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是常規方式種植的水稻,右側為改良后的水稻。因為鹽堿化嚴重,土壤出現了銅褐色。秦志偉攝 ■本報記者 秦志偉 初秋的吉林下雪了?錯了,那不是雪。夜幕降臨,車輛行駛在吉林省大安市至通榆縣的公路上,白花花的鹽堿地容易讓人產生錯覺,被誤認為是皚皚白雪。就是這樣被荒廢了幾十年的土地,讓很多開發者望而卻步。 土地大面積閑置,也讓很多農業科研人員感到嘆息。140萬公頃不同程度的鹽堿地,讓擁有703萬公頃耕地面積的吉林省也成為鹽堿地大省,其西部尤為嚴重。而這里也成為眾多鹽堿地改良技術的試驗田,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胡樹文教授團隊就在這里深耕數年。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吉林省西部鹽堿地重災區大安市和通榆縣,又一次見證了胡樹文團隊改良技術的效果。9月26日,在大安市500畝示范田測產結果表明,與農民常規種植的水稻產量相比,經過改良技術綜合處理的水稻產量為561.3千克/畝,水稻產量提高了近4倍。第二天,在通榆縣八面鄉八面村的1......閱讀全文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糧食連續11年增長,是令人欣慰的,但今后的糧食生產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產田?在確保“第一糧倉”三大平原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規劃,保障
11月17日,天津市國土局張鋒主任及天津工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蔡為民主任等專家一行六人,到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就環渤海地區鹽堿地綜合治理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劉金銅研究員進行了全程陪同。 環渤海地區鹽堿地及可治理灘涂面積約70萬公頃,因此該區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關系到國
11月5日上午,第二十一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楊凌農高會)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開幕,來自五大洲31個國家的500多名國外嘉賓與10余萬國內各界群眾共同參展參會。 本屆楊凌農高會開展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聯展、國際農業合作交流、展覽展示、農業科技成果信
湛江海水稻的發現,將助力育成耐鹽堿品種。然而,無論產量還是口感,海水稻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過幾天,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種下的水稻就能收了。這能在海邊生長的水稻被稱為“海水稻”或“海稻”,有耐鹽堿的特性。 “海水稻耐鹽堿水平較高,是很好的種子資源,我們應該支持這方面的育種工作。”中科院院士謝
禹城站扎根基層,將科學院與地方結合創造出的模式、技術、經驗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通過基層的實際工作,提出新模式、新技術,最后推動國家和區域的農業發展。 山東禹城縣,中科院禹城綜合試驗站的主樓里,李振聲院士書寫的“黃淮海精神”五個大字醒目地掛在墻上。 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李振聲仍堅持身體好的時候就
8月26日至28日,中國鹽堿土資源利用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市舉行,國內外60余家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200余名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主辦,新疆土壤與肥料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辦,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
8月26日,即將年滿80周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在農業農村部油菜良種聯合攻關項目啟動會上,這位首席專家和參與項目的12家科研單位、9家企業的代表簽約,共謀油菜良種選育。 在我國油菜育種領域,無人不曉傅廷棟,即使在國際油菜育種界,他也是大名鼎鼎。 奉獻
近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名單正式出爐,推選委員會從82名有效候選人物中評選出20名,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包括了中國干細胞領域的大牛裴端卿研究員、不久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研究員、領導我國在境外進行疫苗臨床研究實現“零突破”的陳薇研究員等。20名候選人具體名單如下: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是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聯合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針對環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堿荒地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鹽堿制約糧食生產問題實施的農業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科技部設立“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專
2012年12月29日,國務院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2〕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2
“不能不相信科學,你不相信,長起苗來了,你沒話說。”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東不拉村老書記白永禮老漢樂呵呵地說。在他身后的這片綠油油的玉米地原本是一大片不長莊稼的鹽堿地,這些鹽堿地在經過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改良后,不僅可以種植玉米,還可以種植甜菜、水稻、苜蓿、向日葵等多種作物。 “習
編者按: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發展和保護并舉,重在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信三個不同地區和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的經驗,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會有所啟迪。 黑色油田的“綠色希望” 近年來,大慶油田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生產和
實驗室工作中的董雙林(右二) 在黃海之濱、紅瓦綠樹的青島,有一位“牧洋”人。從內陸水庫到遠洋深海,他在水產養殖模式研究上的腳步從未停息。 他就是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雙林。在古老靜謐的魚山校區,記者見到了已經步入花甲之年的董雙林。 依然耕耘在一線的他對我國的水
詩人西川說,荒涼窮盡了“荒涼”這個詞。 中科院禹城試驗站站長歐陽竹第一眼見到禹城鹽堿地時就是這種感覺:“不能更荒涼”了。 1983年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的歐陽竹,當時在工作上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臨畢業時認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留在廣州某個政府部門或科研單位”。然而,事與愿違,身為廣東人的
項目組查看寧夏平吉堡馬鈴薯鹽堿地微環境改良技術示范基地。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長鹽蓬草,不長棉和糧。”土壤鹽堿化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和綜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在寧夏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當時這里基本寸草不生,到處都是白花花的一片鹽堿地,好像剛剛下過雪一樣。”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術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上午,萬鋼在記者會上就新能源車的問題答記者問 今天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就科技改革與發展答中外記者提問。 萬鋼表示,無論是科技發展方面,還是科技改革方面,都是“蠻拼”的。新能源汽車,到去年年底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2萬輛。今后,政府各部門不再介入
在近日舉行的以“能源植物培育與生物質高效利用”為主題的第108期上海東方科技論壇上,來自美國、德國和我國有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指出,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基礎是高效可持續的生物質原料的供應。應通過培育速生、高生物量的能源植物,最大效率利用邊緣性土地資源來發展生物質能。他們呼吁有關方面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加大
1月10日,201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去年1月9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召開的2014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十大重點任務。一年過去了,這十大重點任務完成得怎樣?科技日報記者帶您一一盤點。 任務一: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 在完成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中期評估、深入
寧夏以科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主線,突出抓好節能減排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構建節能減排科技支撐體系,科技創新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為“美麗寧夏”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聚焦重點,實施一批節能降耗科技項目,解決制約全局發展的瓶頸問題。自治區科技
中國西北地區寧夏平原分布有大面積的龜裂堿土,該土壤飽和導水率極低(ks< 0.1mm/d),幾乎無植被覆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康躍虎研究小組通過3年的田間試驗,研究了在該土壤上滴灌種植枸杞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在種植枸杞的滴頭下方設置沙穴,沙穴深20cm,地面直徑20c
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取樣測算“海水稻”畝產。 “海水稻”籽粒飽滿。本報記者 陳 斌攝 李滄區曾經的沿海荒地。資料照片 近日,在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的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獲得豐收。經收割測評,畝產最高可達620.95
近期衛星影像顯示,橫貫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的巴丹吉林、騰格里和烏蘭布和沙漠,已經通過細長的通道實現了“握手”。業內人士擔憂,如果三大沙漠“全面會師”,前景無法想象。 據統計,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曾分別以每年約10米、20米、25米的速度擴張。近年來,三大
將荒漠植物霸王抗旱功能基因導入牧草 蘭州大學首次從荒漠植物霸王中成功克隆抗旱功能基因,培育出抗旱、耐鹽堿和耐貧瘠能力明顯的轉基因紫花苜蓿新品系。這是國家973項目“中國西部牧草、鄉土草遺傳及選育的基礎研究”的階段成果,已由農業部批準進行田間中試。 地處我國西北荒漠區東翼的河西走廊及阿拉善
2011年是石油戰事多發的一年。 3月,爆發了由“北約”直接軍事干預的利比亞戰爭,法、英、意等幾個歐洲國家不惜投入巨額軍費而積極參與,重要原因是保護英國BP、法國道達爾、意大利埃尼等石油巨頭在利比亞的利益和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7月,南蘇丹獨立,美歐等在蘇丹問題上
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對土地的強勁需求,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岌岌可危。與此同時,我國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分布著數以億畝計的鹽堿土地,存在巨大開發潛力。清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利用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改良堿化土壤,可以最終實現為國家增加一億畝耕地的目標,同時
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化石資源的過度消耗引發石油短缺和氣候變暖,已成為影響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尋找石油替代產品成為全球共識。來源于生物質的能源具有環境友好和可再生性,在滿足未來社會能源需求,特別是交通燃料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在推動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必將引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