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病原檢查
糖尿病的代謝紊亂急性變化都有哪些?為了幫助檢驗職稱考生了解,助力檢驗職稱考生復習,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如下:糖尿病會影響到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的改變,表現為高血糖癥和糖尿,高脂血癥和酮酸血癥及乳酸血癥等。(1)高血糖癥: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攝取減少,肝臟糖原合成減少分解增加,糖異生加強;(2)糖尿:血糖過高超過腎糖閾時出現尿糖尿液,滲透性利尿引起多尿及水鹽丟失。(3)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癥為高甘油三脂、高膽固醇、高VLDL的糖尿病性Ⅳ型高脂蛋白血癥。(4)蛋白質合成減弱、肌肉蛋白分解增加,可有高鉀血癥,可出現負氮平衡。(5)酮酸血癥:由于肝內酮體產生過多,超過肝外組織的氧化能力時,會形成酮血癥和酮尿癥。另外糖尿病患者可有溶質性利尿,排出多量液體而導致嚴重脫水。......閱讀全文
杜氏利什曼原蟲病原檢查
病原檢查方法⑴穿刺檢查: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鏡檢。此法最為常用,原蟲檢出率為80%~90%.淋巴結穿刺應選取表淺、腫大者,檢出率為46%~87%.也可做淋巴結活檢。脾穿刺檢出率較高,可達90.6%~99.3%,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但不安全,少用。2)培養法:將上述穿刺物接種于NNN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病原檢查
糖尿病的代謝紊亂急性變化都有哪些?為了幫助檢驗職稱考生了解,助力檢驗職稱考生復習,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如下:糖尿病會影響到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的改變,表現為高血糖癥和糖尿,高脂血癥和酮酸血癥及乳酸血癥等。(1)高血糖癥: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攝取減少,肝臟糖原合成減少分解增加,糖異生加強;(2)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病原檢查方法
1、穿刺檢查(1)涂片法:常用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鏡檢,原蟲檢出率為80%~900/.淋巴結穿刺應選取表淺、腫大者,檢出率為46%-87%.也可做淋巴結活檢。脾穿刺檢出率較高,可達90. 6% -99.3%,但不安全,一般少用。(2)培養法:將上述穿刺物接種于NNN培養基,置22-25℃溫箱內。
杜氏利什曼原蟲檢查
實驗概要第一節 杜氏利什曼原蟲 Leishmania donovani一、目的要求1.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的形態特征,2.熟悉杜氏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的形態。3.了解傳播媒介白蛉。二、實習內容大體標本玻片標本視頻?1.無鞭毛體?(染色標本)2.前鞭毛體(染色標本)?(二)玻片標本觀察1.無鞭毛體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形態特征
無鞭毛體又稱利杜體,寄生于哺乳動物的巨噬細胞內。蟲體卵圓形,大小為(2.9~5.7)μm×(1.8~4.0)μm,瑞氏染液染色后,細胞質呈淡藍或深藍色,內有一個較大的紅色或淡紫色圓形核。動基體位于核旁,著色較深,細小桿狀,蟲體前端從顆粒狀基體發出一條根絲體 。前鞭毛體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內。成熟的蟲體
鞭毛蟲杜氏利什曼原蟲
第十一章 鞭毛蟲鞭毛蟲隸屬于肉足鞭毛門(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動鞭綱(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的原蟲。無色素體。種類繁多,分布很廣,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營寄生生活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道、血液及陰道毛滴蟲對人體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致病性
人體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蟲后,潛伏期可短于10天或長于1年,但通常為2~4個月,可出現全身性癥狀和體征。內臟利什曼病一般開始緩慢,具有低熱和精神不適。以后出現進行性消瘦和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血清丙種球蛋白明顯增高,白/球蛋白比率倒置,蛋白尿和血尿。由于血小板減少,患者常發生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癥狀。
杜氏利什曼原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杜氏利什曼原蟲又名黑熱病原蟲,主要寄生于人體巨噬細胞里,通過昆蟲媒體白蛉的叮咬而傳播。在人體的發育階段為無鞭毛體, 又稱利杜體(Leishman-Donovan? body),在白蛉體內的發育階段是前鞭毛體(鞭毛體)。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動物單核吞噬細胞內的無鞭毛體,蟲體很小,卵圓形蟲體大
杜氏利什曼原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杜氏利什曼原蟲又名黑熱病原蟲,主要寄生于人體巨噬細胞里,通過昆蟲媒體白蛉的叮咬而傳播。在人體的發育階段為無鞭毛體, 又稱利杜體(Leishman-Donovan? body),在白蛉體內的發育階段是前鞭毛體(鞭毛體)。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動物單核吞噬細胞內的無鞭毛體,蟲體很小,卵圓
關于利什曼病的病原學檢查介紹
(1)髂骨穿刺抽取少許骨髓,制成涂片,染色后鏡檢。此法的利什曼原蟲檢出率約在85%左右。合并HIV感染的利什曼病患者,檢出率可達98%。 (2)脾臟穿刺吸出脾髓,針頭拔出后,即將針頭內的脾髓注射于玻片上,制成涂片,染色鏡檢。脾穿刺法的原蟲檢出率很高,可達95%左右。 (3)淋巴結穿刺淋巴液制
一例骨髓發現疑似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引發的討論
2016年8月9日邯鄲市第一醫院的師旭光老師在全國形態學診斷學術交流群分享了一例疑似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感染的病例。經群里專家老師鑒定為疑似此原蟲感染。同時其他老師將多年收藏的類似病例資料與大家分享。少見病例,特整理成章方便大家學習與收藏。簡要病史:患者,女性,54歲,發熱伴乏力、納差4月,脾大,咽痛
黑熱病的病原介紹
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為單核吞噬細胞內的專性寄生蟲。其生活史需經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兩個不同宿主,原蟲的形態和生理生化特點亦隨之而異。 在哺乳動物內為無鞭毛體(Amastigote),在單核吞噬細胞內呈圓形或卵圓形,約2-5mm。染色后,細胞胞漿呈淡藍色,細胞核和
青蒿素有望用于治療黑熱病
印度科學家說,抗瘧疾藥物青蒿素有望用于治療利什曼病。這項研究發表在了9月出版的《醫學微生物學雜志》上。 內臟利什曼病(又稱為黑熱病)的病原體是利什曼原蟲,它是通過白蛉等昆蟲叮咬傳播給人類的。這種寄生蟲能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導致長期發熱、貧血、肝脾腫大,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致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
黑熱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于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
血液中可查到哪些寄生蟲?
凡寄生于血液和血細胞內的寄生蟲均可在血液中查到,如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斑氏血絲蟲和馬來血絲蟲、黑熱病原蟲(杜氏利什曼原蟲)。這些原蟲和絲蟲由于寄生于人的血液中和紅細胞內,需要通過血液檢查或骨髓檢查來進行確診。常用的方法為血液涂片法(薄血片法或厚血片法)和骨髓穿刺涂片法。將涂片經過染色
亞美尼亞發生炭疽桿菌和利什曼原蟲感染疫情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消息,2019年8月22日,亞美尼亞農業部食品安全局向OIE報告稱,亞美尼亞發生炭疽桿菌和利什曼原蟲感染疫情。 此次炭疽桿菌感染疫情于8月21日得到確認,疫情發生地為格加爾庫尼克省馬爾圖尼市Geghovit村。疫情源頭為牧場。經實驗室檢測發現,有3只牛疑似受到感染,
關于皮膚型黑熱病的基本介紹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經白蛉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蟲病人屬人獸共患疾病。臨床上以長期不規則發熱、進行性脾臟腫大、消瘦、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及血漿不熟蛋白增高為特征。
醫學原蟲:鞭毛蟲
??? 鞭毛蟲隸屬于肉足鞭毛門(Phylum?Sarcomastigophora)的動鞭綱(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的原蟲。無色素體。種類繁多,分布很廣,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營寄生生活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道、血液及陰道毛滴蟲對人體危害較大。
關于利什曼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1.白血病 慢性骨髓白血病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患者大都是成人,有脾腫大、貧血以及鼻衄和齒齦出血等癥狀,很象利什曼病,經血常規檢查即可鑒別, 2.莢膜組織胞漿菌病 病原體為莢膜組織胞漿菌,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湖北、四川、廣西、浙江、江蘇和云南等省均有查見。播散性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患者肝、脾腫大
利什曼病的血清學檢查介紹
利什曼病免疫診斷新技術可用于檢測感染宿主體內的循環抗體、循環抗原和循環免疫復合物。在輔助病原診斷及判斷流行情況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應用的為抗體檢測和抗原檢測兩大類,其中檢測抗體的技術有以下3種。 (1)免疫熒光測定(IFAT)利什曼病IFAT試驗的陽性率為100%,抗體滴度最低為1:3
怎樣預防利什曼病?
1.消滅病狗 在山丘或黃土高原地帶的利什曼病流行區,宜及時使用病原檢查或血清學方法查出病狗,加以殺滅。在病狗較多的地區,應動員群眾少養或不養狗。 2.滅蛉和防蛉 在白蛉季節內查見病人后,可用殺蟲劑噴灑病家及其四周半徑15m之內的住屋和畜舍,以殲滅停留在室內或自野外入侵室內吸血的白蛉。提倡使
治療利什曼病的相關介紹
1.利什曼病的治療 (1)初治病例斯銻黑克六日療法;斯銻黑克三周療法。 (2)未治愈病人患者經一個療程斯銻黑克治療后半個月復查時,如體溫仍高于正常,白細胞計數未見增加,脾腫大依舊,原蟲并不消失,應認為治療無效。可加大斯銻黑克的劑量,比原劑量增加1/3,采取8天8針療法進行第2個療程。 (3
關于利什曼病的病因分析
利什曼原蟲與錐蟲同屬一個科,即錐蟲科。目前,已報道具致病性的利什曼原蟲多達16種或亞種。利什曼原蟲隨著生活史的不同階段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按其生活史的共同特點有前鞭毛體和無鞭毛體兩個時期,前鞭毛體寄生在無脊椎動物的消化道內,其宿主為白蛉。無鞭毛體寄生在脊椎動物的網狀內皮細胞內,其宿主為哺乳類和爬
簡述利什曼病的診斷標準
(1)為利什曼病流行區的居民,或在白蛉季節內(5~9月)曾進入流行區內居住過的人員。 (2)長期不規則發熱,脾臟呈進行性腫大,肝臟有輕度或中度腫大,白細胞計數降低,貧血,血小板減少或有鼻衄及齒齦出血等癥狀;病程一般在2年以內者。 (3)用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ICT試條等方法檢
莢膜組織胞漿菌的概述
莢膜組織胞漿菌又稱 美洲型組織胞漿菌,多見于中非各國,我國近年也有 報道。莢膜組織胞漿菌主要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系統,可使肺、肝、脾、腎及皮膚粘膜等臟器受累,臨床癥狀與黑熱病相似,極易誤診,且病原體形態又極易與馬爾尼菲青霉菌、杜氏利什曼原蟲等相混淆。用瑞姬染色難以與二者區分,但可用糖原染色鑒別
莢膜組織胞漿菌的介紹
莢膜組織胞漿菌又稱 美洲型組織胞漿菌,多見于中非各國,我國近年也有 報道。莢膜組織胞漿菌主要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系統,可使肺、肝、脾、腎及皮膚粘膜等臟器受累,臨床癥狀與黑熱病相似,極易誤診,且病原體形態又極易與馬爾尼菲青霉菌、杜氏利什曼原蟲等相混淆。用瑞姬染色難以與二者區分,但可用糖原染色鑒別
好消息!科學家發現了治療內臟利什曼病的候選藥
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稱黑熱病,是一種每年導致數萬人(其中的大多數人屬于世界上最為貧窮的人)死亡的疾病。 這種疾病是由一種被稱作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的寄生蟲引起的,這種寄生蟲通過受感染的白蛉叮咬進行傳播。患上這種疾病的人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和貧
黑熱病快速檢測條的操作指南
預期使用該檢測條用于診斷內臟利什曼病,利用快速的免疫層析法在人血清中定性檢測杜氏利什曼原蟲(L. donovani)抗體。該實驗有助于診斷內臟利什曼病(VL)。并只用于體外診斷。 實驗原理該檢測條的硝化纖維膜在實驗區包被了rK39,在質控區包被了雞抗蛋白A。在實驗中,血清樣本與膠體金共軛物(膠體金標
概述利什曼病的臨床表現
1.潛伏期 根據國內的觀察,在白蛉季節內出生的嬰兒至出現臨床癥狀大體需4~6個月。但利什曼病潛伏期的長短還受到患者的免疫力、營養水平以及感染原蟲的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延長或減短。 2.早期癥狀 利什曼病的癥狀大都是逐漸發生的。初起時一般有不規則發熱,脾臟隨之腫大,并伴有咳嗽及腹瀉。恐懼和
簡述利什曼病循環抗原的檢測
利什曼病循環抗原的檢測不但可提示宿主的活動性感染,亦可反映感染度及用作療效考核。常用的技術有以下3種。 1)酶標記單克隆抗體斑點-ELISA直接法:此法檢測利什曼病現癥患者血清中相應的CAg,陽性率為90.6%。直接法實驗操作簡便,全過程為4小時。單克隆抗體-抗原斑點試驗(McAb-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