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茶酚胺增多癥的癥狀
體征:病的臨床表現系大量兒茶酚胺作用于腎腺素受體而引起。 (1) 高血壓征群:高血壓為本病的主要癥狀。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型,持續性者亦可有陣發性加劇,早期多為陣發性,平時血壓不高,發作時血壓驟升,收縮壓往往達26.66-40.0k Pa ,舒張壓可達17.33-24.0k Pa (如以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為主者則更高一些),歷時短者數秒鐘,一般數分鐘,長者可達1-2h,偶可達24h以上,發作多者一日數次,少者數月一次,愈發愈頻,歷時愈長,井可發展為持續性 高血壓伴陣發性加劇。發作可無誘因,也可因情緒 激動 ,體位改變,吸煙、排尿、灌腸等而誘發。發作時思者感 心悸 、心動過速 ,往往伴劇烈 頭痛 、焦慮、四肢及頭部 震顫 、 面色蒼白 、大汗淋漓 、手足厥冷、發麻等,有時出現氣促、 胸悶 、呼吸困難 ,有時伴以 惡心 、嘔吐 、中上腹痛等。對持續性高血壓病人,尤其是兒童和青年患者,同時伴有畏熱、多汗 、低熱 、心悸 、心律失常、......閱讀全文
兒茶酚胺增多癥的癥狀
體征:病的臨床表現系大量兒茶酚胺作用于腎腺素受體而引起。 (1) 高血壓征群:高血壓為本病的主要癥狀。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型,持續性者亦可有陣發性加劇,早期多為陣發性,平時血壓不高,發作時血壓驟升,收縮壓往往達26.66-40.0k Pa ,舒張壓可達17.33-24.0k Pa (如以釋放去甲
概述兒茶酚胺增多癥的疾病癥狀
體征:病的臨床表現系大量兒茶酚胺作用于腎腺素受體而引起。 (1) 高血壓征群:高血壓為本病的主要癥狀。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型,持續性者亦可有陣發性加劇,早期多為陣發性,平時血壓不高,發作時血壓驟升,收縮壓往往達26.66-40.0k Pa ,舒張壓可達17.33-24.0k Pa (如以釋放去甲
兒茶酚胺增多癥的病因
西醫病因:腫瘤約有80%-90%位于腎上腺髓質,90%為一側單個,少數為雙側性或一側腎上腺瘤 與另一處腎上腺外的瘤并存,這種多發性嗜鉻細胞瘤 較多見于兒童和陽性家族史患者,屬多內分泌腺瘤病 (MEA)的Ⅱ、Ⅲ型(見\ 多內分泌腺瘤病 \"條),被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主要位于
關于兒茶酚胺增多癥的簡介
西醫嗜鉻細胞瘤發源于腎上腺髓質,也可見于腎上腺外的交感神經節、旁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中,臨床上出現高血壓及代謝紊亂征群。此外,腎上腺髓質可發生雙側或單側增生,其征群與瘤相似,故統稱為兒茶酚胺增多癥(hypercatecholaminism)。 兒茶酚胺增多癥的西醫病因:腫瘤約有80%
兒茶酚胺增多癥的診斷鑒別
西醫診斷:除典型的臨床表現外,診斷措施如下。 化學測定包括尿或血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的測定: ①24h尿3-甲氧基-4羥基苦杏仁酸(又稱香草基杏仁酸,VMA)測定:VMA是腎上腺素(E)及去甲腎上腺素(NE)的最終代謝產物。正常值10-35 μmol/24h(2-7mg/24h),本病患者常
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
劇烈頭痛頭暈、疲勞和疲倦不尋常的出血,流鼻血疼痛瘙癢身體不同部位麻木或刺痛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
頭痛和眩暈: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流速度減慢,從而引起頭痛和眩暈。 皮膚潮紅:由于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增多,導致皮膚發紅。 疲勞和乏力: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需要更多的努力來泵血,從而導致疲勞和乏力。 視力模糊: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眼底血管受到影響,導致視力模糊。 手腳麻木和疼痛:由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癥狀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無特異性臨床表現,中性粒細胞增多可以暫時性阻塞毛細血管,可暫時性減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損傷和梗死等。
關于兒茶酚胺增多癥的診斷鑒別介紹
西醫診斷:除典型的臨床表現外,診斷措施如下。 化學測定包括尿或血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的測定: ①24h尿3-甲氧基-4羥基苦杏仁酸(又稱香草基杏仁酸,VMA)測定:VMA是腎上腺素(E)及去甲腎上腺素(NE)的最終代謝產物。正常值10-35 μmol/24h(2-7mg/24h),本病患者常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及并發癥
癥狀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無特異性臨床表現,中性粒細胞增多可以暫時性阻塞毛細血管,可暫時性減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損傷和梗死等。 并發癥 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栓塞,見于心腦,腎,脾及肺栓塞等。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癥狀和體征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由于腎上腺皮質球狀帶腺瘤,通常單側,比較罕見有腎上腺癌或增生.腺瘤在兒童極其罕見,但該綜合征有時是兒童腎上腺癌或腎上腺增生的一種類型.由于缺乏11β-羥化酶,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的臨床特征也摹擬該征.兒童中巴特爾(Bartter)綜合征的高醛固酮和低血鉀與醛固酮增多癥的區別是無
口形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是什么
口形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形態異常的紅細胞增多。 在外周血涂片當中,紅細胞中心淡染區可以成狹窄的裂縫,裂縫的中央較兩端更為狹窄,縫的邊緣比較清楚,類似微張的魚口,所以稱之為口形紅細胞增多癥。 發生口形紅細胞增多癥的時候,紅細胞在脾臟的破壞會增加,溶血程度輕重不一。比較輕的患者,有可能有輕度的溶血
關于老年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概述
具有皮膚和黏膜玫瑰紅色,脾臟腫大,全血細胞增多,尤以紅細胞增多的三大表現,并伴有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的典型病例,診斷不困難。1968年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研究組提出的診斷標準已被廣泛采用。診斷標準如下: ①紅細胞總容量,男性≥36ml/kg,女性≥32ml/kg(51Cr紅細胞標記法); ②動脈血
關于紅細胞增多癥眼底的早期癥狀介紹
1.眼部癥狀 視力可正常或有短暫模糊,或一過性黑蒙。可出現怕光、視力疲勞、閃光幻覺、飛蚊幻視、夜視力障礙、眼前黑點或暗點、視野缺損和復視等。以上癥狀可伴有眼底改變或沒有眼底改變。如沒有眼底改變而有上述癥狀,應考慮可能有球后病變或顱內病變,如腦出血或腦內血栓形成等。 2.眼底改變 (1)視盤改
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癥狀簡介
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 tropical eosinophilia一種表現為肺部變應性炎癥反應的綜合征。又稱肺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一般認為是寄生于其他動物的絲蟲偶爾感染人體時產生的過敏反應,因人體的免疫機制消滅微絲蚴釋放出致敏物質所致,此過程主要發生于肺部,故本病實為潛隱性絲蟲病。主要表現長期
血小板增多癥臨床癥狀及檢查診斷
?? 血小板增多癥(primary throbocythemia)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為出血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續明顯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細胞過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復出血,故也名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發病率不高,多見40歲以上者。血小板增多癥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
簡述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體征
暫時性紅細胞增多癥,有脫水及攝水不足的病因,主要表現血容量不足的癥狀、Gaisbock嚴重者循環衰竭。大多病例有吸煙史,病人發病年齡較輕,男性多見,體重大多超過正常。常見癥狀有輕度頭疼,頭暈,神經衰弱,焦慮,面、耳、唇、眼結膜及口腔黏膜紅紫色、充血,脾不腫大,半數病人有高血壓,病程中亦常見高血壓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發病原因及癥狀
發病機制 中性粒細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細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細胞等階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進行有絲分裂而增生,構成骨髓中粒細胞的增生池,正常時,這些細胞不能穿過骨髓血竇壁,故不能進入外周血液循環,晚幼粒,桿狀核,分葉核粒細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細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見到,桿狀核粒細胞在外周
概述老年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疾病癥狀
起病隱匿,常在血常規檢查時偶被發現。有些病例在出現了血栓形成和出血癥狀后才明確診斷。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血管與神經系統的表現早期可有頭痛、頭昏、眩暈和耳鳴、疲乏、健忘、肢體麻木、多汗等。重者可出現盲點、復視和視力模糊等視覺異常。也可有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該組癥狀主要是因紅細胞數增加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癥的癥狀
臨床表現多樣,可有發熱、咳嗽、胸痛、心悸、氣短、神經精神癥狀、瘙癢、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四肢末端水腫等。最嚴重的是心內膜下血栓形成和纖維化,腱索纖維化,導致房室瓣反流,最終發生進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超聲心動圖探查可用于診斷和監測。來自心臟的栓塞、彌漫性腦病、周圍神經病,特別是多發性單神經炎
小兒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體征
HE最主要的特點是外周血中橢圓形紅細胞超過25%,其臨床表現及血液學改變差異很大。目前,國內主要根據溶血的程度分3種類型: 1.無溶血(隱匿型) 橢圓形紅細胞雖增多,但無溶血表現。 2.輕度溶血(溶血代償型) 紅細胞壽命比正常稍短,網織紅細胞輕度增高,結合珠蛋白低于正常,由于造血功能的代償,
熱帶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癥的癥狀詳細描述
常見臨床癥狀有咳嗽、喘鳴、胸悶乏力、厭食及發熱等。咳嗽劇烈,但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有時痰中帶血。可有哮喘樣發作。少數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及消化系統表現。若不給予有效治療,病程常遷延反復,數年后可由于肺纖維化出現肺功能不全的表現。體檢可發現肺部哮鳴音及輕度肝、脾、淋巴結腫大。實驗室檢查外周血嗜酸粒細胞
關于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癥的癥狀介紹
臨床表現多樣,可有發熱、咳嗽、胸痛、心悸、氣短、神經精神癥狀、瘙癢、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四肢末端水腫等。最嚴重的是心內膜下血栓形成和纖維化,腱索纖維化,導致房室瓣反流,最終發生進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超聲心動圖探查可用于診斷和監測。來自心臟的栓塞、彌漫性腦病、周圍神經病,特別是多發性單神經炎
醛固酮增多癥的簡介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是由于腎上腺皮質球狀帶腫瘤或增生而造成醛固酮分泌增多,導致潴鈉,排鉀,體液容量擴張,抑制了腎素--血管緊張系統。臨床表現高血壓、低血鉀性堿中毒和周期性麻痹,多飲多尿,心電圖示低血鉀。多見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1:3,腎上腺皮質腫瘤,增生予以手術治療,不適于手術者,常用
白細胞增多的信息和癥狀
外文名Leukocytosis就診科室內科、急診科常見病因感染、風濕熱疾病、血液病、組織壞死、急性失血和溶血、惡性腫瘤、代謝紊亂、藥物和毒物等常見癥狀病因不同,表現各異
真紅增多癥的概述
真性 紅細胞增多癥是以紅細胞異常增殖為主的一種慢性 骨髓增殖性疾病。可能因 造血干細胞不受 紅細胞生成素的正常控制而自行增殖,或造血干細胞對紅細胞生成素的敏感性增高及異常骨髓增殖因子的刺激所致。以紅細胞容量,全血總容量和血液黏滯度增高為特征。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 脾腫大、髓樣化生、 骨髓纖維化
醛固酮增多癥的鑒別診斷
1.高血壓。 2.低血鉀,周期性麻痹,多飲,多尿,夜尿增多。 3.血PH和CO2CP升高,堿中毒引起手足搐搦。 4.尿17羥皮質類固醇(17-OHCS),17酮類固醇(17-KS)正常。 5.血漿醛固酮升高,尿醛固酮排出量升高。 6.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活性降低。 7.安體舒通試驗
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并發癥
(一)呼吸系統約30%患者可并發咽部細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現間質性肺炎。 (二)泌尿系統并發癥 部分患者可出現水腫、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類似腎炎的變化,病變多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統并發癥 并發心肌炎者約占6%,心電圖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間期延長。 (四)神經系統并
關于血紅蛋白增多的癥狀介紹
(1)生理性增多:見于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見于嚴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聯癥、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或肺靜脈瘺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于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如腎癌肝細胞癌、腎胚胎瘤及腎盂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特殊實驗室檢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定性診斷并不困難。定位診斷包括腎上腺CT、雙側腎上腺靜脈采血、基因檢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