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專家齊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世界著名的主龍類和系統發育方法研究方向的專家匯集北京,探討新數據的特點及其對系統重建的影響等內容。 圖為3月2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主龍類和系統發育方法研究方向的專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展池。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閱讀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闡明天牛的演化歷史
天牛是重要的農業害蟲,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昆蟲。天牛和葉甲組成的葉甲總科,是鞘翅目(甲蟲)中最豐富類群之一。中生代葉甲總科化石極其稀少,迄今尚未發現明確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記錄缺失,學界對天牛及葉甲總科的起源和輻射時間仍有較大差異。不同分子數據和計算方法也給出了相差極大的結果。先前不同研究組分別基于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孢子(megaspore)是異孢植物產生的兩類孢子中個體較大,且最終發育為雌性配子體(雌性原葉體)的一類孢子。由于大孢子個體較大,易于原地保存,且數量較少,與母體植物的關系更加明確,更便于定量統計分析,因此近年來大孢子被更多地應用于古氣候以及古植被面貌的重建研究中。 相較于國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8位“80后”院士獲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18日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張彌曼、汪品先、殷鴻福、周志炎、吳新智、鄭守儀、陳旭、邱占祥等8位年逾八十周歲的古生物學院士被授予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在致辭中指出,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小學
日本新瀉大學副校長西村伸也訪問南京古生物所
9月7日上午,日本新瀉大學副校長西村伸也一行四人訪問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并與該所領導、有關科研人員和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熱情接待了西村伸也一行。 座談會上,楊群介紹了研究所的機構設置、研究領域等基本情況。西村伸也介紹了新瀉大學的簡況及與國內高校和研究所
南京古生物所主持“973計劃”項目結題驗收被評為“優秀”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計劃”2010年結題驗收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主持的“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的演變”項目在重要科學前沿領域名列前茅,被評為優秀類項目。 該項目于2006年9月立項,2010年10月結題。項目組成員以中國豐富的化石材料為依據,對
南京古生物所植物細胞質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化石中保存的細胞膜融合瞬間 近日出版的《分子膜生物學》(Molecular Membrane Biology)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等完成的關于化石植物中膜融合過程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展示了植物細胞中難得一見的膜融合瞬間的膜結構。 膜融合與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蘇鐵的甲蟲傳粉模式
蘇鐵類植物(俗稱鐵樹)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裸子植物。蘇鐵在中生代極其繁盛,在中生代中晚期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蘇鐵類植物化石在中生代地層中豐富多樣,人們對蘇鐵類植物傳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卻知之甚少。有助于闡釋鐵樹傳粉演化歷史的直接化石證據極其罕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
南京古生物所首次建立具極葉胚胎化石早期發育序列
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三胚層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問題一直是演化生物學領域懸而未決之謎,也是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關注的前沿熱點之一。我國貴州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作為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動物特異埋藏化石庫,為研究后生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過程提供了精美的實證材料。而甕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兩側對稱動
南京古生物所泥盆紀石松類植物演化研究獲新發現
石松類植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2億年前的志留紀Pridoli世。現生的石松類植物都是低矮的草本類型,然而在古生代卻具有極高的多樣性,不僅有多種多樣的草本類型,還有高大的喬木類型。 地質歷史時期,陸地上最早的森林出現在中泥盆世,而喬木狀石松植物就是構成最早森林的關鍵植物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奧陶紀生態群落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學家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近年來致力于英國威爾士奧陶系特異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最近他們的研究則對該生物群的生態組合作出了定性的描述。研究發現,通常被認為是以三葉蟲為主的該奧陶紀生物群落,根據
張彌曼:在古生物學領域求索60余載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張彌曼22日晚在巴黎參加頒獎典禮時風趣地說,自己最初選擇專業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現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張彌曼和另外4名女科學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獲頒今年的“世界
古生物學家揭秘最古老樹木如何生長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英、美三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開了最古老樹木如何生長的奧秘。這類樹木最早出現在3.9億年前,現在已經滅絕。與現生樹木不同,它的莖干中并非只有一個維管束,而是由多個維管束形成一個網格系統。 出現在中泥盆世晚期(距今約3.9億年)的枝蕨類植物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白堊紀昆蟲與真菌相互關系
昆蟲與真菌之間存在漫長的相互關系。在眾多昆蟲與真菌的互作關系中,菌食性在昆蟲中廣泛存在,而在某些具備真菌“種植”能力的白蟻或切葉蟻中尤為顯著。菌食性在鞘翅目昆蟲(甲蟲)中較為常見,包括多種取食真菌的方式,如刮食孢子、咀嚼菌絲和經口前消化的流質吸食等。菌食習性在多數原始甲蟲類群中廣泛存在表明取食真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取得新發現
在已知地球歷史上,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是其中第一次。這次生物大滅絕持續了多長時間?1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緬甸琥珀中甲蟲“吐舌”式捕食行為
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它們形態特征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研究團隊
古生物科考隊帶我們解密植物為什么會長刺
植物世界的“美好”常常伴隨著一種“傷害”。玫瑰、多肉、仙人掌……這些帶刺植物無不與動物、人類保持著“相愛相殺”的關系。植物為什么會長刺?刺最早產生于何時?又是如何演化的?科學家對于這些有趣的問題卻始終缺乏深入研究。幾年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
南京古生物所地球早期多細胞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主持完成的題為“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為宏體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該研究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現代古生物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國綜合性學術期刊eLife 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副研究員傅強領導的中國、西班牙、澳大利亞三國學者組成團隊的新發現——距今1.74億年前綻放于侏羅紀早期的“南京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將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約5000萬年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白堊紀蘑菇的多樣性
蘑菇是一類大型、種類繁多的高等真菌,隸屬擔子菌門,傘菌綱。食用真菌多屬這類,如香菇、牛肝菌、金針菇等。傘菌類的子實體較大,通常肉眼可見,屬于繁殖器官。蘑菇的生活周期很短,且質地柔軟,缺乏幾丁質表皮或礦化殼體,也不具備高等植物的維管束結構,很難保存為印痕化石。 目前已知的蘑菇化石均來自琥珀,共描
南京古生物所蘇鐵植物大孢子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植物科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等關于蘇鐵大孢子葉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證明,在植物學中存在了上百年的概念“大孢子葉”是錯誤的。這一結論直接影響著種子植物,尤其是被子植物系統學的未來。
近百名國內外科學家齊聚本溪探討古生物與地層
10月4日,來自15個國家的近百名科學家齊聚遼寧本溪,共同出席為期4天的遼寧本溪古生物與地層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由本溪市國土資源局和吉林大學發起,聯合沈陽師范大學、東北大學、中山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東北亞國際地學中心以及遼寧省國土資源廳等單位共同組織。來自美、德、法、俄、加
陳旭院士出席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并作特邀報告
11月14日至16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順利召開,共有來自全國3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關研究機構的12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本次大會還特別邀請了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陳旭院士,著名古植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David
973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的演變課題總結會
973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的演變”課題結題總結會議召開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的演變”課題結題總結會議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彭以祺、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處長張峰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的專家和領導還有:項目專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節肢動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澄江生物群中節肢動物無論物種分異度還是個體豐度都占據主導地位,至今已報道的節肢動物超過80種,占到澄江生物群物種數量的近40%,記錄了節肢動物早期演化歷程和多樣性特征。然而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類叫赫爾梅蒂類節肢動物(Helmetiids),其化石材料相對稀少,種類包括跨馬蟲(Kuamaia l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orman-MacLeod訪問南京古生物所
3月19日至27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London,UK)古生物部主任Norman MacLeod教授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訪問。期間,MacLeod教授與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書記朱懷誠及有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冰期在北半球變化研究獲得新認識
俄羅斯烏拉爾地區烏拉爾統碳同位素變化與古氣候演化的關系 烏拉爾統是二疊紀地層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的時段,盡管國際地層委員會二疊紀地層分會早就將俄羅斯烏拉爾地區的烏拉爾統作為早二疊世的年代地層單位標準,但地層學的各方面研究進展緩慢。同時早二疊世也是地質歷史中由冰室向溫室效應轉變的重大氣候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新的晚白堊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來,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化石,引起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這些琥珀大多數產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9900萬年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深入緬甸琥珀產地調查,發現一個不同于克欽琥珀的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結果為了解緬甸地
南京古生物所埃迪卡拉紀遺跡化石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哲博士等人通過對三峽地區燈影組石板灘段灰巖的遺跡化石的深入研究,發現埃迪卡拉紀后生動物已經具有了較為復雜的行為方式。 陳哲等人的研究發現,同一種兩側對稱的后生動物形成了三種形態的遺跡:藻席層下的水平潛穴、沉積物表面的爬跡和垂直于巖層的潛穴,
南京古生物所發表寒武系江山階“金釘子”綜合研究成果
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彭善池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寒武系古丈階“金釘子”研究成果在2009年被國際地科聯機關刊物Episodes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后,該團隊對寒武系江山階“金釘子”研究的綜合文獻性成果最近再次被該雜志作為封面(以及封底)文章發表。 江山階是我國科學家所取得的第10枚“金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