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本報訊(記者 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山“海拔不高,但狀如奔馬,恐龍時代的地層出露較好,在沒有山頭的低矮丘陵里,第四紀耕土層之下幾十厘米就可見白堊紀巖層”。 2015年,化石愛好者在該地探索時,意外發現了該地密集的恐龍足跡。為了研究這批珍貴的足跡,2017年4月,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組成的考察隊考察了這批足跡。 ......閱讀全文
呂達仁劉毅劉宇:追蹤碳足跡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中國學者解密風帆翼龍飛行奧秘-利用冠當帆
帶帆的KJ復原圖 KJ1化石,可看到完整的大型脊冠 帶帆的KJ復原圖 沒有帆的KJ復原圖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中國古生物學者與航空專家日前披露了一種非常有趣的翼龍飛行方式。這種名為夜翼龍(Nyctosaurus)利用高聳于頭上的脊冠,充當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飛行能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
新發現!中外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體型古鳥類
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古脊
達立通膠囊有哪些副作用?
達立通膠囊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胃痛、食欲下降和肝功能受損等。這些副作用是由于藥物對胃部和肝臟的潛在影響。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因此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副作用。
侏羅紀古白蟻啃食恐龍骨化石被發現
圖 2008年6月拍攝的化石發掘現場。 圖 白蟻啃食恐龍尸體復原圖。 中、美、加、澳等國古生物學者近日宣布,在中國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山鎮發現了珍貴的侏羅紀古白蟻啃食恐龍骨的遺跡化石。 這一遺跡化石被命名為“東方饕餮跡”,距今約1.95億年。它的發現為白蟻這種最古老的社會性昆蟲起源于侏羅紀
數百恐龍腳印現身北京延慶
覆盾甲龍類與獸腳類恐龍復原圖 北京延慶縣日前公布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之后,相關人士紛紛將目光投向此處。 “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所代表的恐龍類型具有多樣性,這也使延慶成為我國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種類最豐富的地方。”此次恐龍足跡的發現者和主要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對《中國科
又一重要發現涉及遠古的“足跡”
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近日,該中心工作人員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過程中,從諸城市主要化石遺跡區新發現一處較為完整的水波紋遺跡化石和一些大型恐龍足跡化石。 該化石遺跡區地質地貌發育及保存比較完整,經過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的特征,并對遺跡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和巖石組合的特征以及實物進行對比分析,
足跡法
High Resolution Genetic Footprinting?(Stanford)Genetic footprinting is a technique for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a clo
英生物學家稱恐龍生活在水中-尾巴助其游泳
英國生物學家發現新理論證明恐龍是水中生物,其巨大的尾巴幫助它們在水中游走。 一般人都認為恐龍是在陸地上生存的,但是英國生物學家布賴恩·福特卻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他認為恐龍應該生活在水中。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3日報道,福特稱恐龍身體龐大,而其兩條相對較小的小腿無法支持它在陸
足跡法(Footprinting)
Footprinting Procedures·?????????DNase I Footprinting?(Mike A. Dyer)·?????????DNase I footprintingDetermining the site of binding for a protein on a D
紫菀的邢態特診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斜升。莖直立,高40-50厘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半部漸狹成長柄,連柄長20-50厘米,寬3-13厘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圓齒或淺齒。下部葉匙狀長圓形,常較小,下部漸狹或急
紫菀族的邢態特征
草本,亞灌木或灌木。葉通常互生,不分裂,有鋸齒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輻射狀,或盤狀,邊緣有1至多層舌狀或細管狀的雌花,中央有管狀的兩性花,或邊緣的雌花退化而僅有同形的管狀花;雌花舌狀,舌片黃色或其它顏色,頂端具2-3個細齒,或細管狀而短于花柱;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結果實或不結果實;總苞片通常多層
顯微CT三維解剖-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琥珀中的蛇皮。攝影Ryan C. McKellar 北京7月19日電,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并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1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
一帶一路:催生創新合作之花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極大推動了我國和沿帶沿路國家在各個領域、不同層面上的深度合作。在科研領域,也催生出朵朵創新合作之花。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曾指出,從科技合作入手,組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研究解決在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重大挑戰和問題,有利于從戰略層面推動建設“一帶一路
古人挖到化石時想了些什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51.shtm 在凌雜的世界中,大家都有自己的偏愛。我喜歡神話,喜歡歷史,喜歡遠古的遺物——不管是化石,還是文物。總之,只要是挖出來的,我都喜歡。我師兄說過,他學古生物學就是為了可以光明正大地
“中國恐龍大展”揭秘中國恐龍生存演化故事
“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26日在滬開幕。展覽匯聚來自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講述中國恐龍生存演化故事,也展現中國恐龍研究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據介紹,這百余件恐龍標本和模型展現了我國境內史前時期不同地質時代、不同地域的恐龍類群,包括侏羅紀初
測試裝備分會秘書長邢志、副秘書長卞利萍共慶福立儀器新品發布
2024年11月2日,臺風的喧囂剛剛退去,萬里晴空便如畫卷般鋪展。在這美好的天氣中,浙江福立分析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立儀器”)于浙江溫嶺成功舉辦「全智全能 共生未來」色譜新品發布暨色譜節。福立儀器在色譜領域迎來又一重要里程碑——L75液相全能冠軍家族全新發布。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秘書長
因“最小恐龍”《自然》封面遭質疑,原論文作者曾考慮撤稿
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志。(注:根據《自然》雜志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征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 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
DNA足跡法介紹
DNA足跡法,中文名稱:DNA足跡法英文名稱:DNA footprinting定義:檢測DNA序列中DNA結合蛋白識別部位的一種方法。
科研人員在琥珀中發現大型古鳥類
鳥類復原圖 (2) 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格樂立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的作用機理
阿達木單抗注射液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全人源抗腫瘤壞死因子ɑ(TNF-ɑ)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地與可溶性人TNF-ɑ結合并阻斷其與細胞表面TNF受體p55和p75的相互作用,從而有效地阻斷TNF-ɑ的致炎作用。除此之外,阿達木單抗還可能通過結合跨膜TNF-ɑ,產生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
奇特恐龍頭骨見證肉食恐龍向草食過渡
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近日宣稱,1.9億年前一顆幼體恐龍的頭骨化石有助于解釋什么時期食草類恐龍從食肉恐龍中進化過渡。 科學家發現異齒龍見證了食肉性恐龍向食草性的進化過渡 這顆微型恐龍骨骼屬于1.9億年前一個年幼的異齒龍,它的牙齒結構十分特殊——前端長著鋒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中國發現迄今為止科學記錄最完整的鴨嘴龍胚胎
5月11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聯合發表論文,描述了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贛州盆地上白堊統河口組的恐龍胚胎,記錄了迄今為止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鴨嘴龍類胚胎。標本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將這組標本昵稱為“英貝貝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揭示全新物種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并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 這一研究成果19日發表在美國《
《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
科學家首次揭示翼龍起飛著陸的“史前跑道”
科學家揭示翼龍著陸時的跑道 翼龍著陸時的步伐痕跡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道,日前,科學家首次發現遠古翼龍著陸時的“史前跑道”。 科學家們在法國西南部遠古瀉湖紋理清晰的石灰巖沉積層中發現翼龍起飛著陸時的痕跡,該考古地址被稱為“翼龍海灘”,其歷史可追溯至1.4億年前的侏羅紀末
研究發現骨折的白堊紀蜥蜴化石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并有助于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研究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我國學者利用SRX相位襯度成像發現全球最小恐龍
3月12日,《自然》雜志發布了包埋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龍的發現,這一發現在恐龍和古鳥類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義。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同位素測年發現該地區的琥珀形成于白堊紀中期,約9900萬年前。該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頭骨壁薄但體積相對很大,且被皮毛包裹。眼
邢鋼檢驗中心通過國審
近日,邢鋼理化檢驗中心通過CNAS中國合格評定認可委員會第三次復評審,獲得新版實驗室認可證書。 據悉,邢鋼理化檢驗中心包括三個實驗室,分別是產品檢驗室、中心化驗室和研究實驗室。從2004年6月開始,理化檢驗中心依據相關標準建立了實驗室管理體系。近日,中國合格評定認可委員會專家通過了對理化檢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