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性。青藏高原屬寒冷型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冷漠,年均溫低于零度),其低溫、干旱和強紫外等極端環境極大限制了草地植被固碳潛力,是生態脆弱帶和氣候變化放大器。 最近,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孔維棟課題組以青藏高原這一典型冷漠生態系統為例,采用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和13CO2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深入研究了草地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固碳潛力。研究表明,荒漠草地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數量遠低于草甸土壤,但其固碳潛力卻比草甸土壤高61%(圖1)。土壤微生物固碳量與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氨濃度顯著負相關,表明越貧瘠土壤中微生物固......閱讀全文
微生物所在大腸桿菌中實現碳濃縮固碳
將CO2轉化為燃料或化學品,是實現CO2的資源化利用、緩解資源能源短缺和溫室效應的一種途徑。經遺傳改造的藍細菌或者藻類等光合自養微生物,可以將CO2轉化為包括乙醇、丁醇、丙酮、異丁醛、乳酸等在內的數十種化學品,但由于自養生物生長速度慢,CO2生物轉化為這些化學品的效率還比較低。 異養生物可以通
生態固碳/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項目聯合啟動
3月28日,根據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及相關問題”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碳專項)的統一安排,“生態系統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以下簡稱生態固碳)和“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量評價”(以下簡稱重大生態工程固碳)項目啟動會和技術標準研討會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
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的研究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固碳和殘碳有啥區別
所謂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氣之外的碳庫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將二氧化碳長期儲存在開采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里。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儲
木炭和它的固碳能力
我們應該用木炭固定碳嗎? 有人聲稱生物炭(biochar)是緩解氣候變化和促進土壤肥力的很大的希望。但是批評家警告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理解它的效應。 生物炭是基于亞馬遜黑土(terra preta)的——這是一種骨骼、糞便和木炭的混合物,最初在哥倫布之前的時代用于改善亞馬遜流
杉木人工林隨林齡固碳速率變化和固碳能力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44.shtm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科學中心博士生李旭和博士后Luis Carlos Ramos Aguila在研究員劉菊秀的指導下,研究揭示了杉木人工林隨林齡固碳速率和碳儲量變化規律。近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日,一項針對100多個實驗的分析結果表明,當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時,土壤能夠儲存的碳量反而會減少。由于當前的陸地碳匯模型并沒
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我國揭示稻田生態系統微生物殘留物固碳的氮素調控因素
微生物是土壤有機碳轉化的重要參與者,其通過合成代謝作用將有機碳轉化為自身細胞組成,待其死亡后以微生物殘體形式在土壤中積累。其中,氨基糖是微生物細胞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穩定有機碳的重要來源。水稻土作為一種重要的碳匯場所。在淹水條件下,由于水中溶解氧的擴散作用,在水稻土表層形成一層約1cm深的
新方法可快速制造“固碳”礦物
菱鎂礦是一種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礦物,但自然形成過程十分緩慢。加拿大科研人員日前找到了一種在室溫下72天形成菱鎂礦的方法。該技術一旦成熟并實現工業化生產,將有望用于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 近日在于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地球化學界重要學術盛會——戈爾德施密特會議上,主導
生態系統“減排固碳”有多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報記者 胡珉琦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
生態系統“減排固碳”有多強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 然而,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濕地恢復等路徑,在提升生態系統的凈碳匯能力方面一直沒有進入主流視野。 目前,國際學術
電化學反應可高效固碳
中日研究人員9日報告說,他們在研究鋰空氣電池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為緩解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這項研究由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兼日本筑波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教授周豪慎領導,論文當天在美國細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雜志上發表。 隨著全球變暖受
草酸固碳,讓減排與綠化并舉
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僅要減少碳排放,還需要人們捕獲和儲存已經排放的過量碳。沙特阿拉伯植物學家在近日發表于《植物科學趨勢》期刊的一篇觀點文章中認為,沙漠等干旱地區可能是解開碳捕獲問題的一個答案。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植物科學家Heribert Hirt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設計植
“973”項目“森林草地固碳”課題啟動
剛剛閉幕的聯合國坎昆氣候會議又一次將人們的視線聚焦于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會議中,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不管談判的進展情況如何,我們自己要在國內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是負責任的。”中國又一項為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暖而設立的研究課題、“
喀斯特地區固碳機制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在喀斯特峰叢洼地典型生態系統土壤團聚體固碳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正確評價我國西南喀斯特石灰土固碳現狀和潛力、制定區域生態系統碳匯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分別在《應用生態學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和《西北植物學報》上發表。 土壤有
植被自然恢復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土地退化與發展》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土壤在碳循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
固碳新技術支撐有機水稻額外碳匯“第一拍”
日前,江蘇省首張農業碳票在南京市高淳區東壩街道成功交易。現場,通過碳匯有償競價拍賣,標值130.67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農業碳匯,最終由紅寶麗集團以每噸75元的價格成功拍下,總價9800.25元。江蘇首張碳票誕生。南京農業大學供圖這也是全國首次基于生物質炭在有機水稻上應用產生的額外碳匯進行的有償競價“第
沙漠固碳總量評估有了新方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1.shtm近日,世界環境領域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黃建平團隊的題為《沙漠非生物碳固存因降水而減弱》的研究成果,并將其作為封面論文進行推介。團隊建立了同時考慮水熱
國內首套礦山微藻固碳系統開工
6月3日,記者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該集團新能源院負責研發的國內首套礦山微藻生態固碳系統日前在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中部的寶日希勒露天礦正式開工建設。我國部分礦山位于寒冷干旱地區,由于自然、歷史等諸多因素,生態環境脆弱,水土不易保持。微藻作為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物種,其固碳效率一般是陸生植物的10到50倍
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曾馥平主持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 “廣西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初至11月底,課題組在亞熱帶所宋同清副研究員帶領下,與廣西大學林學院以及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攜手在廣西區順利開展了復查樣地
單細胞生物固碳、固氮雙功效機制破譯
藍藻(Blue green algae)是一種重要的固碳菌,由于具有將氮氣轉化為可利用的營養,因此能夠在營養貧乏的水域中進行光合作用。詳細內容刊登于最新一期《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ISME) Journal》雜志。 由美國
我國森林質量不斷提升-固碳能力顯著增強
國家林草局最新發布,通過加強森林經營,我國森林質量不斷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2012—2021年,全國累計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2億畝,其中“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森林撫育面積6.19億畝,有效改變了我國森林經營嚴重滯后的狀況,森林結構逐步改善,林分質量不斷提高,林地生產潛力得到較好發
東北地理所舉辦低碳經濟和固碳林業報告會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了長春園區及哈爾濱園區的學術報告視頻會,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李育才、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劉世榮,分別作了題為“關于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綠色思考”和“氣候變化與固碳林業”的學術報告。相關科研人員、研究生等6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東北地理所所長何興元
中國草原年產生碳匯1300萬噸成為重要固碳庫
記者從此間召開的中國草原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國草原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約21.7億噸,年均碳匯約1300萬噸,草地生態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固碳庫”,碳匯功能明顯。 據了解,碳匯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態系統從空氣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凈增量。生態環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系統是碳匯
微生物修復土壤低碳環保
一塊被污染過的土地是否只能慘遭遺棄?或許不用那么悲觀。自然界最重要的污染物分解者——微生物已逐步被運用到治理土地污染中。 日前,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研究會主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土壤修復專家、北京三色微谷集團董事長王立平說,應用他們研發的“三色原菌劑”,可針對性改良因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地板結,
蔣高明:大力發展固碳型生態農業
??????? 緊張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結束了,在碳減排問題上雖沒取得理想的結果,但各國已陸續行動起來。其中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提高到15%;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水平減少40%~45%。???????? 工業節能、植樹造林
德借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中,減少空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是重要一項。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可以更快地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循環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固碳形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循環轉化成糖,這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
雙贏!研究發現泥炭蘚種植“既賺錢又固碳”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團隊以不同泥炭蘚種植時間序列梯度樣地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泥炭蘚在不同種植年限下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基因以及土壤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農業生態系統與環境》。 泥炭蘚作為主要泥炭形成植物,能夠通過獨特的生化特性促進大氣和土壤碳
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卡爾文循環(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是光能自養生物和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