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專家齊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世界著名的主龍類和系統發育方法研究方向的專家匯集北京,探討新數據的特點及其對系統重建的影響等內容。 圖為3月2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主龍類和系統發育方法研究方向的專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展池。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閱讀全文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分子遺傳與古生物信息整合
日前,以“古今對話:分子遺傳與古生物信息的整合研究”為主題的第49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強調,將分子遺傳信息與重要古生物實證相結合,利用雙方優勢探討地球生命的進化過程及其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對于提升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理論水平,促進我國在相關領域的探索與開拓能力的提升以及了解全球環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David-Harper教授到南京古生物所作報告
3月28日,國際古生物協會前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現任主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David A. T. Harper教授應邀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作了題為“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泥盆紀游泳生物革命:現代生態系統的形成”的學術報告。 早古生代以動物為主的生態系統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增加通常被認為與
《科學》報道南京古生物所“植物龐貝城”研究成果
“火山灰中浮現遠古陸地”(Primeval Land Rises From the Ashes)——5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此為題,在“新聞聚焦”欄目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植物龐貝城”的研究成果。 2月21日,《美國科學院
中瑞專家新發現一枚周口店直立人牙齒化石
應瑞典烏普布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同號文于4月29日至5月4日訪問了該中心,并對收藏在烏布薩拉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的中國古生物化石進行了考察,取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召開
6月28日至7月3日,“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共有來自全球的古生物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約八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大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楊群所長等26位科研人員參加了此次大會并分別作口頭學術報告。 本次會議上,各國代表圍繞著“地質和化石記錄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緬甸發現提林琥珀生物群
??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博士鄭大燃、研究員王博等多次對緬甸琥珀礦進行地質考察。日前,該團隊與香港大學、英國、法國和印度等科研人員合作,在緬甸中部馬圭省提林地區發現了一個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
南京古生物所舉辦“地球生物學”專題系列報告
6月7日至8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地球生物學”專題報告在南京古生物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來自南京古生物所和南京大學等的40余位研究生和相關專家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采用1小時報告和30分鐘交流的方式,讓與會者充分參與地球生物學基礎
歷經五次生物大絕滅-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被隨機性地保
南京古生物所早期海綿類演化研究獲新進展
海綿類存活在地球上已至少五億四千萬年了,是最早出現在顯生宙的動物門類之一。但它們的早期演化歷史至今仍未完全了解,主要原因在于它們不容易完整地保存成為化石。現今早期海綿演化分類研究多依靠現生物種的分子生物學證據,而最近通過對早期海綿化石骨針結構的研究卻得到了令人驚訝的結論。 現今海綿依其骨針
南京古生物所新元古代冰期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蓋帽白云巖喀斯特溶蝕面上直接沉淀的重晶石晶扇 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事件一直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關于冰期事件結束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兩個:其一是“雪球地球”假說,其二是甲烷滲漏假說。華南南沱冰磧巖之上蓋帽白云巖中重晶石沉積的多氧同位素研究顯示,冰期結束時大氣二氧化碳含
南京古生物所冰期低地植物適應性研究獲進展
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是國內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由沖積平原堆積的第四紀地層非常發育,蘊藏著豐富的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環境旋回變化信息。我國東部地區在第四紀是否孕育過冰川及植物在冰期環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適應性長期以來備受學術界關注和爭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由于緯度和山地海拔低,我國華東、華南不足
南京古生物所昆蟲化石保存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昆蟲化石埋藏學主要研究昆蟲化石形成過程及其機制。該研究是準確進行昆蟲古多樣性評估和群落古生態恢復的前提,同時也為恢復古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證據。盡管各種內因(生物學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已被學界所認識,但這些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機制則缺少深入研究,同時也缺乏定量性檢驗。我國中生代昆
南京古生物所等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研究獲進展
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問題是植物演化生物學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重建包括化石類群在內的種子植物系統發育的基礎。然而,種子植物五大現生類群:蘇鐵、銀杏、松柏、買麻藤和被子植物的胚珠器官形態迥異,如何認識和理解它們的胚珠器官結構的同源性,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而已絕滅的化石類群作為現生類群系統發
基金委副主任劉叢強調研南京古生物所
7月24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劉叢強院士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調研座談。研究所負責人及科研人員代表近30人參加了座談會。 座談會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就研究所概況和“一三五”規劃情況進行了匯報,并詳細介紹了研究所近年來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以及國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闡明天牛的演化歷史
天牛是重要的農業害蟲,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昆蟲。天牛和葉甲組成的葉甲總科,是鞘翅目(甲蟲)中最豐富類群之一。中生代葉甲總科化石極其稀少,迄今尚未發現明確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記錄缺失,學界對天牛及葉甲總科的起源和輻射時間仍有較大差異。不同分子數據和計算方法也給出了相差極大的結果。先前不同研究組分別基于
英古生物學家因違規被剝奪經費
近日,一個研究基金會撤銷了給予著名古生物學家Nicholas Longrich的100萬英鎊的經費。英國巴斯大學調查顯示,Longrich違反了該校的反騷擾政策。 【《自然》相關文章】 2010年,Longrich發現了一種古怪的魅惑角龍,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2015年,Longrich及其同
“南京古生物主題公園”共建協議簽字儀式舉行
?5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舉行了“2010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項目簽約儀式暨省屬企業懇談會”。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市政協主席繆合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沈健,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受文,副市長王詠紅、羅群、趙曉江等出席簽約儀式。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
南京古生物所等華南奧陶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寶塔組是華南板塊奧陶系一套特殊的巖石地層,在揚子區廣泛發育和分布,從東到西綿延兩千多公里、從南至北最長處有近千公里。該碳酸鹽巖地層時代為晚奧陶世早期,厚度從數米到近百米,但其特殊的裂紋構造困擾了廣大地質工作者特別是國內外的相關地層古生物學家已達一百年的時間,關于它的成因存在多種假說,至今沒有定論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孢子(megaspore)是異孢植物產生的兩類孢子中個體較大,且最終發育為雌性配子體(雌性原葉體)的一類孢子。由于大孢子個體較大,易于原地保存,且數量較少,與母體植物的關系更加明確,更便于定量統計分析,因此近年來大孢子被更多地應用于古氣候以及古植被面貌的重建研究中。 相較于國
南京古生物所志留系海相紅層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相紅層的研究涉及到區域乃至全球史前地質系統和環境演變,日漸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課題之一。通過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可揭示海相紅層廣布期的地球系統演變過程。海相紅層在我國地質記錄中頗為常見,不同地質時期海相紅層的巖石特征相似甚或酷似。相比較而言,以往在我國對海相紅層的探究不如對黑色頁巖那么重視,對古生
南京古生物所“藍田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袁訓來研究員等人對產自安徽休寧埃迪卡拉紀的“藍田生物群”進行了綜合研究,認為這一特殊埋藏的生物群為多細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帶來了新的啟示。 研究發現,微體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大冰期結束后迅速演化出宏體形態, 它們底棲固著生活在較深水的安靜環境中;早期
南京古生物所腕足動物揚子貝研究取得新成果
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PALAEONTOLOGY近期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員等人對早、中奧陶世共凸貝類腕足動物揚子貝的最新研究成果。 揚子貝的模式種(Yangtzeella poloi)在華南廣泛分布,過去一直認為其殼表是光滑的,經過對新采集的該種地模標
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先進技術和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科研團隊將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早期冰川進退規律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與之前新元古代與奧陶紀末期的冰期事件不同的是,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是地球上在動植物繁盛以來最重大的冰期事件,記錄了陸地自有植被(尤其是維管類植物)以來,唯一的一次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的轉變。因此,對晚古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解密最困惑的昆蟲化石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項目編號91114201和 J121000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2月20日再次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羅紀兩棲蚊子及其幼態特征》。 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蟲(Stras
古生物三維分割開源軟件新版本發布
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在近幾十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古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者借助CT掃描技術可以無損獲得化石內部精細信息,進一步對材料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如何對CT數據進行高效的三維分割與重建仍是研究者們在使用三維數據時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研究者使用的大多數CT數據分割軟件都采用二維分割的傳統方法
古生物三維分割開源軟件新版本發布
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在近幾十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古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者借助CT掃描技術可以無損獲得化石內部精細信息,進一步對材料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如何對CT數據進行高效的三維分割與重建仍是研究者們在使用三維數據時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研究者使用的大多數CT數據分割軟件都采用二維分割的傳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