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目標,同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世紀80和90年代加劇變暖導致高原返青期提前達15-18天,約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繼續快速升溫,區域平均返青期卻并未呈現明顯變化趨勢,較早研究推測西南地區春季降水減少引起水分不足,導致返青期推后。然而受物候學中溫度是寒區植物返青的主導因子的影響,降水的作用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沈妙根、教授樸世龍及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降水對青藏高原返青期的影響。研究發現冬季降水對高原植被返青有直接影響,冬季降水增加可以導致返青期提前,并且在越干旱的地區,這種提前作用越強,表現為返青期對冬季降水的年際變化越敏感。同時,冬季降水調節返青對溫度的響應,在越濕潤的地區,返青期對冬季溫度的敏感性越高(如圖)。結合進一步分析,該研究提出高原植被返青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水熱資源優化利用”假說,在最大化利用限制氣候資源的同時最小化其它氣候因子的不利影響。該研究表明水分對高原植被物候的影響不可忽視。對于其它中高緯度干旱/半干旱區,水分對物候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但是目前多數生態系統過程模型并未考慮,包括部分IPCC5使用的陸面模式。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上(Shen, M., S. Piao, N. Cong, G. Zhang, and I. A. Jassens (2015), Precipitation impacts on vegetation spring phe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Global Change Biology, doi:10.1111/gcb.12961.)。
圖: (a, b) 返青期對冬季溫度年際變化敏感性(day/oC)的空間特征,分別基于格點氣象資料和氣象站觀測資料計算;(c, d) 返青期對冬季溫度年際變化敏感性(day/mm)的空間特征。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和降水等過程在陸地、海......
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夏季降水居然會受到大氣污染治理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的團隊,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和中國海洋大學的相關學者,揭......
由于氣溫升高和降水變化,干旱和半干旱生態系統的干旱加劇,給區域環境、水資源和農業都帶來巨大影響。近些年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區的蒙古高原(MP)正在經歷著嚴重的干旱,易發生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問題。降水是......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
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三號G星(風云三號G星即風云三號07星),作為風云衛星家族中的第20星,風云三號G星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雙頻主動降水測量雷達與被動微波、光學遙......
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湯秋鴻團隊發現近30年西北地區正在由變濕向變干轉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水文學雜志》。中國西北地區在過去60年經歷了以氣溫上升(變暖)、降水增加(變濕)為主要特征......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課題組與英國氣象局哈德萊氣候中心的合作者指出,中高緯地區極端降水預估模式間不確定性與模式模擬的歷史氣候降水變率,即降水事件的波動幅度或振蕩范圍,存在顯著相關。相關論文近......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萬世明團隊與瑞典隆德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在CommunicationsEarth&Environment上在線發表了晚第四紀東亞季風降水......
中國天氣網訊今起三天(1月10日至12日),我國中東部大部仍將處于明顯偏暖的天氣格局中,東北、江南不少地方最高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超10℃,體驗初春般的暖意。本周后半段,隨著強冷空氣登場,上述地區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