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步驟 1. 染色:瑞特氏(Wright’s)法刺破耳垂或指尖,取血一滴,置玻片上,用另一玻片以30度角將血液推成厚薄均勻之涂片。干燥后,用瑞特氏染液數滴加于涂片上,再加蒸餾水,然后水洗至粉紅色,干后即可觀察。瑞氏染液用美藍和伊紅混合配制而成,其中部分美藍氧化成為天青。染色后,對堿性染料美藍有親和力的部位呈藍色;對酸性染料伊紅有親和力者呈鮮紅色;對天青有親和力者呈紫紅色;對酸性染科和堿性染科都沒有較強親和力者則著色輕微,呈淡紅色或淡......閱讀全文
血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步驟1. 染色:瑞特氏(Wright’s)法刺破耳垂或指尖,取血一滴,置玻片上,用另一玻片以30度角將血液推成厚薄均勻之涂片。干燥后,用瑞特氏染液數滴加于涂片上,再加蒸餾水,然后水洗至粉紅色,干后即可觀察。瑞氏染液用美藍和伊紅混合配制而成,其中部分美藍氧化成為天青。染色后,對堿性染料美藍有親和力
血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步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染色:瑞特氏(Wright’s)法刺破耳垂或指尖,取血一滴,置玻片上,用另一玻片以30度角將血液推成厚薄均勻之涂片。干燥后,用瑞特氏染液數滴加于涂片上,再加蒸餾水
血液形態學觀察實驗
1. 染色:瑞特氏(Wright’s)法刺破耳垂或指尖,取血一滴,置玻片上,用另一玻片以30度角將血液推成厚薄均勻之涂片。干燥后,用瑞特氏染液數滴加于涂片上,再加蒸餾水,然后水洗至粉紅色,干后即可觀察。瑞氏染液用美藍和伊紅混合配制而成,其中部分美藍氧化成為天青。染色后,對堿性染料美藍有親和力的部位呈
規范惡性血液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血細胞形態學檢查
1887年,Ehrlich(德國)建立血細胞染色法,開包了血細胞分析的新紀元。20世紀20年代,經May,G1emsa及Wright等對Ehrlich的血細胞染色法進行改良后,成功建立May-Grunwald和Wright血細胞染色法后,血細胞染色法才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30年代前后,逐漸形
規范惡性血液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血細胞形態學檢查
1887年,Ehrlich(德國)建立血細胞染色法,開包了血細胞分析的新紀元。20世紀20年代,經May,G1emsa及Wright等對Ehrlich的血細胞染色法進行改良后,成功建立May-Grunwald和Wright血細胞染色法后,血細胞染色法才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30年代前后,逐漸
精子形態學檢查
精子形態學檢查是為了了解正常精子與生理及病理范圍內的變異精子所占的比例,是反映男性生育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正常精子似蝌蚪狀,由頭、體、尾三部分構成。頭部略扁,呈卵圓形,輪廓規則,頂體清楚,頂體帽覆蓋頭部表面的l/3以上,在精子頭部前端呈透亮區。頭長3—5um,寬2—3um,長寬比為1.5—2:1,長
精子形態學檢查
精子形態學檢查是為了了解正常精子與生理及病理范圍內的變異精子所占的比例,是反映男性生育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 ? 正常精子似蝌蚪狀,由頭、體、尾三部分構成。頭部略扁,呈卵圓形,輪廓規則,頂體清楚,頂體帽覆蓋頭部表面的l/3以上,在精子頭部前端呈透亮區。頭長3—5um,寬2—3um,長寬比為1.
血液的血液成分
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遺傳物質。一升血漿含有900-910克水、65-85克蛋白質和20克低分子量物質。低分子物質中含有許多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平均壽命120天,白細胞平均壽命9-13天,血小板平均壽命8-9天。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有40毫升的血細胞死于衰老
細胞形態學的簡介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只是不同的生物體細胞的大小和形狀有所不同。有的細胞人的眼睛可以看得見,如鳥類的蛋,最大的直徑近10厘米(鴕鳥蛋)。有的細胞直徑只有0.1米微米,要用高倍顯微鏡才能看到,如原始的細菌。大多數細胞的直徑是10-100微米,用低倍顯微鏡就能看到。細胞的大小,即使在同一生物體
干細胞形態學特征
總的來講,胚胎性干細胞的形態結構與早期胚胎細胞相似,細胞較小,核質比高,細胞核顯著,有一個或多個核仁,染色質較分散,胞質內除游離核糖體外,其它細胞器很少;細胞呈多層集落狀生長,緊密堆積在一起,無明顯細胞界限,形似鳥巢。但不同物種、不同類型的胚胎性干細胞的結構特征又有所不同。如小鼠ES細胞和人EG細胞
蚋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蚋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期。卵、幼蟲、蛹在水中發育,成蟲陸棲,體短小,暗褐色或黑色,國外俗稱“黑蠅”。叮咬騷擾可引起局部炎癥甚至潰爛,影響人們的工作和休息。有的種類可以傳播人、畜的盤尾絲蟲病。實驗步驟蚋的生活史各期形態示教:1. 卵:呈三角形,長0.1-0.4 mm,卵
蚤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蚤屬昆蟲綱蚤目。體側扁,頭部呈三角形,足粗壯善跳。蚤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成蟲前胃有幾丁質刺,與傳病有關。成蟲對溫度較敏, 耐饑力強。蚤兼吸動物和人血,可在動物和認之間傳播疾病,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都是其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實驗步驟一、自己觀察1.成蟲玻片標本:
臭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臭蟲的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成蟲體背腹扁平,卵圓形,紅褐色,翅退化。嗜吸人血的有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兩種,能否傳播人類疾病尚未得到證實。實驗步驟一、自己觀察:成蟲玻片標本:體背腹扁平,橢圓形,紅褐色,翅已退化,雄蟲較雌蟲略小,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兩側有突出的復
蜚蠊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蜚蠊俗稱蟑螂,屬網翅目(Dictyoptera)蜚蠊亞目(B1attaria),蜚蠊科,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稚蟲(若蟲)、成蟲三期。成蟲的口器為咀嚼式,適于嚙食。有翅兩對,前翅革質,后翅膜質,翅脈分支甚多。足發達適于疾走。除可能作機械式傳播疾病外,還可作某些蠕蟲 (如長膜殼絳蟲、美麗
虻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虻屬于雙翅目虻科。通常稱“牛虻”,是大型的吸血昆蟲。身體粗壯,有大而閃光的復眼一對,體色暗多毛。刺吸人和畜血,并能傳播疾病 (羅阿絲蟲病、炭疽等)。實驗步驟一、成蟲:體長6—30mm,粗壯,體色較暗,多具金屬光澤。1,頭部:觸角一對,多為三節,第三節上帶有3一7個小環節。復眼占頭的大部分
蜚蠊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蜚蠊俗稱蟑螂,屬網翅目(Dictyoptera)蜚蠊亞目(B1attaria),蜚蠊科,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稚蟲(若蟲)、成蟲三期。成蟲的口器為咀嚼式,適于嚙食。有翅兩對,前翅革質,后翅膜質,翅脈分支甚多。足發達適于疾走。除可能作機械式傳播疾病外,還可作某些蠕蟲 (如長膜殼絳蟲、
臭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臭蟲的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成蟲體背腹扁平,卵圓形,紅褐色,翅退化。嗜吸人血的有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兩種,能否傳播人類疾病尚未得到證實。實驗步驟一、自己觀察:成蟲玻片標本:體背腹扁平,橢圓形,紅褐色,翅已退化,雄蟲較雌蟲略小,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兩側有突出的復
蚋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蚋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期。卵、幼蟲、蛹在水中發育,成蟲陸棲,體短小,暗褐色或黑色,國外俗稱“黑蠅”。叮咬騷擾可引起局部炎癥甚至潰爛,影響人們的工作和休息。有的種類可以傳播人、畜的盤尾絲蟲病。實驗步驟蚋的生活史各期形態示教:1. 卵:呈三角形,長0.1-0.4 mm,卵
虱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屬于虱目虱科,體背腹扁平。分為體虱、頭虱、陰虱三種。形態上體虱與頭虱相似,頭虱較黑、體小。陰虱似蟹狀,活動較慢,足粗壯,脛節末端內側有指狀突起。跗節末端有一爪,兩者構成握器,用其固定于毛發或纖維上。虱的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包括卵、若蟲、成蟲三期。成蟲可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回歸熱、戰壕熱等。
細胞形態學檢查方法
1.光鏡細胞形態學;細胞形態學的基本內容和常用的檢查方法。 2.細胞化學染色:是細胞和化學兩者相結合的形態學方法,保持細胞完整組織結構顯示化學結構成分-定性/半定量,主要用于白血病分型鑒別診斷。 3.相差鏡檢查:用于觀察活細胞的內部結構及活動,細胞生長成熟衰亡過程及對各種刺激的反應。 4.熒光顯
骨髓細胞形態學
1.正常血細胞形態學(Wright染色)(1)粒細胞系統形態1)原始粒細胞 ? ?胞體直徑10~18μm,圓形或類橢圓形。胞核較大,約占細胞的2/3以上,核染色質呈細粒狀,排列均勻,無濃集,核膜較模糊。核仁2~5個,較小,清楚。胞質量少,呈透明天藍色,繞于核周,無顆粒。2)早幼粒細胞 ? ?胞體直徑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實驗步驟
細胞形態學檢查方法
1.光鏡細胞形態學;細胞形態學的基本內容和常用的檢查方法。2.細胞化學染色:是細胞和化學兩者相結合的形態學方法,保持細胞完整組織結構顯示化學結構成分-定性/半定量,主要用于白血病分型鑒別診斷。3.相差鏡檢查:用于觀察活細胞的內部結構及活動,細胞生長成熟衰亡過程及對各種刺激的反應。4.熒光顯微鏡檢查:
細胞形態學的簡介
細胞形態學是研究細胞及各組成部分的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包括表現細胞生命現象的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科學。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只是不同的生物體細胞的大小和形狀有所不同。有的細胞人的眼睛可以看得見,如鳥類的蛋,最大的直徑近10厘米(鴕鳥蛋)。有的細胞直徑只有0.1米微米,要用高倍顯微鏡才能看
胃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大體標本(1)潰瘍型:幽門部胃小彎處黏膜見一巨大潰瘍如火山口狀,直徑大于2.5 cm,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邊緣不整齊隆起,胃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胃壁各層結構消失而被灰白色癌組織所取代,肌層被癌組織浸潤呈索條狀增厚。(2)息肉型:胃黏膜面有一形狀不整的腫塊
自噬形態學過程
01吞噬泡的形成細胞在接受饑餓、某些激素等自噬誘導信號后,在被降解物附近形成脂質體樣小的雙層膜結構,然后不斷向兩邊延伸,形成一個小的類似"脂質體"樣的膜結構,不斷擴張成為吞噬泡(Phagophore)。02自噬體的形成隨著吞噬泡的不斷延伸,將要被降解的胞漿成分,如:受損細胞器及營養成分包裹進膜內,然
蜱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蜱類均營寄生生活,宿主范圍很廣,從兩棲類到哺乳類。它是很多病原體的傳播媒介和儲存宿主,如病毒、細菌、立克次氏體和螺旋體等。并可將某些動物疾病傳播給人類,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上起著重要作用。實驗步驟一硬蜱:軀體背面有一塊硬的盾板,故稱硬蜱。以全溝蜱為例,先用肉眼觀察形狀和大小,腭體的
肝臟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 正常肝臟 組織切片實驗步驟 1. 肝臟的解剖結構(1)膈面:肝的上面,借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2)臟面:注意辨認“H”型結構,左縱溝的前后部分別為肝圓韌帶和靜脈韌帶;右縱溝前部為膽囊窩,后部為腔靜脈溝,橫溝稱為肝門,包括進出肝門的肝管、肝動脈和門靜脈。2. 肝臟的組織結構(1)肝小葉:呈
肝臟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正常肝臟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肝臟的解剖結構(1)膈面:肝的上面,借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2)臟面:注意辨認“H”型結構,左縱溝的前后部分別為肝圓韌帶和靜脈韌帶;右縱溝前部為膽囊窩,后部為腔靜脈溝,橫溝稱為肝門,包括進出肝門的肝管、肝動脈和門靜脈。2. 肝臟的組織結構(1)肝小葉:呈多邊形
心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步驟1. 染色:鐵蘇木精2. 肉眼觀察:標本為心壁的一部分。3. 低倍鏡觀察:由于心肌纖維排列方向不一致,有縱、橫、斜等切面,故要全面觀察標本,熟悉各種切面的部位。心肌纖維呈不規則短圓柱狀,有分枝且互相吻合成網為縱切面,呈圓形或循圓形的小塊為橫切面。4. 高倍鏡觀察:選擇形態典型的心肌纖維縱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