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古脊椎所
1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研究所領導班子進行換屆考核并調研研究所戰略規劃貫徹落實情況。 古脊椎所所長周忠和代表本屆領導班子作述職報告,從戰略規劃和科研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平臺和基礎建設、黨建和創新文化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匯報了古脊椎所近五年來取得的進展。 白春禮對古脊椎所在“一二三”戰略規劃實施、人才引進與培養、科技平臺和基礎建設、科學普及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古脊椎所從事的學科獨具特色,近幾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影響較大;人才隊伍建設很有特點,優秀人才隊伍穩定,向心力、凝聚力很強,人才使用上敢于創新;科普工作成效顯著,社會影響廣泛。 白春禮強調,國家目前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古脊椎所下一階段在瞄準國際學術前沿的同時,應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大力加強協同創新,促進本學科發展與......閱讀全文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古脊椎所
1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研究所領導班子進行換屆考核并調研研究所戰略規劃貫徹落實情況。 古脊椎所所長周忠和代表本屆領導班子作述職報告,從戰略規劃和科研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平臺和基礎建設、黨建和創新文化建設、體制機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長換屆,擔任古脊椎所所長。 周忠和,出生于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中科院古脊椎所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為課題組對產自山西天鎮的鹿角標本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了麋鹿的兩個種,其中一個是雙叉麋鹿,另外一個由于形態的不同,建立了麋鹿種之下的一個亞種——原達氏鹿,并系統討論了所有麋鹿化石種的分類位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國際第四紀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多求證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學家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動物“走出西藏”的假說,成為近年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重大科學突破。 不久前,筆者跟隨科學家在青藏高原找化石,提起這一創見,他們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以猛犸象、披毛犀等為代表的冰期動物
中科院古脊椎所標本館成自然藏品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3月24日,來自全球28個國家73家機構的學者在《科學》雜志(Science)聯合發表論文,通過對世界上自然博物館藏品進行的評估,發現這73家最大的博物館和標本館保存著超過11億件生物、地質、古生物和人類學藏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科院古脊椎所標本館成為全球自然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3月24日,來自全球28個國家73家機構的學者在《科學》雜志(Science)聯合發表論文,通過對世界上自然博物館藏品進行的評估,發現這73家最大的博物館和標本館保存著超過11億件生物、地質、古生物和人類學藏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新疆分院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中科院新疆分院,就全面貫徹落實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創新2020”做好“一三五”落實工作、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等工作開展專項調研。 14日上午,在“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新疆分院‘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匯報會上,新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據中科院人教局網站通知,中科院經研究,決定: 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董軍社、鄧濤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任期5年);免去高星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 ? ??
古脊椎所最新研究揭開蘇門答臘兔起源之謎
蘇門答臘兔化石種類被首次發現。我國學者的這一發現為蘇門答臘兔的系統演化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數據,對揭示這類兔的起源及探討東南亞地區第四紀期間哺乳動物擴散事件以及古生態環境變遷等目前科學界關注的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等新
古脊椎所發現新種“九峰吐魯番獸”
近日,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的最新成果。論文報道了二疊系腦包溝組最常見的一種二齒獸類化石,記述了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二齒獸類骨架在內的五個個體,將其歸入了吐魯番獸屬,并命名為一新種“九峰吐魯番獸”(Turfanodon jiufengensis)。 吐魯
古脊椎所在云南發現肋鱗裂齒魚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云南三疊紀海相地層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肋鱗裂齒魚類化石。該種魚類被命名為亞洲肋鱗裂齒魚,這是該魚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年代地層學研究表明,亞洲肋鱗裂齒魚距今約2.44億年,比此前在歐洲發現的肋鱗裂齒魚類早二百萬年。該發現更新了人們對肋鱗裂齒魚科起源的認
古脊椎所等發現真錢伯獸化石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與怪物同行》中,水龍獸被一種叫真錢伯獸(Euchambersia)的獸頭類用毒殺死。這種遠古動物,頭長僅有10厘米。遺憾的是,從第一件標本被發現至今已近百年,在南非僅發現了兩個頭骨。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與合作者,在《生物學快報》(Bi
古脊椎所等揭開巨犀體型演化謎團
巨犀是犀超科中的獨特支系,約4000~2200萬年前生活在歐亞大陸,主要在中國、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和蒙古,也零星發現于東歐等地區。巨犀是史上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在演化過程中體型增長極快,其體型和體重演化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此前對巨犀的體重已有多次探討,但鮮有關于整個巨犀支系的體型演化的研究
古脊椎所揭示羅平強壯魚關鍵頭骨特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以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為代表綜合研究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國學術期刊PeerJ 上發表。在這篇長達33頁的論文中(另有38頁的附件文檔),徐光輝詳細描述了羅平強壯魚的骨骼形態,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
古脊椎所等揭曉嵌齒象類謎團
長期以來,嵌齒象類(gomphotheres)被認為是長鼻類演化的中心環節,它被認為是生存至今的真象的祖先類型,而劍齒象類(Stegodontids)、喙嘴象類(Rhynchotheres)、居維葉象類(Cuvieroniines)的起源都或多或少與嵌齒象有關。然而,嵌齒象同時也被認為是長鼻類
古脊椎所恐龍食鳥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網絡版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后鄒晶梅(Jingmai O'Connor)與周忠和、徐星研究員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小盜龍新材
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動物學國際合作項目取得重要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Gavin Young博士共同主持的國際地質對比計劃項目“中古生代脊椎動物生物地理學,古地理學及氣候學”(IGCP491項目,2003-2007),依據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化石燃料學以及地球物理學、
古脊椎所等在沂源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邢松、山東博物館孫承凱與國內及西班牙學者合作在山東沂源人的研究中再次取得進展。《人類進化雜志》于2016年4月在線發表了沂源人牙齒形態特征的文章。 沂源人化石材料發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包括一件頭蓋骨和七顆牙齒,早期研究將其歸為直立人。電子自旋共振(ESR)與鈾
古脊椎所等有關鳥類手指同源研究取得進展
鳥類手指同源問題是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最具爭論性的問題之一。近年來,包括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在內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學》等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激烈討論。2013年6月17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美國國立衛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羊亞科是與現代人類發展關系最密切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據報道世界上養殖的羊(包括山羊Capra和綿羊Ovis)大約有20億頭,是數量最多的牲畜,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穩定的肉食、奶食,以及生物纖維的來源。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系。羊亞科是反芻類中,最適合干旱、寒
古脊椎所等在稻作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稻作起源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水稻馴化的起始時間、地點和動因。以往研究發現,我國南方新石器早期遺址似乎不利于水稻大植物遺存的保存,難以成為探討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的可靠依據。而植硅體明顯不同,它耐腐蝕而易保存,可望成為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對象。 近年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
5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到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實地考察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院地合作工作情況。 白春禮首先考察了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科技交流與成果展示廳,聽取中心有關負責人工作報告,仔細了解中心開展的稀土共晶熒光體、納米纖維素、稀土化學位移試劑3項高技術跟蹤項目以及中心孵化的高
白春禮:力促中科院國際化發展
第六屆世界科學論壇大會正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前來參會的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2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全球科學界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科技造福全人類。 科學推動可持續發展 世界科學論壇由匈牙利科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于2003年共同發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本次論壇大會的主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調研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山西煤化所)時強調,山西煤化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完善布局,加強科研合作與人才建設,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和要求。 白春禮一行先后考察了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北京新技術基地
7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副院長陰和俊的陪同下,對中科院北京新技術基地進行調研,視察了光電研究院和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聽取了相關研究所負責人的匯報,與科技和管理骨干進行親切座談,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在光電研究院,白春禮一行參觀了光電院無人機遙感綜合驗證
白春禮深入中科院信息工程所調研
7月1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信息工程研究所,就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組織實施“創新2020”以及“一三五”規劃落實等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中科院辦公廳(黨組辦)、高技術局的負責同志陪同調研。 白春禮一行先后對信息工程
白春禮:中科院應主動承擔國家使命
5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的陪同下,來到中科院廊坊創新基地,對相關研究所廊坊園區的科研工作進行實地調研,并就研究所“一三五”戰略規劃落實情況和全面貫徹實施“率先行動”計劃與科研人員進行座談。 當天上午,白春禮來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廊坊研發中心,現場考察了循
古脊椎所發表關于古基因組解讀現代人的演化之路主題評論
“何以為人”——如何定義人類自身及理解人之為人的獨特性,是復雜而艱巨的問題。遺傳學的興起和發展為我們從生物學角度理解現代人的由來和獨特性提供了新視角——20多年前,第一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觀察到現代人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和分歧時間;“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揭開現代人廣泛的基因多樣性;早期現代人和滅絕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