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表現
1.泌尿生殖系統癥狀 (1)下尿路癥狀:包括尿急、尿頻、夜尿、尿失禁、遺尿、排尿困難、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 (2)性功能障礙癥狀:生殖器區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礙、性高潮異常、射精異常、性欲減退等。 2.其他癥狀 除排尿癥狀外,可伴有腸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等:便秘,大便失禁,會陰部感覺減退或喪失,肢體癱瘓等。......閱讀全文
簡述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表現
1.泌尿生殖系統癥狀 (1)下尿路癥狀:包括尿急、尿頻、夜尿、尿失禁、遺尿、排尿困難、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 (2)性功能障礙癥狀:生殖器區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礙、性高潮異常、射精異常、性欲減退等。 2.其他癥狀 除排尿癥狀外,可伴有腸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等:便秘,大便失禁,會陰
簡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并發癥
由于逼尿肌收縮無力或不能持久,逼尿肌和外括約肌或膀胱頸部協同失調以及尿道阻力相對地過高,使膀胱排空不全,發生尿潴留。此時膀胱內壓上升,常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新生兒期罕見反流,到10歲時50%以上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導致輸尿管積水,腎積水和泌尿系感染,最終引起腎功能不全以及慢性尿毒癥。神經源性膀胱
如何診斷神經源性膀胱?
1.病史 (1)排尿功能障礙伴排便功能紊亂(如便秘,大便失禁等)者,有神經病變的經源性膀胱的可能。 (2)注意有無外傷、手術、糖尿病,脊髓灰質炎等病史或藥物應用史。 (3)注意有無尿意,膀胱膨脹等感覺的減退或喪失,如膀胱的感覺有明顯減退或增喪失,即可確診為神經源性膀胱。 2.檢查 (1
神經源性膀胱的病因分析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尿不暢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由此誘發的泌尿系統并發癥,如上尿路損害及腎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有可能影響儲尿和排尿神經調控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礙。 1.中樞神經系統因素 包括
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介紹
治療神經源性膀胱主要是保護上尿路功能,防止發生腎盂腎炎、腎積水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其次是改善排尿障礙癥狀以減輕患者生活上的痛苦。治療的具體措施是采用各種非手術或手術方法減少殘余尿量,殘余尿量被消除或減至很少(〈50mL)之后可減少尿路并發癥。 1.非手術治療 (1)導尿 無論是以促進儲尿還是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NBD臨床表現一般與病因、神經損害程度及病變時間有關。 1.臨床癥狀 (1)排尿異常 ①尿急、尿頻;②尿失禁,以混合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多見,但伴有尿潴留者常表現為充盈性尿失禁,白天失褲和(或)夜間尿床,也是大多數NBD患兒就診的原因;③尿潴留表現。主要為排尿困難、費力,尿線無力。 (2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鑒別診斷介紹
1.前列腺增生癥 發生于50歲以上男性,有排尿困難,尿潴留,嚴重者引起腎,輸尿管擴張積水,直腸指診,膀胱鏡檢查,膀胱造影可明確診斷。 2.膀胱頸梗阻 女性有排尿困難和尿潴留,肛門周圍皮膚及會陰部感覺正常,膀胱鏡檢查或尿流動力學檢查可鑒別。 3.先天性尿道瓣膜 多見于小兒,有排尿困難,尿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發病機制
1.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括約肌協同失調 這類病變的共同特點是:有逼尿肌反射亢進的表現,排尿時可有逼尿肌收縮,但尿道括約肌[內和(或)外]不能協調性的松弛,甚至反而加強收縮。見于骶髓上神經病變患者。可有3種情況: (1)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 (2)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內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檢查方式介紹
1.體格檢查 (1)肛門括約肌張力試驗 肛門括約肌松弛,表示脊髓中樞不活動或活動降低,肛門括約肌收縮過強,表示脊髓中樞反射亢進。 (2)肛門反射試驗 刺激肛門周圍皮膚,如肛門收縮表示脊髓活動存在。 (3)球海綿體肌反射試驗 刺激陰莖頭或陰蒂,引起肛門括約肌收縮,表示脊髓活動存在。 2.冰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癥狀體征
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病因主要為先天性的,故大多可于生后早期發現,而如外傷等獲得性者也可通過病史得出結論。 神經源性膀胱有多量殘余尿,合并泌尿系癥狀及并發癥和無殘余尿,尿失禁兩類,以前者為多。由于膀胱的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都有障礙,故當膀胱充盈時可無尿意,又因內外括約肌協同失調及膀胱壁有不規則和微弱
用藥-治療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概述
正如尚無單一的分類一樣,迄今為止對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也沒有一種簡便而單一的方法,常需要進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1.原則 不同患兒的治療方案因病情可以完全不同,但又存在著一些根本的治療原則: (1)保護腎功能。 (2)防止、控制尿路感染。 (3)盡量避免留置導尿和尿流改道。 (4)盡可能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基本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由于中樞或周圍神經部分或完全性損害造成的膀胱、尿道貯尿或(和)排尿功能障礙,也可將其稱之為下尿路功能障礙。其原因主要為脊髓發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縱裂、腰骶椎發育不良等。其他原因包括外傷、腫瘤、經骶尾部或盆腔的手術、神經系統
神經源性膀胱有哪些并發癥?
尿路感染是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10%~15%的患者可發生尿路結石,膀胱輸尿管反流在神經源性膀胱中發生率為10%~40%,通常為可逆性,當排尿情況改善,剩余尿減少,膀胱壓力減低時有自行好轉的可能,還可并發腎盂腎炎,腎衰竭,腎積水等。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輔助檢查介紹
1.影像學檢查 X線脊柱平片檢查可發現脊柱畸形(如椎體畸形)和脊柱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多可發現典型的“圣誕樹”樣膀胱,可了解充盈期膀胱的形態和容量,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在排尿時觀察尿道和膀胱頸部開放的情況,對是否存在逼尿肌和括約肌不協調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并可排除后尿道瓣膜等先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病理病因分析
1.分類方法 在泌尿外科疾病中,神經源性膀胱是分類方法最多,也是最復雜和概念最混淆的一種疾病,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分類能將神經源性膀胱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癥狀特點結合統一, 都不能滿足臨床預后與治療的需要。現有的分類基本歸納如下: (1)以神經的病變部位分類:第一種是以神經的病變部位為分類基礎,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簡介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NBD)指任何神經病變或損害引起膀胱和(或)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小兒NBD主要是因為先天性脊柱裂或骶椎發育不良所致。少數為獲得性,可因腦癱、腦膜炎、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損傷,神經系統腫瘤和盆腔手術損害神經等引起。小兒NBD最重要的并發癥是上尿路損害和尿失禁。
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方法 ①導尿術; ②藥物治療; ③神經阻滯療法; ④其他方法如生物反饋技術、排尿訓練等。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 ①降低膀胱出口阻力的手術,如神經根切斷術、經尿道外括約肌(膀胱頸部)切開術等; ②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手術,如膀胱頸懸吊術、特氟隆等生物材料注射手術
神經源性關節病的臨床表現
可發生于任何關節包括脊柱,但以四肢關節受累多見。由于神經疾病不同,好發部位不盡一致如偏癱患者關節畸形也在偏側癱;脊髓空洞癥關節病變多發生于上肢,肩和肘關節最常受累,少數見于顳頜、胸鎖、腕和指關節等。脊髓癆以下肢為主膝關節最常受累,其次是髖、 跗骨、肩、肘、踝趾(指)關節和脊柱糖尿病神經病變多發生
神經源性肺水腫的臨床表現
神經系統表現:除顱腦損傷外,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中毒均易發生NPE。頭痛、嘔吐、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輕~重度昏迷)、頸抵抗,病理征陽性。 呼吸系統表現:咳嗽、進行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紫紺,、出現三凹征、口鼻溢出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雙肺彌漫性細濕羅音,全身大汗。胸片:早期兩肺紋理增強;出現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病因分析
其原因主要為脊髓發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縱裂、腰骶椎發育不良等。其他原因包括外傷、腫瘤、經骶尾部或盆腔的手術、神經系統炎癥和VATER綜合征等。
治療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目的簡介
根本目的是降低儲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內的壓力,保護腎臟功能。其次是盡可能的使膀胱在低壓足夠容量條件下具備控尿和有效排空的功能,改善排尿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原則
(1)原發病的治療 原發神經疾病可治愈或能恢復者,首先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脊髓外傷、脊膜膨出和脊髓栓系等患兒,膀胱尿道功能可能隨著原發病的治愈而恢復。 (2)依據藥動力學檢查對癥治療 若原發病不能治愈,則針對藥動力學分型進行對癥治療,以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3)注意康復訓練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檢查介紹
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路感染,但癥狀多不典型,如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則可能加速腎臟的損害;在新生兒或嬰幼兒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衰竭等,威脅患兒生命。因此,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尿素氮和肌酐,以及血鈉、鉀、氯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檢查,對了解神經源性膀胱患兒的上尿路損害程度與
簡述神經源性腫瘤的癥狀體征
腫瘤位于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隨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范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內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痹等征。
簡述腺性膀胱炎的臨床表現
其具有特殊的病理發展過程和臨床發病特點。在膀胱三角區、膀胱頸部及輸尿管口周圍等位置較易發生,根據膀胱鏡下病變形態將腺性膀胱炎分為以下乳頭狀瘤樣型、濾泡狀或絨毛狀水腫型、慢性炎性反應型和黏膜無顯著改變型4種類型。 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難治性的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恥骨上區及會陰不適,下腹墜脹
簡述肌肉神經源性損害的病理表現
肌肉神經源性損害以肌萎縮側索硬癥為多見,發病率為1/10萬,有些地區高達40/10萬。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簡稱ALS)是前角細胞病變,延髓運動神經核和錐體束進行性損害起的上下運動元性麻痹。(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源性損害、前角細胞病變。部分患者“肌酸激酶”升高,提示肌肉也有損害,病因與家庭因素、病毒
簡述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治療原則
一般認為,治療的首要原則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治療中樞神經系原發病,降低顱內壓;其二為呼吸系統支持性治療,包括治療低氧血癥等及循環系統液體控制。原發病的治療在神經源性肺水腫治療中具有關鍵性作用。及時治療如腦外傷、蛛網膜下腔出血或延髓病變等,緩解或降低高顱壓及腦組織水腫,是治療的基礎。原發病的治療及
神經源性肺水腫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神經系統表現:除顱腦損傷外,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中毒均易發生NPE。頭痛、嘔吐、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輕~重度昏迷)、頸抵抗,病理征陽性。 呼吸系統表現:咳嗽、進行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紫紺,、出現三凹征、口鼻溢出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雙肺彌漫性細濕羅音,全身大汗。胸片:早期兩肺紋
簡述膀胱腫瘤的臨床表現
1.血尿 血尿為膀胱癌最常見的首發癥狀,85%的患者可出現反復發作的無痛性間歇性肉眼血尿。出血量可多可少,嚴重時帶有血塊。在膀胱癌發病的全過程100%或早或晚出現血尿。 2.膀胱刺激癥狀 癌腫本身的浸潤,癌組織潰瘍,壞死及感染和瘀血塊等均可成為是刺激因素使膀胱肌肉收縮而產生尿意;出現尿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