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團隊以不同泥炭蘚種植時間序列梯度樣地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泥炭蘚在不同種植年限下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基因以及土壤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農業生態系統與環境》。
泥炭蘚作為主要泥炭形成植物,能夠通過獨特的生化特性促進大氣和土壤碳的封存,具有高持水性和養分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開發成為兼具生態修復與經濟效益的新型農業作物的潛力。目前全球多地嘗試將其移植到退化農田中,既能替代傳統泥炭開采,又能改善土壤環境。在我國西南山區存在大量低產的冷浸田(長期冷水浸泡導致土壤貧瘠、農作物低產),農民嘗試在冷浸田改種泥炭蘚,以提高經濟效益(收益約為水稻種植的9倍)并修復土壤,但相關生態機制研究不足。
此次研究團隊發現,泥炭蘚種植不僅能提高土壤有機碳儲量(20年種植使有機碳含量提升178.8%),還會改變土壤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從"富營養偏好型(r策略)"逐漸轉變為"貧營養適應型(K策略)",通過調節碳、氮、磷循環相關基因的表達,緩解了微生物對磷的獲取壓力。這一過程如同給土壤微生物"調配營養套餐",促進碳的長期封存。研究結果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田土壤改良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植物與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實現"既賺錢又固碳"的雙贏模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團隊以不同泥炭蘚種植時間序列梯度樣地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泥炭蘚在不同種植年限下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基因以及土壤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在線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團隊以不同泥炭蘚種植時間序列梯度樣地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泥炭蘚在不同種植年限下對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基因以及土壤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在線發表......
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僅要減少碳排放,還需要人們捕獲和儲存已經排放的過量碳。沙特阿拉伯植物學家在近日發表于《植物科學趨勢》期刊的一篇觀點文章中認為,沙漠等干旱地區可能是解開碳捕獲問題的一個答案。阿......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然而,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本報記者胡珉琦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該地區沼澤濕地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沼澤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功能參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NPP)是衡量沼澤濕地固碳潛力的重要指標。氣候變化顯著影響沼澤濕地植被......
在農林復合系統或農業系統中,增加樹木覆蓋的生態效益具體有多大?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深入研究了農林復合系統的全球固碳潛力,以及增加農業用地的樹木覆蓋率,提供了最新的全球、區域與國家三......
國家林草局最新發布,通過加強森林經營,我國森林質量不斷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得到顯著增強。2012—2021年,全國累計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2億畝,其中“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森林撫育面積6.19億畝,有效......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也是潛力所在。在11月19日舉辦的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發布了農業農村減排固......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不同恢復管理措施固碳效應的識別與權衡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m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