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3-13 12:01 原文鏈接: 我國學者利用SRX相位襯度成像發現全球最小恐龍

      3月12日,《自然》雜志發布了包埋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龍的發現,這一發現在恐龍和古鳥類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義。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同位素測年發現該地區的琥珀形成于白堊紀中期,約9900萬年前。該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頭骨壁薄但體積相對很大,且被皮毛包裹。

    23.jpg

    眼齒鳥及其生存環境的想象圖 3月12日Nature雜志封面

      研究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無損、高密度靈敏度、高分辨率且大視場的獲得頭骨的3D完整信息。同步輻射硬X射線(SRX)相位襯度成像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高能所黎剛研究員課題組在SRX成像方法學發展、高性能探測器等核心裝備研制和SRX成像的古生物應用方面有多年積累。他們針對該化石特點,根據以往經驗,制定了最優的SRX相位襯度CT掃描方案。他們用高能單色化X射線和高效率探測器盡量減小輻射損傷,用相位襯度成像和高傳函探測器實現高靈敏度成像,用高分辨率探測器、偏軸掃描和圖像拼接等技術實現高分辨率且大視場的3D成像。

    24.jpg

    同步輻射硬X射線相襯CT獲得的眼齒鳥化石的頭骨3D圖像

      黎剛課題組利用自研的高傳函高效率硬X射線間接成像探測器在上海光源硬X射線成像線站,按照制定的掃描方案,對化石進行了6段SRX相襯CT掃描,其中3段偏軸掃描,共獲得了超過24000張的SRX相襯CT投影圖,原始數據超過190GB。偏軸掃描在不降低空間分辨率的前提下,可數倍擴大CT掃描的體積。

      獲得高質量數據后,他們還需要把2萬多張投影圖高精度的拼接起來,再經過相位恢復、斷層重建,最后經過3D數據的虛擬分割得到頭骨的圖像。最緊張時,黎剛動員了課題組所有青年職工和研究生都參與到低對比度部分的手動分割中。數據處理花費的時間比CT掃描的時間要長上百倍。

      該化石被歸屬到鳥類,屬于新屬新種,命名為寬婭眼齒鳥。從頭骨尺寸來看,是迄今已經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也是已發現的最小恐龍。

      本項研究展示了同步輻射硬X射線相位襯度CT在揭示古生物化石細節和整體結構上的強大能力。研究所用各種裝備均是我國自行研制,所有數據重建和分析也均由我國研究團隊獨立完成。

      本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研究員、高能所多學科中心黎剛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和路易斯·恰普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共同完成。


    相關文章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徐氏亞洲暴龍”:距今約1億年至6600萬年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恐龍1.8億年前或有體溫調節能力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現有哺乳動物和鳥類擁有的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源自約1.8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就出現的一些恐龍。相關論文發表于5月15日出版......

    1.8億年前可能就有“溫血”恐龍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和西班牙維戈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大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一些恐龍就進化出體溫調節能力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體溫調節是當今所有哺乳動物和鳥......

    恐龍打破了近200年的動物學法則

    一項對化石記錄的新分析表明,恐龍違背了被稱為伯格曼法則的生態學規律。納努克龍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手繪圖  圖片來源:NobuTamuraviaWikimediaCommons這個法則......

    恐龍為何滅絕?最新研究:希克蘇魯伯撞擊塵埃或是主因之一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從恐龍到鳥,為何演化變慢?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

    云南楚雄啟動9處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