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她和隊員們駐扎在巴松村,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與青藏高原結緣的第十八年。談到科研,高晶言語中難掩熱愛:“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點特別吸引我。” “巔峰使命”科考任務使用的是“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浮空艇的體積為9060立方米,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個原位高空科學觀測平臺。 高晶說:“我們此行的主要目標是讓整個艇的升空高度能夠超過9000米,達到中—高對流層,開展高空大氣環境變化過程的綜合觀測。” 高晶的研究方向,是水體穩定同位素現代過程和冰芯記錄。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觀測水的氧元素或氫元素比率的變化,來判斷水的來源,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經過了哪些變化過程。近5年來,青藏高......閱讀全文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 堅持不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她和隊員們駐扎在巴松村,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今年是高晶與青藏高原結緣的第十八年。談到科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她和隊員們駐扎在巴松村,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與青藏高原結緣的第十八年。談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的水汽是如何傳輸的?西風和季風又是如何影響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這是今年39歲的高晶一直想要解開的難題。 作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員,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7年,高晶作為研究骨干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科考任務,擔任“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與阿里站科研人員座談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長趙華標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在科學研究中成長,這群人把青春留在了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7.shtm 編者按: 地球的第三極仍然在隆升,亞洲的水塔在不斷變化。她對中國、對亞洲,乃至世界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有何影響?人類應該如何呵護她、利用她?這就需要對青藏高原的各種變化了如指
高晶:在青藏高原上追尋水的蹤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272.shtm 已持續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開啟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珠峰科考)。 隨著我國自主研
習近平致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他們帶來了成果
8月19日,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科技部、中科院在京召開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會議由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 孫鴻烈、陳宜瑜、姚檀棟等院士回顧了兩次青藏科考中不畏艱苦條件和危險因素的艱辛奮斗歷程,感受著青年科考隊員展現的新時代精神風貌和使命擔當,欣喜地看到科
青年學術交流座談會在京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3.shtm 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致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8月19日,科技部、中科院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會議由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 會上,全體同志重溫了
我國創造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
5月15日凌晨1時許,“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從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發放場地升空。4時40分,浮空艇升空高度達到4762米,創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據介紹,執行此次觀測任務所使用的浮空艇,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系留浮空器,長55米、高19米,體積達9060立方米,利用浮升氣體
我國將再啟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時隔40多年,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將于6月中旬開始,這次綜合科考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數十年的生態變化。 據介紹,首期將對長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錯源頭區內最核心的格拉丹東區域冰川及相關生態環境變化進行觀測研究。與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將運用無人
侯建國調研中科院化學所、青藏高原所、半導體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結合參加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半導體研究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任命宣布會,分別對三家單位進行工作調研。 侯建國聽取了各研究所負責人的工作匯報,參觀了相關實驗室、科研平臺和成果展示,與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實地了解研究所主要科研工作和創新成果,對各研究
高晶:到一線去是地學人的使命
5月15日凌晨4時,高原的天漆黑如墨,但位于海拔4300米的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的營地燈火通明。 已經熬了3個晚上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感覺很累,但一點也不敢松懈——她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分隊的負責人,現在,“極目一
我國首次開展青藏高原芽胞桿菌科考
記者今天從福建省農科院獲悉,由我國科學家組成的資源微生物聯合考察隊,在國內首次完成青藏高原芽胞桿菌資源野外考察工作。所采集的1000多份野外樣品近日陸續運抵福州,正進行菌株分離與科學鑒定,以期實現由我國獨立自主建立青藏高原芽胞桿菌資源庫,填補國內相關科學研究空白。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和“
青藏高原所改進模型減小青藏高原蒸發預估誤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發是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中碳循環和水熱循環的關鍵過程,深刻影響青藏高原地區的天氣、氣候和及亞洲季風系統演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屬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淺層土壤水狀況反映了
“老院士”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提建議
“這次一定要建一個綜合資料信息平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昌明院士參加過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特別有感觸,“當時我從格爾木步行到拉薩,用了兩個月時間,碰到沒有資料的地方工作很難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國16個單位的23位院士,給國家高度重視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
從“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
7月12日上午,“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本次會議分享交流了相關科考活動的情況和初步研究成果。 “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聯合西藏登山隊實施的活動。科考于2022年4月28日全面啟動,5月4日成功登頂珠峰并架設世
青藏高原所基于遙感地溫得到青藏高原氣溫遞減率
氣溫遞減率是高山地區最常用的氣溫插值參數。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氣溫遞減率具有很強的空間異質性和季節變化,但稀疏分布的氣象站點難以提供準確可靠的溫度遞減率參數。雖然利用遙感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無研究定量評價利用遙感地溫數據估算氣溫遞減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云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
她在青藏高原上追尋水的蹤跡
已持續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開啟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珠峰科考)。 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珠峰地區成功完成10次升空大氣科學觀測,創下浮空艇原位大氣科學觀測海拔最高的世界紀錄,此次珠
從“登山科考”轉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隊帶著科考隊,現在是科考隊帶著登山隊。”日前在科技部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珠峰科考總指揮姚檀棟指出,本次科考實現了從“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模式轉變,實現了從“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轉變,實現了新技術和
2017中科院亮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啟動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參加科學考察的全體科研人員、青年學生和保障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
白春禮要求把青藏科考做成國家重大標志性科學工程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院士專家座談會,就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展開研討。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中科院原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主任陳宜瑜等23位院士和
有這么一群青年科學家,他們在世界屋脊一見如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4.shtm 編者按: 在青藏高原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上,孕育了山峰、冰川、江河、湖泊、草原等獨特“生命”。一直以來,青藏高原相關研究都是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和國家層面的重大科技任務。一代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野外科考規范,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嘗嘗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薩啟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參加科學考察的全體
專家:珠峰峰頂冰雪樣品比想象中更濕潤
冰芯是研究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的密碼。記者從“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冰芯鉆取科考隊了解到,科考隊員在珠峰6500米東絨布冰川鉆取透底冰芯時發現,冰川底部的溫度是零下8攝氏度,冰川表面的溫度是零下4到5攝氏度,表面比底部高3攝氏度左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認為,這顯示珠峰冰川上部溫度升高,
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生命故事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組織召開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會議(第三場)——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學術交流,相關部門、地方和科考隊代表出席會議。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圍繞“青藏高原是現代生物多樣性演化的重要樞紐”,介紹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強烈隆升深刻影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會議在昆明召開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組織召開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會議(第三場)——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學術交流,相關部門、地方和科考隊代表出席會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圍繞“青藏高原是現代生物多樣性演化的重要樞紐”,介紹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強烈隆升深刻影響了高原
無人船無人機加持-再探“地球第三極”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6月17日,江湖源綜合科考隊從拉薩啟程,標志著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這是時隔40余年后,我國再次對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綜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綜合科考協調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溫度對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響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目標,同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世紀80和90年代加劇變暖導致高原返青期提前達15-18天,約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繼續快速升溫,區域平均返青期卻并未呈現明顯變化趨勢,較早研究推測西南地區春季降水減少引起水分不足,導致返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