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美洲大蠊在臨床藥物研究中的神奇作用
美洲大蠊 ( Periplanetaamericana) 屬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 3.5 億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最古老、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蟲類群之一,其體內無疑具有最優秀的生物活性物質和特殊生理機制。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味咸寒,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將之列為中品,屬于既能治病,又能養身的中藥。臨床應用,歷史久遠,歷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唐本草》中稱美洲大蠊“食之下氣”,《名醫別錄》記載其“通利血脈”。藥用昆蟲是中國傳統醫藥寶庫中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應用昆蟲類中藥治療疑難病證,有其獨特而豐富的經驗,且資源豐富,潛力巨大。 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藥物學家李樹楠教授就開始以美洲大蠊為原料藥做藥物研究,首創了從一種動物原料藥中提取分離出有不同治療作用的多種新藥的連環工藝技術,發現了康復......閱讀全文
美洲大蠊基因組測序完成
中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及同事對美洲大蠊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分析,表明在已測基因組的昆蟲中,其基因組規模僅次于蝗蟲。這項研究3月2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文章揭示了該物種成功適應城市環境的遺傳學基礎的相關洞察。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美洲大蠊求偶交配行為溝通的兩種性信息素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716.shtm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勝和副教授李娜團隊與東南大學教授潘玉峰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兩種性信息素成分通過兩種嗅覺受體共同調控美洲大蠊雄蟲性行為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以長文的形式在
科學家揭示美洲大蠊在臨床藥物研究中的神奇作用
美洲大蠊 ( Periplanetaamericana) 屬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 3.5 億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最古老、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蟲類群之一,其體內無疑具有最優秀的生物活性物質和特殊生理機制。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味咸寒,主血瘀癥堅,寒熱,
臨床康復新液的原料藥基地管理建設
美洲大蠊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昆蟲之一,也是傳統中藥材。美洲大蠊做為藥材,最早收錄于《神農本草經》,后《本草綱目》、《本草經梳》等多有記載。好醫生集團生產的康復新液就是美洲大蠊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劑,具有良好的創面修復功能,在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口腔潰瘍及燒燙傷等創面相關疾病療效顯著。
快速磷酸化激酶通路驅動蟑螂斷肢再生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59.shtm近日,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勝團隊利用具有較強附肢再生能力的美洲大蠊和斑馬魚為模型,研究揭示了ERK/CK-2激酶通路被快速的磷酸化修飾并激活,從而驅動基芽的形成以促進斷肢再生
上海外高橋口岸在進境香蕉中截獲澳洲大蠊
日前,上海外高橋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在一批來自厄瓜多爾的新鮮香蕉上截獲澳洲大蠊。這是上海外高橋口岸首次從進境香蕉上截獲該種有害生物。 該批貨物共104085千克,裝于5個40英尺集裝箱中。上海檢驗檢疫人員在其中一個箱中發現活蟑螂和粉蚧等有害生物。經上海實驗室鑒定為澳洲大蠊、粉蚧屬、蛛形綱和雙
昆明動物所等在昆蟲過敏原研究中取得進展
蟑螂是城市人居環境常見的有害昆蟲,也是一類嚴重的過敏原,是誘發哮喘的重要因素。1964年第一次明確記錄蟑螂過敏原的皮膚反應試驗,1979年證實氣喘病患者與吸入蟑螂過敏原二者之間的關系。據統計在氣喘好發的城市中,40-60%的病患對蟑螂過敏原產生高量的IgE。蟑螂過敏原對氣喘病患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
尖翅蠊素的概念
中文名稱尖翅蠊素英文名稱nauphoetin定 義雄性尖翅蠊體表蠟中含的一種信息化學物質,化學結構為順-9-二十四烯酸十八烷基酯。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化學生態學(二級學科)
新研究揭示動物斷腿再生的轉錄調控機制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勝和研究員任充華合作,以美洲大蠊為研究對象對其肢體再生的轉錄調控機制進行解析,找到了兩條(BMP/JAK-STAT-zfh-2-B-H2和Notch-drm/bowl-bab1)在再生過程中分別控制著前期基芽細胞增殖和中后期形態建成的轉錄級聯通路。相關成果以長文(
吸入變應原導致哮喘持續狀態的介紹
(1)室內外變應原 屋螨是最常見的,危害最大的室內變應原,是哮喘在世界范圍內的重要發病因素,常見的有4種:屋塵螨,粉塵螨,宇塵螨和多毛螨,90%以上螨類存在屋塵中,屋塵螨是持續潮濕氣候最主要的螨蟲,主要抗原為DerpI和DerpⅡ,主要成分為半胱氨酸蛋白酶或酪氨酸蛋白酶,家中飼養寵物如貓,狗,鳥
華南師范大學李勝團隊養蟑螂研究昆蟲的再生原理
斷了腿,很快就能長出來;斷了頭,能繼續活好幾天。缺氧條件下,昏過去好久能“復活”;手術臺上,被切掉半個肚子依然活躍。這就是每家每戶人人喊打的蟑螂。 在廣州華南師范大學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養著大小不一、種類不同的蟑螂,足有數十萬只。蟑螂分布在不同的“屋舍”內,主要有德國小鐮、美洲大蠊、杜比亞蟑
美洲登革熱疫情創紀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52.shtm今年到目前為止,美洲已經報告了300多萬登革熱病例。這意味著,自1980年泛美衛生組織開始收集病例數據以來,2023年已成為登革熱年發病率第二高的年份。 ???登革熱患者會出現
小蠊的“婚姻”:基因之命,激素之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描寫了人類愛戀的復雜行為,而昆蟲界的戀愛和婚姻就簡單多了。 7月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華南師范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究成果,鑒定出控制德國小蠊接觸性信息素合成途徑最為關鍵的基因,系統揭示了其性吸引力產生的分子機制——有
脂肪液化的治療
以2%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后,填塞康復新液紗布條引流,再覆蓋無菌紗布,以膠布固定即可,每日1次。直至切口肉芽組織長滿后行Ⅱ期縫合,在治療期間口服或靜滴抗生素預防感染。康復新液為美洲大蠊干燥蟲體的提取物,內含多元醇、黏糖氨酸、黏氨酸和多種氨基酸,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及血管新生,具有修復潰瘍創面、使創面迅
動物所珍稀昆蟲蛩蠊研究取得新進展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特征原始,是昆蟲綱孑遺類群之一,又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在我國屬一級保護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發表研究成
中國檢科院(上海)蠊傳疾病研究室揭牌
6月5日,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與上海檢驗檢疫局聯合舉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上海)蠊傳疾病研究室揭牌儀式。上海檢驗檢疫局、中國檢科院領導為研究室揭牌。 2010年是國家質檢總局全面推進口岸核心能力建設承上啟下的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口岸衛生檢疫“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年,作為口岸核心能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
?白令極光下的三頭美洲乳齒象? 圖片來源:Julius Csotonyi 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氣候不斷變暖。這對美洲乳齒象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 科學家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這段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近
古DNA揭示美洲人的“根”
大約1.3萬年前,古人類在美洲迅速擴張。而且,這個故事延續了數千年,人類在北美和南美之間進行了數次大規模遷徙。然而,并沒有文獻記錄下這些歷史。 幾十年來,科學家只能籠統地描述美洲人的歷史演變情況,但這些古老人類何時以及如何分布在這片大陸上一直成謎。 近日,發表在《細胞》和《科學》的兩項獨立研
美洲:轉基因食品大行其道
在美洲最大的三個國家,轉基因食品可謂是大行其道。美國是許多轉基因作物的發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種植國;南美的巴西則是世界上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第二大國;加拿大對轉基因食品也和美國一樣無需任何標識。 據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統計,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1.703億公
古DNA揭示美洲人的“根”
大約1.3萬年前,古人類在美洲迅速擴張。而且,這個故事延續了數千年,人類在北美和南美之間進行了數次大規模遷徙。然而,并沒有文獻記錄下這些歷史。 幾十年來,科學家只能籠統地描述美洲人的歷史演變情況,但這些古老人類何時以及如何分布在這片大陸上一直成謎。 近日,發表在《細胞》和《科學》的兩項獨立研
海平面下降幫猴子到達南美洲
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熱帶森林之一。圖片來源:《科學》 走出非洲的可能不只是人類,一群猴子也曾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 3400萬年前的一天,猴子用海岸邊生長的植物做成了一個竹筏,然后跳上筏子向茫茫大海漂去。已經沒有人知道它們為什么要離開家園,但化石記錄告訴我們,它們航行了900多
910億,美洲肺魚擁有最大基因組
在南美洲發現的一種肺魚是迄今測序的擁有最大基因組的動物。8月14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顯示,美洲肺魚的DNA包含了驚人的910億個化學堿基,是人類基因組的30倍。然而,這910億個堿基只包含與人類相同數量的基因——大約2萬個,其余都是非編碼的,甚至可能是“垃圾”DNA。此外,通過將美洲肺魚基因
910億,美洲肺魚擁有最大基因組
在南美洲發現的一種肺魚是迄今測序的擁有最大基因組的動物。8月14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顯示,美洲肺魚的DNA包含了驚人的910億個化學堿基,是人類基因組的30倍。 然而,這910億個堿基只包含與人類相同數量的基因——大約2萬個,其余都是非編碼的,甚至可能是“垃圾”DNA。 此外,通過將
中美洲腎病:揭不開的神秘面紗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展示科學過程完整性和提供最高水平科學證據的機會。薩爾瓦多的甘蔗種植者在破曉時分就開始工作 物理學家Emmanuel Jarquin正在一個合作項目中研究一種令中美洲農業工人苦惱的神秘疾病——病因不明的慢性腎臟疾病(CKDu)。關于CKDu的第一次報道出現在 2002年
年輪記錄表明美洲傾向同時發生干旱
10年來,智利中部一直遭受著無情的干旱:降雨量比正常情況減少了30%,綠植枯萎、水庫干涸,超過10萬頭家畜死亡。這場旱災持續了如此之久,以至于研究人員稱其為“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堪比幾個世紀前的干旱期。而這與8000公里外持續了10年之久的美國加州干旱并沒有什么不同,這里的干旱直到今年才有所緩
老骨頭揭示美洲人血緣關系
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美洲原住民經常宣稱在這一地區根基深厚。現在,一位古老水手可能支持了這個觀點。科學家測序了一個具有10300年歷史的古人類遺骸的DNA,該遺骸發現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膝蓋洞穴”,與發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3個古老骨架有密切聯系,而后者依次與欽西安人、特林吉特人、尼斯加人,以及目
美洲狼尾草抗逆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洲狼尾草? ? ??四川農業大學草業科技學院供圖 土壤鹽漬化對植物生長,發育和產量造成許多不利影響,被認為是對世界農業和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威脅之一。據報道,目前全球10%的土地和50%的農業用地受到鹽漬化的影響,給農業產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如何提高作物對鹽漬化脅迫的耐受能力,對緩解全
巴拿馬將建中美洲最大風電場
據合眾國際社7月9日報道,巴拿馬即將開工建設中美洲地區規模最大的風電場。巴拿馬總統里卡多·馬蒂內利當天宣布,該國將斥資4.45億美元建設一座大型風電場,預計明年投產,可滿足巴拿馬全國7%的電力需求。 據悉,盡管每天有數十萬桶石油途徑巴拿馬運河運往世界各地,但巴拿馬人并不希望過于依賴石油,而
雀鱔目魚類分化重現美洲大陸形成
雀鱔目魚類是起源年代久遠并存活至今的一個類群,其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的地層中,因此,雀鱔目魚類的物種分化可以很好地揭示地球演化歷史和水系變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與耶魯大學教授Thomas Near團隊合作研究發現,雀鱔目各類群的分化時間完美重現了中生代的重大地質構造事
古代矛尖或揭示“最早”美洲人另有歸屬
一個考古團隊利用10年時間,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一條小溪旁邊不辭辛勞地挖掘出一層又一層古代石頭工具,以尋找最早抵達美洲的居民的痕跡。如今,他們大獲成功:11個1.55萬~1.35萬年前的矛尖。更重要的是,這些形狀獨特的矛尖被埋在代表克洛維斯文明的工具下面,從而表明克洛維斯人并非像考古學家一直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