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源性眩暈有“良藥”
頸椎病可發于任何年齡,是4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另外,臨床上頸椎病有多種表現,其中頸源性眩暈最為常見。前不久,天津市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六成眩暈癥狀是由頸椎病引起的,這是因為頸椎病患者的病變部位容易發炎、水腫,引發腦供血紊亂,從而形成頸源性眩暈。具有關專家介紹,頸源性眩暈多數發病于中青年,青少年發病率也明顯上升,長期操作電腦者和司機發病率更高。患者常感眩暈、頭痛、惡心、嘔吐,可導致失眠、多夢、煩躁、記憶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耳鳴、復視、血壓異常波動,誘發腦血栓、腦萎縮。 中醫認為,眩暈多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所致,當以平肝潛陽、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燥濕化痰為治。中醫中藥以活血通絡為主,如頸復康顆粒、川芎嗪、丹參等,可口服或靜滴。 頸復康顆粒主要藥物有黃芪、黨參、白芍、丹參、川芎、桃仁、紅花、花蕊石、王不......閱讀全文
頸源性眩暈有“良藥”
? 頸椎病可發于任何年齡,是4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另外,臨床上頸椎病有多種表現,其中頸源性眩暈最為常見。前不久,天津市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六成眩暈癥狀是由頸椎病引起的,這是因為頸椎病患者的病變部位容易發炎、水腫,引發腦供血紊亂,從而形成頸源性眩暈。具有關專家介紹,頸源性眩
如何診斷頸性眩暈?
1.多于40歲以上發病。 2.眩暈發病常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頸部做后仰,旋轉動作時,可誘發眩暈或惡心感。 3.可伴有神經根性癥狀。 4.突然發病,常于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顫。 5.頸椎檢查,頸部活動受限,患病椎體棘突偏歪,椎旁有壓痛,頸2棘突偏歪多見,因椎動脈進入橫
治療頸性眩暈的介紹
1.按摩頸部軟組織。 2.頸椎牽引。 對老年人,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明顯的病人可做頸椎牽引治療。10次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需要,間隔3~5天繼續牽引。 3.理療 緩解肌肉痙攣,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常用超短波、紅外線等。 4.封閉 可用0.5%普魯卡因溶液、潑尼松頸椎后關節囊封閉,每周
關于頸性眩暈的基本介紹
眩暈是指患者感覺周圍物體或自身在旋轉、升降和傾斜的運動幻覺。頸性眩暈指由于頸部病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常有以下特征: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頭暈或眩暈多出現在頸部活動后;部分患者頸扭轉試驗陽性;頸部影像學檢查異常,如頸框反屈、椎體不穩、椎間盤突出;頸部外傷史;排除了其他原因。通常與頸椎
關于頸性眩暈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為頸椎病壓迫椎動脈、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等。與頸性眩暈有關的頸椎病主要是椎動脈型和交感型。交感型頸椎病所致的頸性眩暈是由于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椎基底動脈血管收縮,引起一些后循環供血不全的臨床癥狀,如眩暈、惡心、嘔吐等。而椎動脈型頸椎病所致的頸性眩暈是由于椎動脈壓迫進而引
簡述頸性眩暈的臨床表現
1.頸性眩暈為發作性眩暈,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當頭部過度后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后仰或扭轉時,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又稱位置性眩暈。頸性眩暈多發于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血壓基本正常。突然發病,常于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2.頭痛多為后枕痛或偏頭痛,
老年人頸性眩暈的基本介紹
頸性眩暈是因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的眩暈、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屬椎動脈型頸椎病,此病是老年人常見病之一。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多發于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點 1、骨質增生 骨刺可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致血流減少。 2、血管病變
治療老年人頸性眩暈的簡介
1、老年人頸性眩暈的頸椎旋轉復位法: 采用馮天有頸椎旋轉復位手法撥正偏歪棘突,使患椎恢復原解剖位置,解除對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癥狀和體征即可減輕或消失。 2、按摩頸部軟組織。 3、老年人頸性眩暈的頸椎牽引方法: 對老年人,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明顯的病人可做頸椎牽引治療。 4、老年人
耳源性眩暈的病因分析
當發生迷路積水(梅尼埃綜合征),暈動病(暈舟車病),迷路炎,迷路出血或中毒,前庭神經炎或損害,中耳感染等都可引起體位平衡障礙,發生眩暈。 耳源性眩暈的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聽力減退及耳鳴,重癥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等迷走神經刺激現象,可發生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轉性眼球震顫。一次發作的時間
關于老年人頸性眩暈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老年人頸性眩暈的檢查: 應查血紅蛋白、血糖、血脂、尿素氮等。 1、X線頸椎:可見頸椎椎體、間盤、鉤突關節退變和項韌帶鈣化,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改變。 2、腦超聲:可見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減少。 二、老年人頸性眩暈的診斷: 依據臨床表現、頸椎檢查、腦血流圖、頸椎X線平片即可確診。 三、老
簡述老年人頸性眩暈的臨床表現
1、老年人頸性眩暈—頸性眩暈 為發作性眩暈,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當頭部過度后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后仰或扭轉時,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又稱位置性眩暈。頸性眩暈多發于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血壓基本正常。突然發病,常因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2、老年
頸復康有效治療頸源性耳鳴和耳聾
?? 耳鳴是指自己感覺聽到了外界并不存在的聲音,以患者自覺耳內鳴響,有的如細雨沙沙,有的像蟬聲嘶嘶,有的如洪水爆發,有的像雷鳴轟隆,如聞潮聲,或細或暴,妨礙聽覺者為耳鳴;聽力障礙,妨礙交談,甚至聽覺喪失,不聞外聲,影響日常生活者稱為耳聾,癥狀輕者稱為重聽。??? 由于頸椎病引起的耳鳴,稱為頸源性
耳源性眩暈的相關檢查方式介紹
1.聽力學檢查 (1)純音測聽:可了解聽力是否下降,聽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質。早期多為低頻感音神經性聾,聽力曲線呈輕度上升型。多次發作后,高頻聽力下降,聽力曲線可呈平坦型或下降型。純音測聽還可以動態觀察患者聽力連續改變的情況。 (2)耳蝸電圖:該檢查可客觀了解膜迷路中是否存在積水。-SP/AP振
關于外眼源性眩暈的原因分析
外眼源性眩暈的原因: 如眼肌麻痹產生復視,注意飛快行車或站立于懸崖等,引起頭暈眼花及眩暈。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很多,大約有上百種病可以引起眩暈,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中樞性眩暈是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引起,比如聽神經瘤、腦血
關于耳源性眩暈的緩解方法介紹
(1)眩暈發作期中,患者應自選體位臥床休息。臥室保持極度安靜,光線盡量暗些,但空氣要流動通暢。戒絕刺激性飲食及煙、酒,宜用少鹽飲食。 (2)消除病人緊張情緒及顧慮,對藥物中毒引眩暈者應立即停藥,多飲水。 (3)在間歇期不宜單獨外出,防止突然發作,出現事故,對于位置性眩暈患者,可加強前庭鍛煉,
頸源性頭痛的診斷和治療
頸源性頭痛是我們在臨床診療中經常遇到的疾病。在神經內科常常被定性為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或者神經血管性頭痛等等。經常給予一些止痛的藥物來治療。有些能夠緩解,有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造成這種頭痛的原因是由于頸椎的問題。是繼發于頸椎病之后的一種疼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頸椎或頸部軟組織的器質性和功能
關于外眼源性眩暈的檢查診斷介紹
1.應明確眩暈的性質:周圍性眩暈,眼球震顫多有固定方向;陣發的、偶發的或嚴重的眩暈發作,間歇期無異常者提示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神經病變的可靠標志。中樞性眩暈,眼球震顫方向不固定;持續的眩暈或失平衡狀態,伴有眼球震顫與步態障礙者,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復視、
關于外眼源性眩暈的鑒別診斷介紹
1、腦血管性眩暈:夏冬季節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發生各種腦血管意外,導致腦血管性眩暈的發生。應注意多飲水,不要突然改變體位,如夜晚上廁所時猛起,都容易引發腦血管性眩暈。一旦發生,應盡快到醫院就診,經確診后可以適當給以擴血管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藥物等。 2、腦腫瘤性眩暈:
關于外眼源性眩暈的緩解方法介紹
外眼源性眩暈的預防: 眩暈癥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涉及到多種學科,幾十種疾病。患者應積極預防,控制原發病;一旦出現癥狀應盡快到醫院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關于外眼源性眩暈的基本信息介紹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稱眩暈。眼源性眩暈:非運動錯覺性眩暈,主要表現為不穩感,用眼過度時加重,閉眼休息后減輕。眩暈持續時間較短,睜眼看外界運動的物體時加重,閉眼后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復視
頸上部支氣管源性囊腫病例報告2
3.討論?3.1病因?支氣管囊腫屬于比較罕見的先天性囊性病變,是一種先天性肺發育畸形,為先天性腸源性囊腫的亞型之一。在胚胎期,由于氣管-支氣管系統的發育畸形而導致,囊腫多發生于縱隔,而口腔頜面部和頸部的發病率極低。?3.2診斷與鑒別診斷?頸部支氣管囊腫由于缺乏特異性,導致誤診率極高,易被誤診為鰓裂囊
頸上部支氣管源性囊腫病例報告1
支氣管囊腫是一種臨床少見的先天性肺發育畸形,來源于氣管及支氣管的副芽,通常發生于縱隔或肺實質內,與氣管、支氣管無交通,被認為是由于支氣管系統的部分組織停止發育引起。發生于頸部者罕見,臨床上極易誤診。我院于2018年5月收治頸上部支氣管源性囊腫患者1例,現報告并簡要分析如下。?1.病例報告?女,51歲
常見的眩暈癥有哪些
1.耳石癥 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多就診于耳鼻咽喉科。表現眩暈與頭位有關,起病突然,開始為持續性眩暈,數天后緩解,轉為發作性眩暈。但當頭處于某一位置時即出現眩暈,可持續數十秒,轉向或反向頭位時眩暈可減輕或消失。可見顯著眼震,其眩暈持續時間差別很大,發病后多數在幾小時或數日內自行緩解或消失。 2.
治療位置性眩暈的介紹
告訴患者避免能激發的位置。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病程已達1年,通常可以經鼓室徑路,分離并切斷患側耳的供應后半規管的神經而獲緩解。在某些病例中這一治療可導致聽力損害。 1.保守治療 此癥預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可采用強迫體位鍛煉,利用具有疲勞反應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誘發體位上進行長期鍛煉
前庭周圍性眩暈的簡介
前庭周圍性眩暈是指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經顱外段病變引起的眩暈,多伴有聽力改變和前庭功能異常,無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占所有眩暈的80%~85%。臨床表現為突發性旋轉性眩暈、自發性眼震、伴波動性耳鳴、聽力下降,以及自主神經癥狀,而無意識障礙和其他神經系統癥狀。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對癥治療和前庭康復治
如何診斷前庭周圍性眩暈?
1、病史的采集與分析 特別注意以下7個方面的內容,包括:眩暈發作的形式、時間特征、次數與發作頻率,眩暈發作時的情況、伴發癥狀,發病前的誘因,以及可能引起眩暈的有關病史,包括神經科、內科及耳鼻喉科的有關疾病。 2、眩暈患者的精神心理學評價 3、眩暈的臨床檢查評價 需對患者進行全身及神經系統
周圍性眩暈診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女,22歲,學生【主訴】頭暈、惡心、嘔吐1小時【現病史】1小時前患者無明顯原因感頭暈、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伴心慌、出汗,全身乏力,不能起床,無頭痛,無耳鳴,無視物成雙,無肢體活動障礙,為行治療來我院,急診行頭顱CT示:未見顱內出血,為進一步診治以“頭暈待查”收入院。
位置性眩暈的病因分析介紹
位置性眩暈又名壺腹嵴頂耳石癥,多見于40~60歲成人,女性多見。可能是產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誘因,由一定的頭位所誘發的,持續短于30秒的劇烈眩暈。 1.可能因橢圓囊自發性退變,耳石自囊斑上脫落,沉積在后壺腹嵴上。 2.炎癥或外傷亦可誘發此癥,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過程中,白細胞、吞
關于體位性眩暈的原因分析
轉換體位,頭頸部屈伸和轉動時誘發,或使已有眩暈加劇。多見于40~60歲成人,女性多見頭轉向右側即出現眩暈癥狀,認為是橢圓囊病變表現。Schuknecht(1962年)病理檢查3例橢圓囊、球囊和壺腹嵴頂感覺上皮正常,只有后半規管壺腹嵴有嗜堿性顆粒沉著,可能是產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誘因。 現代研究表明
關于體位性眩暈的檢查介紹
1.頭位性眼震檢查:令患者坐床上,先仰臥垂頭位,觀察10秒無眩暈及眼震后,令坐起再觀察10秒,再令頭側向一方仰臥,觀察10秒,再仰臥垂頭向另一方,觀察10秒,每次變動體位、坐起及躺倒均應在3秒鐘內完成,如在某體位時出現眼震,應持續觀察30秒,如眼震持續不消失即為試驗陽性。如右耳向下時旋轉眼震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