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手指同源問題是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最具爭論性的問題之一。近年來,包括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在內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學》等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激烈討論。2013年6月17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癌癥與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的S. Mackem博士的綜述論文,全面回顧了這一爭論的原因,比較了各種不同的假說,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這篇題為“追尋鳥類手指演化” 的論文中,徐星和S. Mackem比較了幾種確定同源結構的常用標準,評價了這幾種標準的優缺點,重點介紹了鳥類手指演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強調了同源異型機制在鳥類手指演化過程中的作用。這一研究是徐星課題組用整合的方法,結合古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資料來解釋重要結構演化的一個新成果。 《當代生物學》是生物學領域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雜志(影響因子超過1......閱讀全文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
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的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這十大基礎研究進展分別是: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查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平衡狀況; 揭示A1型短指癥致病機理; 發現β-抑制因子-2復合體信號缺損可導致胰島素耐受; 實驗證實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