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白血病的分型
小兒白血病的分型,按國際上的MIC標準,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兩大類。其中,急性白血病是發病率最高的,而對于急性白血病,往下又分為ALL(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ANLL(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也稱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此類分法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FAB(法、美、英協作組)進行的。如下圖:ALL分為L1、L2、L3型,具體含義為:L1: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直徑≤12μm)為主,治療反應較好。90%兒童ALL形態分型為L1。L2: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直徑>12μm)為主,治療反應相對較差L3: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大小較一致,以大細胞為主;胞漿量較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亦稱伯基特(Burkitt)性白血病,治療緩解率很低。再看ANLL,其分型為ML~M7,含義如下:原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L):骨髓中原粒細胞≥90,早幼粒細胞很少,中幼粒細胞以下階段不見或罕見。原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又分......閱讀全文
小兒白血病的分型
小兒白血病的分型,按國際上的MIC標準,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兩大類。其中,急性白血病是發病率最高的,而對于急性白血病,往下又分為ALL(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ANLL(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也稱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此類分法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FAB(法、美、英協作組)進行的。如下圖:ALL分為
小兒急性白血病的簡介
小兒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異常而引起的惡性增殖性疾病,它不僅影響骨髓及整個造血系統,并浸潤身體其他器官,主要表現為貧血、皮膚、牙齦、鼻腔等出血或便血、尿血,反復感染及白血病細胞浸潤各組織、器官引起的相應癥狀,如浸潤皮膚可引起結節、腫塊,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浸潤
小兒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休息、支援療法、隔離。 2.防治感染。 3.輸血或成分輸血。 4.化療。 5.免疫治療。 6.白細胞極高者化療時應堿化尿液,防止高尿酸血癥。 7.中醫治療,例如中醫袁氏療法。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介紹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又稱白血病樣反應,是指機體受某種因素刺激后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數顯著,增高或出現幼稚細胞,很像白血病而不是白血病,是一種暫時性的白細胞增生反應。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細胞增多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外,白細胞計數一般不超過50×109/L,但是偶爾可超過50×10[sup]9[/sup]/L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檢查
1.血象:血紅蛋白多正常或輕度減少。血小板計數正常。白細胞計數一般在(50~100)×109/L。在結核病引起的類白血病反應患者有白細胞高達220×109/L的報道根據對機體刺激因素不同而有不同類型的類白血病反應,可呈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或嗜酸粒細胞比例增高。分類可見幼稚細胞,中性粒細胞胞
小兒急性白血病的用藥原則
1.標危急淋誘導緩解,選用VP、VAP、VDP、VDP+L-ASP/ACP+L-ASP方案的任一種。 2.高危急淋誘導緩解,選用LOAP+L-ASP、CODP+L-ASP方案中的任何一種。 3.急非淋誘導緩解,選用DA、HA、DAVP16方案中的任一種。 4.維持與加強治療根據不同類型白血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發病機制
一般認為由于刺激因素的存在,機體處于高度應激狀態,骨髓內毛細血管和血竇內皮細胞受損,骨髓增生,髓腔內壓力增高,使白細胞過度增生和異常釋放,以致一些未成熟的細胞亦大量釋放到外周血液中,發生暫時性的類似白血病樣的血象反應,這可能是通過神經體液等調節機理所產生的防御反應。小兒造血器官處于不成熟、不穩定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診斷
一般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細胞形態可以與白血病鑒別,對有淋巴結腫大、脾大、發熱或出血的患者與白血病的區別較困難。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細胞無限制地增生,并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制造被明顯抑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常有出血、貧血、感
關于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簡介
類白血病反應又稱白血病樣反應,是指機體受某種因素刺激后導致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顯著增高,或出現幼稚細胞,與白血病相似但不是白血病,是一種暫時性的白細胞增生反應。本病以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見,男女發病率無差別。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外,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細胞增多,其白細胞計數一般不超過50×10/L,偶爾
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的檢查
血象 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極其常見(占75%~90%)半數AML患者白細胞數增高,多在10109/L~100109/L之間,20%的病例甚至100109/L。部分患者白細胞數可正常,少數病人(常為M3型或老年病例)白細胞數4.0109/L。80%患者血紅蛋白低于正常值,甚至出現嚴重貧血,網織紅細胞
簡述小兒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依據
1.發熱、貧血、出血、衰弱。 2.組織浸潤表現:肝、脾、淋巴結腫大,可有骨關節、皮膚、腮腺、縱隔淋巴結、神經系統、睪丸等器官浸潤并出現相應癥狀。 3.血像:白細胞可增多、減少或正常,血紅蛋白或血小板下降,可見或無原始和幼稚細胞。 4.骨髓象:骨髓中原始+早幼細胞占白細胞系30%以上。可分為
小兒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病例分析
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AMKL) 是急性髓系白血 病的一種亞型,約占 AML 的 3% ~ 5%[1]。AMKL 是 以骨髓原始巨核細胞惡性增殖為特點的一類血液腫 瘤,臨床罕見,易造成誤診和漏診,預后一般較差[2]。 現對本院收治的 1 例 AMKL 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對本 病的認識。1 資
怎樣預防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
1.避免接觸有害因素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等引起白血病的因素,從事放射線工作的人員,以苯為化工原料生產的工人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加強預防措施。避免環境污染,尤其是室內環境污染;嬰幼兒及孕婦對放射線較敏感,易受傷害,婦女在懷孕期間要避免接觸過多的放射線,否則胎兒的白血病發病率較高。 2.大
《Leukemia》:自然殺傷細胞可對抗小兒白血病
最近,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證明,來自白血病患者的一組免疫系統細胞,可以在實驗室中繁殖,產生一大群自然殺傷細胞,這些自然殺傷細胞可以用來摧毀癌細胞。他們體外研究的結果,發表在2014年8月19日的著名國際血液病雜志《Leukemia》(2014最新影響因子9.379),有望為對抗這種兒童癌癥,
小兒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預后介紹
AML預后較ALL差。2歲以下的嬰幼兒預后差。2~14歲的兒童無病生存率為60%。繼發性AML如由MDS轉化而來,或因其他良、惡性疾病經化、放療后的AML化療反應差。
簡述小兒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1.不規則發熱,進行性蒼白、衰弱、出血,以皮膚、牙齦出血、鼻衄常見。 2.組織浸潤表現:肝、脾、淋巴結腫大,可有骨關節、皮膚、腮腺、縱隔淋巴結、神經系統、睪丸等器官浸潤并出現相應癥狀。
關于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的簡介
本病正確名稱為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髓系造血干/祖細胞惡性疾病。以骨髓與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細胞異常增生為主要特征,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和發熱、臟器浸潤、代謝異常等,多數病例病情急重,預后兇險,如不及時治療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占小兒白血
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的病因分析
根據目前的認識,白血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明,但與地域環境因素、電離輻射、化學接觸、酗酒與吸煙,以及與機體對某些病毒感染所致的特殊反應有關。此外,近年來通過基因突變頻率和一些易患生物標記研究發現,它可能是遺傳學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臨床表現
1.臨床癥狀 兒童較為多見,男女發生率相同。由于類白血病反應是繼發于其他疾病,因此無本身特定的臨床表現。其癥狀、體征因原發病不同而異。發熱較常見,可有輕度肝、脾、淋巴結腫大及皮膚淤斑等出血癥狀。 2.臨床分型 臨床類型按反應性增多的細胞可分為6種類型: (1)粒細胞類白血病反應 白細胞總
關于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檢查介紹
1.血象 疾病過程中出現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顯著增加,可高達(50~200)×109/L,同時血液中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現象明顯,并出現較多的晚幼粒、中幼粒,甚至少量的早幼粒和原粒細胞,粒細胞增多可類似慢粒或急粒血象,但胞漿中可見粗大的中毒顆粒,空泡變性,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值增高,白細胞減少型常
關于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診斷介紹
1、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確診。 2、鑒別診斷: 一般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細胞形態可以與白血病鑒別,對有淋巴結腫大、脾大、發熱或出血的患者與白血病的區別較困難。尤其應與嬰兒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鑒別。后者白細胞堿性磷酸酶降低,而類白血病反應升高。
治療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相關介紹
類白血病反應本身不需要治療,原發病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復。 1.對原發病治療 應仔細尋找原發病,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抗感染、治療腫瘤、控制溶血解毒等。 2.加強對癥、支持治療 補充葉酸、維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對嚴重貧血患兒應及時輸血。
關于小兒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簡介
兒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hildhood chronicmyeloid leukemia,CCML)是一種少見的兒童獲得性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僅占兒童白血病的3%~5%?由于CCML罕見,診治方法多借鑒成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的治療經驗,對其發病、診斷、治療的兒童特征及預后有
診斷小兒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簡介
慢性期(chronicphase,CP)診斷標準: ①低熱、乏力、多汗、體重減輕等非特異性表現; ②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主要為中性?晚幼粒細胞和桿狀核粒細胞,原粒+早幼粒
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的診斷鑒別
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AML的診斷并不困難。 1.AML的ML-M77個亞型診斷 1986年天津白血病分類分型討論會綜合國內外關于白血病分型的新發展,對20世紀80年代的建議做了若干修改,將AML分為ML-M77個亞型: (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L):骨髓中原粒細
關于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病因分析
1.多種因素刺激 類白血病反應是機體因感染、腫瘤、電離輻射、藥物中毒、外傷、休克、燒傷、過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而發生暫時性的類似白血病樣的血象反應,感染、毒素、腫瘤及其他有害物質吸收入血是誘發患兒發生類白血病反應的主要原因。 (1)感染最常見,細菌、病毒、寄生蟲等。 (2)中毒高熱
分析小兒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病因
可能導致發生兒童白血病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因素,但對每一個白血病患兒來說常不能確定其個體的致病原因。 1.物理因素 X線、32P治療、原子彈爆炸等大劑量的高能量電離輻射的人群白血病發生率高。居住環境如果處于高頻率的強磁場(>0.3uT),兒童期的白血病發病率也較其
關于小兒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簡介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多能干細胞或已輕度分化的前體細胞核型發生突變所形成的一類疾病,是造血系統的克隆性惡性疾病。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僅占全部AML的5%。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兒童急性白血病(AL)的15%~20%,但卻占因AL死亡人數的50%以上。嬰幼兒的AML比成人易發生髓外白血
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的發病機制
1.有關白血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甚多,包括對分子遺傳改變、預后因素、分子流行病學及藥物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推測有兩種可能,即獲得性遺傳損傷可激活細胞的初始致癌基因或滅活腫瘤抑制基因(抗癌基因),二者均可導致腫瘤監控能力丟失,使白血病細胞失控性增殖。這些遺傳學上的改變可以為點突變、基因擴增、基因缺失或
支持治療小兒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介紹
支持治療的改進使大劑量化療得以實施,使患兒安全度過骨髓抑制及感染關。 (1)加強護理,臥床休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隨著白血病細胞死亡(腫瘤溶解綜合征)往往伴高尿酸血癥,高鉀、高磷和低鈣。因此應立即采用有效措施預防白血病增高而導致腦、肺或其他器官的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