近培育出穿透性極強的深紅色熒光蛋白質,利用熒光蛋白質進行的生物研究領域將出現重大突破。
200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諾貝爾獎
1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組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王立新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Geneticdissect......
1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組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立新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Geneticdissectionofinte......
內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可參與大腦多個腦區的突觸可塑性調節,對情緒、睡眠、食欲等神經活動過程具有調控功能。內源大麻素系統的調控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成癮......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自然·方法》上發表研究介紹,其研制的聲學報告基因(acousticreportergenes)靈敏度提升,能夠對單個細胞進行成像研究。報告基因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通常編碼熒......
綠色熒光蛋白(簡稱GFP),是一個由約238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熒光。GFP的熒光非常穩定,在激發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熒光素強很多。因此GFP及其變種被廣泛......
斯坦福大學StevenG.Boxer課題組揭示了熒光蛋白光異構化途徑,以單個氯鄰位取代的rsEGFP2為模型,通過測得Cl-rsEGFP2晶體結構的順反構型,區分熒光蛋白(GFP)光異構化途徑(OBF......
光異構化反應由于其靈敏的感光生物學功能,被廣泛的應用于化工領域,如光學數據儲存、分子轉換。光異構反應中,以雙鍵順反異構化最為常見。共軛體系如綠色熒光蛋白(GFP)雙鍵的異構化有兩種途徑,單鍵翻轉(OB......
心臟病發作會導致部分心臟組織死亡,從而降低其排出血液的能力。最近有證據顯示,在兒童早期發育后,心臟確實會生長新細胞,但這些新細胞的來源一直是一個謎。于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人員通......
日本研究人員通過改良化學發光蛋白,最新研發出增強型發光蛋白,發光亮度是先前的2到10倍,有望用于較為復雜的生物學觀察和藥物研發等。2012年和2015年,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曾將一種名為“海香菇”的海......
經過多年的嘗試,生物學家成功地在實驗室中研制出了一種非常明亮的紅色熒光蛋白。對于研究人員——包括癌癥和干細胞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們使用熒光蛋白來跟蹤基本的細胞過程。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