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Gavin Young博士共同主持的國際地質對比計劃項目“中古生代脊椎動物生物地理學,古地理學及氣候學”(IGCP491項目,2003-2007),依據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化石燃料學以及地球物理學、大地構造學等原理,對全球中古生代早期脊椎動物進行古生物地理學、古大氣組成、古氣候變遷和古生物絕滅事件之間相互作用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取得了重大成果, Palaeoworld雜志2010年1-2期以專刊的形式發表了該研究項目的一系列成果。 這次集結成冊的論文共15篇,涵蓋了古生物學、生物地層學、古生物地理學及古氣候學領域,包括亞洲和東岡瓦納地區早期脊椎動物及相關的地層學、古動物地理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波羅的海地區泥盆紀脊椎動物群落及古動物地理學的研究,志留紀大氣氧含量變化與有頜類早期輻射關系的探討,中-晚古生代澳大利亞的極移曲線與......閱讀全文
動物(特指后生動物,即包括最簡單的海綿動物到最復雜的脊椎動物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無疑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作為動物界的成員,人們對動物究竟是何時并如何起源的抱有天然的好奇心,但直到今天,這仍然是演化生物學領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難題。 現代動物界包括三十多個動物門類,已有研究表明
動物(特指后生動物,即包括最簡單的海綿動物到最復雜的脊椎動物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無疑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作為動物界的成員,人們對動物究竟是何時并如何起源的抱有天然的好奇心,但直到今天,這仍然是演化生物學領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難題。 現代動物界包括三十多個動物門類,已有研究表明
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作出上述結論。 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因此,不難理解這項研究一經刊出便成了熱點,而且再次“勾”出了人們關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一串串疑團。 依舊是場爭論
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良好的骨骼遺骸的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包括至少一個看似成熟的標本)都比從石器中回收的標本要小。202
▲張彌曼(右一)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犧牲的。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工作都抱著一顆‘公心’。”在張彌曼看來,古生物 學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著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為“傻瓜”的張彌曼在巴黎
4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及自動化研究所共同承擔的院大型科研裝備研制項目“225kV-3D-微分辨ICT、450kV-通用型ICT”驗收會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會議由院計劃財務局科技條件處田東生主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1月28日至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辦的2010年度國際地學研究計劃項目(IGCP-580項目)“磁化率在古生界沉積巖石中的應用”國際研討會(2010 IGCP-580 Meeting: Applications of magnetic susc
當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時面臨來自社會與科學界內部的許多沖擊。少一點功利主義的思想,堅守對科學最初的憧憬與好奇心才是根本。 對周忠和來說,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潛心研究感興趣的問題,心無旁騖地做好科學與科普工作,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
陳均遠等人對海口蟲的研究成果表明,脊椎動物的演化在5.2億年前就已拉開序幕。這些保存驚人完好的化石,展現了一幅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遠祖的生動“肖像”。這一發現被一些國外科學家譽為“人類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項驚人成就”。 云南昆明滇池之畔,海口鎮耳材村村后,有一個長2000米、寬1000米的斜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并稱為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組。這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合作項目集中征集期間,共接收項目申請145項。根據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項申請:序號科學部受理號申請人申請人單位項目名稱合作者合作者單位111110099張煥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30Si+208Pb極深壘下熔合反應研究Ale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日消息,“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并稱為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新近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院士系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動物學家。她于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國家自然歷
記者6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中科院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日前通過驗收專家組評審,中科院古脊椎所高精度CT實驗室正式建成。該高精度CT設備可實現對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樣本的高精度掃描、圖像重建和處理,填補了國內
生物大滅絕事件不僅使生態系統和生態結構遭受重創,也會對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產生影響,相關研究不勝枚舉。然而關于滅絕事件對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長期影響卻罕有探討。有國外學者對二疊紀末大滅絕后陸生脊椎動物的最新研究發現,存在廣布分子在復蘇期顯著增加,而復蘇期之后又減少的有趣現象。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兒的相貌更像父親,兒子的相貌更像母親。但是,這也不能深入解釋,一個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決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的遺傳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面部特征或臉部形態。既然相貌是父母給的,那就一定與遺傳有關,因此可以說基因決定相貌,確切地說,是父母的基因決定一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科考小組在內蒙古臨河地區臨近中蒙邊境的早白堊世時期沉積的巖石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恐龍。這種被命名為單指臨河爪龍的小型恐龍代表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只發育一個手指的恐龍,有關成果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帶帆的KJ復原圖 KJ1化石,可看到完整的大型脊冠 帶帆的KJ復原圖 沒有帆的KJ復原圖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中國古生物學者與航空專家日前披露了一種非常有趣的翼龍飛行方式。這種名為夜翼龍(Nyctosaurus)利用高聳于頭上的脊冠,充當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飛行能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對于化石標本來說,常常也是如此。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人類化石,因其寥寥無幾、難以尋覓,所以也異常珍貴、備受矚目。而腕足動物化石則是數量較多有時甚至是極多的一類。在遙遠的古生代,腕足動物曾經歷過非常繁盛的時期,使得我們今天在古生代地層中能夠見到它的化石數量蔚為可觀。用中科院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為中方負責人的中德合作項目(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地球環境和生命過程)2010年度雙邊學術研討會暨暑期古生物學聯合野外培訓班于6月9日至22日在德國和捷克境內舉行,該所朱茂炎等七位科學家及研究生赴歐洲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次雙邊學術研討會及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人物簡介 裴文中(1904—1982),河北豐南人,史前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第四紀哺乳動物和地層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畢于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29年起,主持周口
神經內分泌因子Secretoneurin(SN)是由分泌粒蛋白II(Secretogranin II,Sg II)經過激素原轉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形成,在魚和哺乳類(包括人)等脊椎動物中非常保守。近年來的研究發現,SN具有內分泌、神經內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活性,尤其是具有顯著刺激脊椎動物生殖軸的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月16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0年度中俄(NSFC-RFBR)合作項目批準名單(共50項)和2010年度中俄(NSFC-RFBR)雙邊研討會項目批準名單(共4項),具體如下: 2010年度中俄(NSFC-RFBR)合作項目批準名單序號科學部受理號申請人/單位項目名稱俄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張彌曼22日晚在巴黎參加頒獎典禮時風趣地說,自己最初選擇專業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現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張彌曼和另外4名女科學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獲頒今年的“世界
美英兩國研究人員發現,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魚類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水中,經過漫長進化后才向深海和淡水中擴散。 作為地球上第一種脊椎動物,魚類已知最早出現在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但魚類化石直到4.2億年前才大量出現,這之間的空白期魚類在何處此前尚不清楚。刊登于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這項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是脊椎動物“下丘腦-垂體-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 HPG)軸”上的一個關鍵因子,在脊椎動物性腺發育成熟及繁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斑馬魚模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
2月26日,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溝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中的昆蟲化石》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項目始于本世紀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論文60余篇(獲獎人為第一作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