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張玉玲:“轉行”學者的科研人生

    今年年初,愛思唯爾(Elsevier)發布“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河南科技大學王明亮教授、張玉玲博士入選,居河南高校首位。 “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研究數據來自愛思唯爾旗下的Scopus數據庫,入選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意味著該學者在其所研究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其科研成果為該領域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三跨專業”定方向 1977年8月,張玉玲出生于內蒙古赤峰,本科就讀內蒙古民族大學“園林花卉”專業,研究生攻讀本校“作物栽培與耕作方向”,之后考取了西北農林大學,攻讀“動物生殖生理方向”博士,獲臨床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 由“植物研究”轉行到“動物研究”的這段經歷,張玉玲覺得,與她的愛人劉鳳軍博士以及他的導師張涌教授(也是張玉玲的博士導師)有著莫大的關系。 2002~2004年,張玉玲幾乎每個假期都會不遠千里,來到劉鳳軍所在的實驗室——西北......閱讀全文

    高校科研論文質量整體低于科研機構:為什么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高校科研論文質量整體低于科研機構:為什么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優化評價勢在必行: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自強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專家、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瘧研究首篇論文就發表在中國本土科技刊物《科學通報》上           40

    朱作言黎樂民:中國科技期刊爭稿源 轉變評價體系很重要

      2000年以來中國學者的SCI論文增長308%,其中在中國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126%,在海外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434%;1999—2009年中國大陸作者的高影響力論文 (被引用位列各學科的前1%)有4433篇,其中只有51篇(1.1%)在中國大陸期刊發表。   166

    從跟跑到并跑:我國科技論文正向高質量轉型

      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晶體管,為我國未來實現超高速晶體管奠定了基礎;“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成功著陸;5G商用將世界帶入高速互聯時代;“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大規模光量子計算芯片,使量子計算機獲得超凡計算能力成為可能……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些不斷刷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最”,彰顯著中國科研從昔

    第十屆中科院杰出青年終評推薦人選公示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中國科研產出位列全球第二 體制是關鍵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  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于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于德國的4125.92,因此

    中科院物理所:創新“沃土”是怎樣造就的

      為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千方百計推進改革,優化資源組合,為科研服務。他們多管齊下,營造出寬容失敗、摒棄浮躁、潛心鉆研的科研環境,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精力按興趣探索未知。   北京,北四環保福寺橋南,中關村南三街8號,匆匆路過的行人很多都不知道,在這個不起眼的院落里,聚集著中國

    中國生物制藥業兩大突破口

      生物制藥(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以基因重組、單克隆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制藥技術。與傳統行業類似,生物制藥產業也由研發、測試、上市銷售三個階段組成。但與傳統化學藥產業由大型藥企所壟斷不同,生物制藥領域內的創業型企業借助技術基礎不同形成的進入壁壘,異軍突起,形成了以企業

    分類評價改革已見成效 唯論文導向如何扭過來

    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論文成為唯一的科研評價指揮棒。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經費投入穩步增加、儀器設備更新換代,我國科技“硬件”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軟件”環境改善則相

    打造一流科技期刊,還需多方發力

      “2017年底,我國科技期刊已達5052種(中文科技期刊4599種,英文科技期刊330種,中英文雙語科技期刊123種),居世界第三位。”23日第十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武漢召開,《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正式發布。  “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擴大。但總體質量不高,

    第九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頂尖人才”排名!基于高被引學者

      伴隨著高校水平的提升,與高校對科研成果高的迫切需求,頂尖人才愈發受高校追捧。一些領域內權威學者被好幾所大學“爭搶”,給出的條件也頗為豐厚。而在招攬人才方面,東部地區高校的資金力量和地理位置均具有優勢,所以基本上把控住了爭奪人才的“制高點”。西部地區高校在招攬人才方面被東部地區蓋住了風頭,我們看到

    破除“SCI崇拜” 祛除“唯論文”頑疾

       近日,中國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治理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并出臺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的10條意見和措施,其中

    Elsevier公布“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日前,Elsevier 在其中文網站上公布“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為“化學工程”領域第一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為“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第一人;國際頂尖的納米材料學家,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彭笑剛為“化學”領域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影響因子還不高 缺好稿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8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

    《科學新聞》:“天山”上的科研

      科研人員對于科學的執著和熱情,使得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的阻礙都可以克服,他們堅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進行與地域特色契合的研究。   中石化集團公司西北石油分公司部署在塔里木盆地沙漠的重點探井   張利莉教授在剛剛過去的半年里可謂是小有收獲:她所承擔的“973”預研項目——“新疆連作棉田土壤

    七問SCI:與科研人熱聊

    6月28日,本報刊發《SCI刷屏背后的隱憂:打不破的影響因子“神話”》后引發科技界熱議。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以類似問卷的形式設置了七個關于SCI的問題,并廣泛發出采訪提綱,與多位科研人熱聊SCI。 下面,我們摘選出他們的精彩回答。 Q1:會根據SCI期刊熱門文章定選題嗎? A:會參

    七問SCI:與科研人熱聊

    6月28日,本報刊發《》后引發科技界熱議。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以類似問卷的形式設置了七個關于SCI的問題,并廣泛發出采訪提綱,與多位科研人熱聊SCI。 下面,我們摘選出他們的精彩回答。Q1:會根據SCI期刊熱門文章定選題嗎?A:會參考 需帶著一種批判性的觀點評估熱門文章。熱門文章之所以

    統計數據顯示成果轉化率低仍是科研“短板”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

    讀博,就是為了進高校做教師嗎?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  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老師工資條上不怎么高。  那要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  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獲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會窮

    構建生命科學領域宏偉藍圖 打造科技改革試驗田新坐標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成就紀實  王曉東(右三)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有望用于治療各種程序性壞死相關疾病  邵峰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對敗血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大樓外景  錢學森、錢三強、竺可楨、李四光、周培源……這些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科學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這些科

    金碧輝:現在是提高中國論文質量的關鍵時刻了

    2008年5月16日,湯姆森科學論文檢索的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的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首次超過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國少將近4000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國少400篇。這一數據說明中國的科學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了嗎? “不能!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SCI論文

    科研評價指標縱橫談

      在評價考核時,為了減少人情干預,客觀指標成了首選。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這些指標容易被異化成“唯一”或“決定性”指標。其實,論文數量、被引頻次、同行評議……這些評價指標和方法絕不是“有你沒我”的不可兼容,關鍵是評價什么對象,各種方式該占多少權重。說句到家話,指標只是工具,用得好不好,關鍵在于使用

    入選全球2015“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的中國材料人

      日前,美國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公布了全球2015高被引科學家名單“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此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覆蓋包括材料、化學、數學、工程學等21個學科領域,共有2975名(3125人次)科學家入選,中國共有148位科學家(

    2020年美國光學學會會士揭曉!哪幾位中國科學家上榜?

      日前,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共有94位光科學家新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其中中國科學家共有15位。  美國光學學會(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是美國光學學會授予該領域

    萬眾期待!這所新興高校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起點,2021年的深圳大學已經足以滿足人們對于深圳本土高等教育的期待。中央的高度關注給了它前所未有的高起點,深圳精神賦予了它體制創新的獨特基因,深圳市的大力支持讓它創造了堪稱奇跡的發展速度。既擁有一所年輕大學應有的創新活力,又具備著一所成熟大學應有的完善體制和清晰的發展路徑。如今

    我國134人入選201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日前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國(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選2014年“高被引科學家”,排名世界第四,位居美國(1702人)、英國(304人)和德國(163人)之后。中國科學院46名研究人員入選,占全國入選人數的34%,居各科研機構及

    四部門聯合發布“人才興糧”實施意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教育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  “人才興糧”的實施意見  國糧發〔2018〕8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員會、糧食局、教育廳(教委、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河南工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武漢輕工大學、江南

    中國科學報:科研評價不能迷信刊物的國際性

      科研成果評價是對科研工作者研究工作的肯定與否定,被當成科研資源分配的主要依據之一。當前大多數單位科研成果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科學引文索引(SCI)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統計,統計的方法各個單位有所不同。一些單位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算成果;一些單位SCI刊物上的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