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全麻下全髖關節置換病例報告
患者,女,53歲,163 cm,48kg。因“摔倒致右髖部疼痛,運動困難1h”入院。入院后髖關節平片提示:右骨折">股骨頸骨折。既往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病史3年。入院時HR90次/分,律齊,RR16次/分,BP133/91mmHg;意識清楚,說話聲音含糊不清,語速慢;右側鼻唇溝變淺,舌肌萎縮明顯,舌肌震顫(+),伸舌稍向右偏;呼吸規則,深呼吸、咳嗽未見明顯異常;雙側膝反射普遍對稱性增高,肌張力不高;右下肢外傷活動障礙,余肢體肌力初測正常,雙側病理征(+),腦膜刺激征未引出。患者自述骨折前生活可自理,進食、飲水無嗆咳,平時可獨立上下樓,但需扶樓梯扶手,可勝任一般家務勞動,如拖地等。 入院后ECG、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等均未見明顯異常。張口度5 cm,甲頦距5 cm。Mallampati分級Ⅱ級。擬在全麻下行......閱讀全文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全麻下全髖關節置換病例報告
患者,女,53歲,163 cm,48kg。因“摔倒致右髖部疼痛,運動困難1h”入院。入院后髖關節平片提示:右骨折">股骨頸骨折。既往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病史3年。入院時HR90次/分,律齊,RR16次/分,BP133/91mmHg;意
戈謝病雙側全髖關節置換病例報告
戈謝病(GD)是一種較常見的溶酶體儲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又稱葡萄糖腦苷脂沉積病。是由于患者巨噬細胞內缺乏溶酶體葡萄糖腦苷脂酶(GBA),致使葡萄糖腦苷脂在網狀內皮系統的巨噬細胞溶酶體內大量聚積,形成“戈謝細胞”,從而引起以顯著肝脾腫大、貧血、骨質疏松及神經系統癥狀為特征的疾病。人群中戈謝病發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脫位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者,女,68歲,18年前因右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本市某醫院行右髖關節融合術。術后髖關節外展及屈髖活動受限伴跛行,由于髖關節強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再次入院。入院體檢:右髖關節內翻僵直畸形,右腹股溝中點壓痛,4字征(+),右下肢短縮4CM,末稍血運、感覺良好。骨盆平片顯示:右髖關節先天發育不良呈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陶瓷頭碎裂翻修病例報告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在骨科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手術的目的是減輕患者髖關節病痛、恢復其關節功能。現階段關節假體的選擇主要有陶瓷對陶瓷、金屬對聚乙烯、金屬對金屬、陶瓷對聚乙烯等幾種。陶瓷假體在抗磨損、生物組織相容性和強度方面均顯示出更多優勢。但陶瓷假體因其脆性大,存在關節部異響、假體碎裂的并發癥可能,特別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者運用神經阻滯完成手術病例報告
患者,男,47歲,173 cm,75kg,因“跌仆致右小腿腫脹,活動受限1d”入院。入院診斷“右脛腓骨骨折”,查體見患者意識清楚,言語略緩,舌肌震顫,四肢肌肉萎縮,右小腿下段腫脹明顯,雙下肢有色素沉著,右下肢外旋畸形,壓痛明顯,可及骨擦感及異常活動,四肢肌力均4級,肌張力正常,右足背動脈可觸及。感覺
肌萎縮側索硬化病例分析
例1男性,49歲。“右上肢無力、反應遲鈍6+月”入院。6+月前無誘因出現上肢無力,手指靈活度差,伴反應遲鈍,言語減少,漸加重;1+月前出現肌肉萎縮,主動交流減少,只能說簡短語句,行顱腦及頸椎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經針灸等治療未見好轉,且進行性加重。無相關家族史記載。查體:言語稍含糊,雙眼球活動異常,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脊髓癆性夏科氏髖關節病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45歲男性患者,因右髖關節間歇性疼痛1年,摔倒后疼痛加重伴行走困難2周入院。既往史:2年前曾因“潛伏梅毒”行規范抗生素治療。否認糖尿病、結核病病史,否認冶游史。查體:跛行步態,全身無皮疹,右下肢短縮外旋畸形,右髖部輕度腫脹,局部無瘢痕、竇道,右腹股溝中點、大轉子輕度壓痛,右側髖關節被動活動范
一例宮頸癌患者全麻下肌松異常病例分析
患者,年齡36歲,體重57蠅,ASAII級,因“宮頸錐切術后22 d,病理診斷宮頸癌17 d”入院,擬在全麻下行宮頸癌次廣泛根治術。?患者既往無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肝腎功能異常、輸血史。有青霉素過敏史,行闌尾炎切除術。個人史:吸煙18年,無嗜酒。常規檢查均為正常;ECG、胸部CT平掃未見異常;
一例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誘發急性痛風發作病例分析
髖關節置換術自從1938年SmithPetersen開始應用于臨床以來,由于生物力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假體材料不斷的更新,已經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目前成為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疾病的“金標準”,但是圍手術期的安全成為臨床討論的焦點。因為髖關節置換術一旦發生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往往意味著手術的失敗,其
診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簡介
這些檢查完成后,有經驗的神經科大夫就可以判斷患者是否為肌萎縮側索硬化。有時確診所需要的癥狀和檢查結果并非都異常(尤其是在疾病的最早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科大夫會檢查建議隨診,3個月后重復體檢和肌電圖。
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概述
盡早地做出診斷和鑒別診斷,盡早地給予神經保護和支持治療,如力如太及其他藥物,堅持定期隨訪。 1.一般療法 支持療法:對癥治療,適當鍛煉。如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給予少量抗阻胺藥;若痰多,可給予霧化吸入及化痰藥;如出現情緒低落,給予抗抑郁治療等。此外,還要多翻身以防止壓瘡發生。
關于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簡介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后一名稱英國常用,法國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國也稱盧伽雷(Lou Gehrig)病。我國通常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運動神經元病混用。它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后,導致包括球部(所謂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這部分肌肉)、四肢、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病因分析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與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另外有部分環境因素,如重金屬中毒等,都可能造成運動神經元損害。產生運動神經元損害的原因,目前主要理論有: 1.神經毒性物質累積,谷氨酸堆積在神經細胞之間,久而久之,造成神經細胞的損傷。 2.自由基使神經細胞膜受損。 3.神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輔助檢查
診斷過程的下一步往往是一系列的輔助檢查,如頸部MRI(磁共振成像)、頭和腰MRI,EMG(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和血液化驗。有時會做基因檢測或腰椎穿刺。 (1)磁共振成像(MRI) 是一種無痛、非侵入性的檢查,能非常詳細提供脊髓和環繞、保護脊髓的骨骼及結締組織的結構。將有助于除外對脊髓或主要神
關于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基本介紹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后一名稱英國常用,法國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國也稱盧伽雷(Lou Gehrig)病。我國通常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運動神經元病混用。它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后,導致包括球部(所謂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這部分肌肉)、四肢、
關于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病因分析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與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另外有部分環境因素,如重金屬中毒等,都可能造成運動神經元損害。產生運動神經元損害的原因,目前主要理論有: 1.神經毒性物質累積,谷氨酸堆積在神經細胞之間,久而久之,造成神經細胞的損傷。 2.自由基使神經細胞膜受損。 3.神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麻醉處理
?1.病例?女性,58歲,因摔傷后致左股骨頸骨折1w入院。既往患“風心病,房顫”,17年前因"腦梗塞"致左側肢體不全癱,肌力Ⅲ級;7年前行“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置換術”,術畢持續口服華法林至入院前。?入院時心功能評估為Ⅲ級。入院后停華法林,予左下肢牽引術。查體:雙下肢無腫脹、皮膚無瘀斑,雙肺散在哮鳴音,
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動脈損傷病例分析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中動脈損傷較罕見,相關報道較少,但是后果嚴重,處理不當甚至危機生命。現報道1例經后外側入路THA術中旋股內側動脈損傷病例,并對相關文獻回顧分析,總結經驗教訓。臨床資料患者,男性,45歲,因強直性脊柱炎性髖關節炎于2020年11月12日在全麻下行右THA,因關節僵硬,術中松解股
關于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輔助檢查介紹
診斷過程的下一步往往是一系列的輔助檢查,如頸部MRI(磁共振成像)、頭和腰MRI,EMG(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和血液化驗。有時會做基因檢測或腰椎穿刺。 (1)磁共振成像(MRI) 是一種無痛、非侵入性的檢查,能非常詳細提供脊髓和環繞、保護脊髓的骨骼及結締組織的結構。將有助于除外對脊髓或主要神
簡述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臨床表現
早期癥狀輕微,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無力、肉跳、容易疲勞等一些癥狀,漸漸進展為全身肌肉萎縮和吞咽困難。最后產生呼吸衰竭。 依臨床癥狀大致可分為兩型: 1.肢體起病型 癥狀首先是四肢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后才產生呼吸衰竭。 2.延髓起病型 先期出現吞咽、講話困難,很快
治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方法介紹
盡早地做出診斷和鑒別診斷,盡早地給予神經保護和支持治療,如力如太及其他藥物,堅持定期隨訪。 1.一般療法 支持療法:對癥治療,適當鍛煉。如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給予少量抗阻胺藥;若痰多,可給予霧化吸入及化痰藥;如出現情緒低落,給予抗抑郁治療等。此外,還要多翻身以防止壓瘡發生。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檢查診斷介紹
1、檢查 要早期診斷肌萎縮側索硬化,除了神經科臨床檢查外,還需做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檢測、血清特殊抗體檢查、腰穿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甚至肌肉活檢。 2、診斷 這些檢查完成后,有經驗的神經科大夫就可以判斷患者是否為肌萎縮側索硬化。有時確診所需要的癥狀和檢查結果并非都異常(尤其是在疾病的最
一例肌萎縮側索硬化病例分析
基本情況男性,50歲,腰部酸軟無力1年,進行性雙下肢無力6月。初為腰部酸軟、無力,挺直腰板需手扶大腿緩慢直立,約6月前逐漸出現雙下肢無力,蹲起困難,尚可獨立行走,下肢無力與活動量無明顯關系,無晨輕暮重現象,休息后無明顯緩解,后癥狀加重,走路需攙扶,左足足尖下垂,不能屈曲,右足、雙上肢無明顯異常,上抬
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伴髖臼...
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伴髖臼內陷骨盆畸形病例分析2011年收治1例強直性脊柱炎(AS)髖關節病變伴髖臼內陷、骨折">骨盆骨折畸形愈合病例,分期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假體由北京愛康宜誠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提供),通過6年隨訪,治療效果良好。臨床資料患者,男,37歲,強直性脊柱炎1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嚴重骨吸收翻修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56歲,20年前因右髖關節發育不良于外院行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2019年5月出現右髖部疼痛,經門診查體閱片診斷為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收入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關節骨科,擬行右側全髖關節翻修術。術前髖關節正位X線片顯示(見圖1A):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臼上部局部骨質密度
一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尿失禁病例分析
患者,女,81歲,因急性尿失禁、血尿和趾骨上疼痛到初級保健機構就診。患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和急迫性尿失禁。體格檢查中,觸及右側腹部腫塊。患者進行了腹部和骨盆CT掃描。結果顯示始于右髖延伸至右半盆骨的大面積囊性積液(圖1,2)。病變體積足以取代右側輸尿管和膀胱,導致輕度水腫、腎積水和膀胱壁增厚(
簡述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臨床表現
早期癥狀輕微,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無力、肉跳、容易疲勞等一些癥狀,漸漸進展為全身肌肉萎縮和吞咽困難。最后產生呼吸衰竭。 依臨床癥狀大致可分為兩型: 1.肢體起病型 癥狀首先是四肢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后才產生呼吸衰竭。 2.延髓起病型 先期出現吞咽、講話困難,很快
概述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際上正嘗試以神經營養因子、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維生素C以及肌酸、CoQ10等與力如太聯合應用,以對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保護性治療。但上述治療還有待于臨床試驗的證實。此外,科學家們也正在進行有關本病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 [3-5] 2022年7月,在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公司英矽智能、美國約翰斯·
全髖關節置換聯合對側人工關節翻修術治療強直性脊柱...
全髖關節置換聯合對側人工關節翻修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雙側髖關節病變病例分析強直性脊柱炎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的一種,其病程特點為無菌性慢性進行性炎癥,主要表現為骶髂關節及脊柱椎間關節炎癥,并可累及外周關節,以非對稱性下肢大關節多見,髖關節受累后常出現關節強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致殘。發病時間早、
神經科的那些病例:肌萎縮側索硬化
女性,48 歲,進行性雙下肢無力 7 年。初始癥狀為行走時左下肢無力感,1 年后出現左小腿萎縮伴肉跳感,右下肢行走無力伴右小腿肌肉萎縮;此后 6 年雙下肢無力逐漸加重,肉跳感范圍擴大。既往史無特殊,父母身體健康,否認父母近親婚配史,否認有遺傳病家族史。 體格檢查:神清,言語清晰,對答切題,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