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手指同源問題是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最具爭論性的問題之一。近年來,包括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在內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學》等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激烈討論。2013年6月17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癌癥與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的S. Mackem博士的綜述論文,全面回顧了這一爭論的原因,比較了各種不同的假說,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這篇題為“追尋鳥類手指演化” 的論文中,徐星和S. Mackem比較了幾種確定同源結構的常用標準,評價了這幾種標準的優缺點,重點介紹了鳥類手指演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強調了同源異型機制在鳥類手指演化過程中的作用。這一研究是徐星課題組用整合的方法,結合古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資料來解釋重要結構演化的一個新成果。
《當代生物學》是生物學領域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雜志(影響因子超過10),刊登包括演化生物學在內的各類生物學文章。
圖1 有關鳥類手指演化兩種假說的比較。(徐星供圖)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講堂”首場報告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科學報告廳舉行。報告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應邀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依托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不斷探索新技術,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
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先進技術和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朱敏中國......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氣候帶影響了早期恐龍分布。來自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顯示,最早的恐龍集中在泛大陸(也稱盤古大陸)這個古超級大陸南端的溫帶區。這項研究結......
直播時間:2022年8月5日(周五)20:0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掃碼進入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科學網微信視頻號將同步直播科學網B站將同步直播科學網抖音將同步直播主講人王原中國科學院古......
5月17日,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和5·19中國旅游日”自貢市主會場活動,在自貢恐龍博物館舉行。會上,自貢恐龍博物館、重慶云陽縣普安恐龍化石管理委員會、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
中國古生物學會3月10日在南京發布“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本次入選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東部白堊紀晚期至第三紀早期,發育了大量內陸含鹽油氣盆地,如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蘇油田和江漢油田等。自1979年在勝利油田發現海生枝管藻與龍介蟲化石,中國東部是否發生過海侵成為石油學界爭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