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Church: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1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眾所周知,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George Church是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變革者,包括基因組測序、合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工程等,被業內譽為“遺傳學大牛”、“全才科學家”。 他領導個人基因組項目,讓公眾參與進來分享基因組和健康數據;他想辦法用DNA編碼數據,記錄了活細胞中的事件;他將基因組讀寫技術結合起來,對細菌基因組進行迄今最大規模的重寫;他還率先將CRISPR用于器官移植、逆轉衰老和基因驅動(gene drive)。 然而,他并不是一個天才,甚至曾患輕度閱讀障礙;他,不僅性格靦腆,還愛沉默寡言;他曾重修九年級,復讀研一;他曾經在求學期間因掛科2門而被退學,他曾在科研期間失去了主要的資金來源…… 那么,是什么讓他走到基因組前沿成為技術先鋒的呢?是什么鼓勵著他不斷前進且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基因研究中? 這一切都源自他為科研著迷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處于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閱讀全文
默克發布最新好奇心報告:中國員工好奇心指數有幾分?
好奇心引領著人類實現科學和技術的突破,小時候的達爾文對什么都好奇,他熱衷于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甚至因為對化學感興趣而偷偷設置了一個化學實驗室,后來,我們大家都知道,達爾文成為了著名的生物學家,并撰寫了論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物種起源》。 一顆掉落的蘋果,引發了牛頓的好奇,為什么它沒有向上升或者向
科學研究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諾貝爾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訪談錄 已經82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還沒有退休,早八點至晚八點的12小時工作量并沒有讓他感到疲憊,因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謎仍在吸引著他,“宇宙中什么地方還有生命?如何找到?他們是不是擁有著跟人一樣的智慧?”尋找答案的方式
向好奇心致敬:2016菠蘿科學獎揭曉
加薪有助于戒煙?婚禮送份子錢有數學公式?蒼蠅為何總在搓手?……9日晚間在杭州頒獎的第五屆菠蘿科學獎,其風格依舊延續了以往的搞笑和無厘頭,但不變的還是科學家“認真的幽默感”以及對好奇心和科學傳播過程的關注。 “好奇心是引領科研的初心” 第五屆菠蘿科學獎的頒獎典禮上,一批“腦洞大開”的研究成果引
如果受眾沒好奇心,科普該怎么辦?
6月30日,蘭道爾·門羅來到北京宣傳他的新書《萬物解釋者》,出版品牌“未讀”借此邀請了國內知名的科學作家和科學媒體人開了一次圓桌會議,探討科普的現狀和未來。 科普的受眾到底是誰? 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處一個小眾圈子。果殼網主筆Ent說:“果殼網也經常討論,科學傳播的受眾到底是誰?其實我們一直
讓好奇心催生基礎研究“一念非凡”
暗夜里踽踽獨行,在科學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進,如何突破認識的邊界?因有好奇心的存在,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維度,才會被不斷拓展。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其中一句“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無疑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奮——在國家規劃中明確提及好奇心與基礎研究
張同杰:對宇宙的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
人物名片 張同杰,1968年生,山東夏津縣人,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帶領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新方法,利用射電輻射穿過星系際間中性氫云時產生的21厘米吸收線,直接測量宇宙膨脹加速度。通過使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對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進行數值模擬,呈現宇宙約137億年間的漫長演化進程
王恩多:好奇心與童心讓我充滿活力
作者簡歷 王恩多 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慶,原籍山東諸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務理事,美國生物
評價前移讓熱愛與好奇心只能隱身或后退
新年伊始,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度求索公司)推出的大語言模型DeepSeek以其杰出表現,迅速火遍全網,并引發全球關注。隨著關注熱度的持續升溫,人們不禁想知道,為何DeepSeek是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私人公司搞出來的?順著這條思路,人們甚至開始探究是什么原因促成杭州
李東:那顆“摸一摸火箭”的好奇心始終未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21.shtm 李東帶領團隊將長征五號、長征五號B兩型火箭從一張白紙變成了“托舉”探月、探火、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的“主力箭”,結束了我國沒有大型火箭的歷史。他把每一次發射都當作首飛,用一次又一次
如何開啟研究生生活?蘭大教授:保持科研好奇心
“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是隨處可見,很多時候只是你堅持比別人多走了一步而已,而這一步不是輕松的一步,是有分量的、決定輸贏的一步。”在8日舉行的蘭州大學2022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圍繞如何開啟研究生學習與生活,分享了自己在蘭大求學、成長、
丘成桐:鼓勵好奇心,保護創造力和想象力
12月3日,2023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總決賽在清華大學落下帷幕。來自海內外的89支中學生團隊共決出61項大獎,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經濟金融建模六個學科的金、銀、銅、優勝獎,以及跨學科的最高獎項——科學金獎。數學金獎得主、新加坡萊佛士書院的郁含章與生物金獎得主、上海中學的晁楚言共同獲得2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始終保持對科研的好奇心
日前,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保羅·納斯受聘擔任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并入選該校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在北大,保羅·納斯與青年學子分享了自己從事科研幾十年來的心得。同時,他也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專訪,暢談了他的科研經歷并分享了自己對高等教育的看法。 《中國科學報》:有今日的成就,
微軟亞洲研究院20年:“好奇心驅動的研究”能走多遠
今年2月,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的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文版面世。在這本書中,他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在我的成長經歷中,我一直被鼓勵保持好奇心,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極限。” 在近日于北京舉行的第二十屆“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微軟教育峰會上,納德拉再次表示,作
Noda博士:只要你有好奇心,任何領域的大門都是向你敞開的
——紀念我國光譜事業30年,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專家采訪報道系列 ???? 在這個豐收的金秋季節,我國的光譜學界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收獲――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在京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的規模、參會人數以及期刊論文數堪稱歷屆會議之最。在會議召開的間隙時間里,會務組、分析測試百科網、中
丁肇中: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何用-就為滿足好奇心
昨天是中大90周年校慶正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來到中山大學演講,主題是自己對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問答環節中,丁肇中屢屢以“我不知道”來回應現場學生的提問,令人印象深刻。 短短20分鐘的問答環節,無論是問及物理學界未經證實的猜想和理論,還是做學問的實際意義,丁肇中一概微
10年33萬平方公里-?守護一顆好奇心
東方蠟蟬 大王花 ?長鼻猴? ?以上均由石探記供圖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接觸。”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在評論中說道。
10年33萬平方公里-?守護一顆好奇心
東方蠟蟬大王花 ?長鼻猴? ?以上均由石探記供圖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接觸。”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在評論中說道。 10年,數千名學生和家長在一群科學家的帶領下,踏遍了馬來西亞約3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發現了上百種新物種,記錄了幾萬種動物的影像資料。最近
突破始于好奇心!350歲的默克,全球生殖治療領域領導者
好奇心是人類天性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力。而對于350歲高齡的“老藥企”默克來說,好奇心是其“長壽的秘訣”,引領其從一家“小藥房”發展成了如今的“巨頭公司”,并成為了全球輔助生殖治療領域的領導者。Aaron Ciechanover 2004年,因發現“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George-Church: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1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眾所周知,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George Church是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變革者,包括基因組測序、合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工程等,被業內譽為“遺傳學大牛”、“全才科學家”。 他領導個人基因組項目,讓公眾參與進來分享基因組和健康數據;他想辦法用DNA編碼數據
“好奇害死貓”是真的嗎?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對事物要保持好奇心,不管怎樣,好奇心是讓我們人類迎合時代,不斷進步的關鍵。不過,有時候我們會夸大好奇心的重要性。根據最近來自維斯康星-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好奇有時候會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這些決定通常會帶來不舒服甚至痛苦的結果。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不妨舉一個例
George-Church: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1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眾所周知,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George Church是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變革者,包括基因組測序、合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工程等,被業內譽為“遺傳學大牛”、“全才科學家”。 他領導個人基因組項目,讓公眾參與進來分享基因組和健康數據;他想辦法用DNA編碼數據
清華教授的反思,中國教育已如風中殘燭
近日,ChatGPT火爆投資、科技、教育圈,針對#哪些職業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 的討論也一度登上熱搜榜單。 對此,有人認為:“AI 不會取代你,一個使用 AI 的人將取代你”,也有人認為“機器永遠不能代替人”。 大火的ChatGPT會顛覆整個教育系統嗎?面對ChatGPT,怎樣加強自己的競爭
中國科學院金力院士: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加強基礎研究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任務,要加大投入,創造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持續不斷做好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 創新是
什么樣的價值觀對于科學家是重要的?
2016年2月14日--在很多人以情人節來審視他們情人德性的同時,密歇根州立大學公布了一項史無前例的關于科學家美德和價值觀的研究。 這項研究于華盛頓特區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議上進行了介紹
“顏寧之問”:為什么得不到亮眼的答案
據每日經濟新聞消息,近日,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在個人微博上講述了一段最近參加博士生推免面試時的經歷,引起學界關注。 顏寧向考生問了一個問題:“假設時間來到10年后,你已經成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獨立帶領一個實驗室的博導),你擁
3年連摘Science+Nature,這個博士生為什么這么牛?
楊超,真牛!1月12日,Nature發表了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論文。 這篇論文是該校繼2019年摘得首篇Science后,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兩篇頂尖論文的第一作者都為同一人——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楊超。 2019年底,楊超以第一作者身份
“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09.shtm四年前,陳寶驥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少年班。四年間,他斬獲多項榮譽:校優秀學生干部、校優秀共青團干部;3次國家獎學金、1次中國科學院大學大學生獎學
如何激發青少年想象力?專家熱議科普科幻教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083.shtm5月29日,“對話青少年 ‘核’創N宇宙”2023年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活動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主辦。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
科學研究何必非得“高大上”
??????? 5月3日,一則科學新聞風靡網絡——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猜拳的制勝策略。他們招募了360名學生,隨機配對玩300輪石頭剪刀布游戲,發現贏家習慣于保持現狀、輸家傾向于作出改變。掌握了這個規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出招。 這項研究結果一經媒體報
中國科技館推出“魅力科學,喜迎新年”線上活動
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中國科技館將以“魅力科學,喜迎新年”為主題,開展元旦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活動將通過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讓觀眾足不出戶感受科學魅力,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魅力科學,喜迎新年”元旦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海報(中國科技館供圖) 2023年1月2日,中國科技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