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8-07-10 14:00 原文鏈接: 科學研究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諾貝爾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訪談錄

       已經82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還沒有退休,早八點至晚八點的12小時工作量并沒有讓他感到疲憊,因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謎仍在吸引著他,“宇宙中什么地方還有生命?如何找到?他們是不是擁有著跟人一樣的智慧?”尋找答案的方式,是他領導的AMS(阿爾法磁譜儀)實驗——16個國家、地區的60個研究機構、600多名科學家正夜以繼日地尋找暗物質和宇宙線的來源。

       7月6日,在山東大學“大師面前——與丁肇中一起尋找‘彩色雨滴’”見面會上,丁肇中如此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不退休”的理由。他強調,AMS實驗中,中國科學家解決了不少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難題,比如山東大學程林教授是AMS熱系統的總負責人,在-40℃—+60℃溫度周期性變化中,甚至極端情況下-90℃—+230℃的溫差中確保AMS各部件正常工作,“這非常重要”。

       要實現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斷追求,再加勤奮工作

       科技日報:對宇宙探索和科研長期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并不容易,您是如何做到的?

       丁肇中:我現在還沒有退休。每天早上我大概7、8點鐘就到實驗室了,到晚上8、9點鐘才走,為什么這么做?因為興趣。和地面不一樣,天上實驗的最大特點是(如有差錯)你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我花很多時間看這些數據,看什么地方有誤差。

       在我做尋找新粒子的實驗尚未成功之時,人們說我是傻子,因為成功的可能性極低;但當我找到新粒子的時候,人們又說我是天才——其實,傻子與天才之間只有一步之遙。要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同時,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總之,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斷地追求,再加勤奮地工作。

       攻克核心技術,從德國日本身上學習經驗

       科技日報:對現階段的中國來說,很多領域還處于“三跑”中的跟跑階段,很多核心技術并未掌握,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看待這種差距?該怎么做?

       丁肇中:我不知道,但你說的這些政府政策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領跑的人?二戰以后,日本和德國什么都沒有了,教育系統也被破壞了,研究系統也被破壞了,可是政府非常支持科學。過了40年之后,現在日本的科學,德國的科學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我只能提這么一個例子。

       搞基礎研究的戰略科學家一定要有說服別人的能力

       科技日報:基礎研究,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甚至二三十年,四五十年才會有結果;這幾天,中國一位深受尊重的企業家任正非說,評價基礎科學,最好不用量化的考核方式;因為對多數人來講,基礎研究是聽不懂的,聽不懂,那又如何獲得公眾和政府的支持?

       丁肇中:在一百年前,基礎研究是熱學、光學、力學,現在用在飛機、火箭上;上世紀30年代的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現在最簡單的應用是網絡、手機;40年代的時候,基礎研究是原子能、核聚變,現在用在能源、國防上。您說的非常對。基礎研究,從發現現象到運用,需要時間,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實驗失敗是通向成功最主要的過程,不能怕失敗就不去做。

       你還問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怎么支持基礎研究?我過去的多數實驗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反對,我要求政府組成評審委員會,唯一的要求是讓一流的科學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因為第一流的科學家眼界可以放寬一點、遠一點,看將來的趨勢怎么樣;而二流、三流的科學家只會關注項目產生哪些成果,投入產出值不值得,很難看到更遠的地方。我開始做AMS實驗的時候,反對的人很多,所以我希望政府做一個評審委員會,把美國科學院院士,拿過諾貝爾獎的人組成委員會來評審,終于被我說服了。

       科技日報:您如何向公眾介紹你的項目?您最期待下一步的發現是什么?

       丁肇中:花錢最多,卻“沒有用處”的項目(笑)。我最期待把暗物質和反物質找到。

    相關文章

    丁肇中等六位知名科學家榮獲2025ICBS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

    3月21日,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ICBS2025)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公布2025年度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及前沿科學獎獲獎名單,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SamuelChaoChungTing)、......

    研究揭示地方真實數據在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的重要性

    2月23日,記者從海南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熱帶醫學院楊國靜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中國被忽視熱帶病負擔估計的差異:真實世界數據與GBD2021的比較研究(2004—202......

    科學研究證實:睡不好就會生病

    睡眠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但連接心血管病理和睡眠的回路尚不清楚。10月30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新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后,免疫細胞會迅速涌向大腦并促進深度睡眠,這種深度睡眠通過緩解心臟炎癥促進康復。......

    藥典委開始征集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2024年第三批)

    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關于征集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的通知(2024年第三批)。原通知如下:各相關單位:2024年我委將繼續組織開展《中國藥典》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為增強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的代表性,確保......

    12省/直轄市超千億!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

    2023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取得新進展,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2023年,全國共......

    90后學者用“誰也不看好的方法”成功破題!

    文|卜金婷2021年的一整年,劉俁都在經歷失敗。這是劉俁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做博士后的第一年,他轉換了研究方向。彼時,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干勁,劉俁一入門就接手了一個大難題:利用分......

    研究發現酸橙辛弗林生物合成分子關鍵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南方特色作物遺傳育種團隊聯合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等單位,發現了酸橙辛弗林生物合成分子關鍵基因。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同行期刊》(PeerJourn......

    最新研究稱,南美洲高溫、干旱和火災風險不斷上升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顯示,自1970年以來,南美洲部分地區每年同時發生極端炎熱、干旱和高火災風險的天數增長......

    研究為預測未來氣候及極端氣候應對提供關鍵數據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研究提出中老年女性皮膚病分年齡段精準防治新觀點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病醫院/芙蓉實驗室研究團隊基于近十年的自然人群及皮膚病專病隊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結合國際相關領域最新進展,提出中老年女性皮膚疾病分年齡段實現精準防治的新觀點。9月25日,相關成果以......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