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統計數據顯示成果轉化率低仍是科研“短板”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是未來的新中國會擁有更多的科技與創新,從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到微信的爆炸性影響,中國的創新發展日新月異,而這也將為中國的未來書寫新的篇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發布的《2015年科學報告:面向2030》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種變化。該報告顯示,目前,美國用于研發的投資占全球總額的28%,中國以20%的份額緊隨其后,超越歐盟(19%)和日本(10%)。 世界科技研發投入份額變化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衡量中國科研進展重要表征的科技論文的進步軌跡。中國科研工作者的興奮點是什么?中國的科學研究正呈現什么樣的發展趨勢?日前,中國科......閱讀全文

    我國國際科研合作論文數量升至世界第三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中國的科研創新國際化趨勢如何?2015年,我國國際合作論文發文量達7.1萬篇,躍升為全球第三。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等3日發布的《中國國際科研合作現狀報告》,依托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科研國際合作進行了深入剖析,指出10多年間中國的國際科研合作發生了“質”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經過同行評議后發表的科研論文應該成為媒體采寫科技新聞報道的重要來源。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并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

    搶發論文引熱議-非正式科研合作需要書面約定嗎

      據媒體報道,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在線發表了一篇關于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PI(學術帶頭人)張生家,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燦等人的名字沒有出現在作者欄。論文刊出即引發爭論,質疑方認為,張生家與謝燦的課題組存在事實上的合作

    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期刊合作說明會舉行

       4月6日,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期刊合作說明會在京舉行,院內外56家科技期刊代表參會。會議旨在加強ChinaXiv與期刊之間的交流合作、協同創新,打通平臺壁壘、合作共贏,促進我國科技論文發表模式改革、提升科技期刊質量,推動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加快科學成果的廣泛交流。 

    科研倫理和論文發表道德

      大多數科研人員和醫師都熟悉科研倫理的概念,特別是在以動物和人作為研究對象時。大多數研究開始前也的確需要從所在研究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處獲得批準。此外,就論文發表(包括醫學媒體機構的使用)、作者署名、內容轉載和數據的有效性也有相關規定。違反科研倫理和論文發表道德規范的行為會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

    湖南農大合作論文首登《科學》

      記者日前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由該校教授曾建國團隊與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三文等合作進行的一項關于黃瓜苦味基因的研究成果,11月28日被《科學》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出版,實現了該校以并列第一作者單位在《科學》上發表高水平論文“零的突破”。  黃瓜中三萜類化合物葫蘆素的蓄積是導致黃瓜苦

    如何起草一篇科研論文?

      經驗豐富的Angel Borja教授告訴你哪些是必要的而哪些是應該避免的!如果您正在準備撰寫論文并想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那么這篇文章非常值得您參考并收藏!  在準備初稿時建議完成四個步驟,我是按照以下的程序進行的:  1. 花幾天或者幾個星期的時間提前思考你想要匯報的主題;  2. 制作圖表;  

    “中歐科研快車”開進內蒙古-國際科技合作不斷加強

      8月30日,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指導、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和歐洲聯盟駐華代表團主辦的2019年“中歐科研快車”科技政策宣講活動走進內蒙古呼和浩特,對歐盟科技計劃(“地平線2020”計劃)相關政策、歐盟及其成員國科技創新政策及對華科技合作情況、中歐科研創新聯合資助機制參與規則等進行宣講。將中歐各自科

    高校科研論文質量整體低于科研機構:為什么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高校科研論文質量整體低于科研機構:為什么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歸僑科學家: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需重應用

      歸僑科學家議科創: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 需關注應用  “做科學研究不能只從‘論文到論文’,要關注實際應用,今天中國的科研成果太缺乏應用轉化能力”。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僑聯副主席閆鵬勛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圖為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僑聯副主席閆鵬勛在實驗室  第八屆國際材料研究合

    歸僑科學家: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需重應用

       圖為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僑聯副主席閆鵬勛在實驗室。 資料圖   ?歸僑科學家議科創: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 需關注應用   ?   首爾7月1日電 (記者 曾鼐)“做科學研究不能只從‘論文到論文’,要關注實際應用,今天中國的科研成果太缺乏應用轉化能力”。甘肅

    中國科技:投入增加-論文翻番

      中國科學技術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躍升期,科技實力顯著增強,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部分領域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展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科學技術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全面了解我國科學技術的突出優勢與增長趨勢,分析對比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差距和發展。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0月12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  一、我國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國際熱點論文數量雙雙進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國、英國之后。  2006~2016年十年間中國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為1.69萬篇,占世界份額為12.8%,世界排名超過德國,由去年統計時的

    南京市與高校科研院所舉行科技創新深度合作簽約儀式

       7月11日,南京市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20家駐寧高校科研院所簽署協議,推進科技創新深度合作。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莉新出席簽約儀式并講話,市長繆瑞林與20家高校院所主要負責人共簽署20個合作協議,激光與光電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通信與未來網絡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同時揭牌。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東南大學校長

    中國科研-經費論文兩大利好!

      近日,有兩則關于中國科研投入和產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奮。一是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3》顯示,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首次居世界第一位。圖源:國家統計局官網截圖  據科技

    科研怪象:論文就是要讓人讀不懂

      不知從何時起,學者們開始察覺到一個現象——科研論文的可讀性越來越差了。這一現象逐漸為研究人員所關注,相關研究認為:科研論文中縮略語的濫用、冗長句子數量的增加、深奧費解的術語的增多,正在使得科研論文變得越來越難以閱讀。而可讀性過差的科研論文不僅使得學術圈與大眾輿論進一步疏遠,也抬高了科研人員所面臨

    買賣論文篡改數據-科技部通報18起科研誠信案件處理結果

      2022年12月31日,科技部網站通報18起高校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  此次通報中存在買賣圖片數據、不當署名、買賣論文、篡改數據等行為,涉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機構。  以下為通報詳情。  部分高校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公開通報情況匯

    科技部:存在“唯論文”或獎勵論文發表將被處理

      9月2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415號(科學技術類130號)提案答復的函》。  針對黃力委員提出的《關于確立目標導向的科研項目評價體系的提案》,作出了詳細答復。  科技部表示,將持續對項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評價活動中的“四唯”做法開展清理,防止“四唯”清理走過

    201篇:中國科協公示優秀科技論文擬入選論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055.shtm

    PNAS:科研合作提高文獻引用率

      根據最新PNAS上發表的一篇分析研究顯示: 研究者之間長期密切合作并共同創作的論文被引用數比短期,少發表的合作關系產生的論文增加了17%。這一發現驗證了人們懷疑了很久卻沒能定量或半定量證明出來的想法,為支持團隊合作的研究政策提供了進一步數據支持。  本文作者Alexander Michael P

    李保國: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保國有不少高興的事:2021年12月17日在京召開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大會上,無黨派人士李保國《以“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榮獲社會服務優秀成果獎;2021年12月20日,黑土地保護法草案提請

    夫妻放棄美國高薪回國科研-論文同上《自然》

      3月24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玉教授和陳崇教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闡述了染色體缺失與癌癥發生之間的關系,這項研究為攻克很多有類似特點的“兇猛”癌癥提供了治療方向。能夠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絕對是學術大腕,更讓人欽佩的是,文章的第一共同作者劉玉和陳崇還是夫妻。  

    中國如何打破科研評估“論文崇拜”情結?

      清華大學的工程專業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麻省理工學院,這一全球大學專業排行榜一時引發多方關注。  上述排名來自U.S.News。作為大學排名最有影響力的榜單之一,U.S.News 的排名是每年大家申請學校時必不可少的參考。  不過,在U.S.News全球大學綜合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列57名,中國僅有

    再續合作新篇-助力中意科技合作交流

       應意大利歐洲研究促進署(APRE)邀請,交流中心黨委書記毛建軍率團于2017年9月4日至9月8日赴意大利羅馬參加由APRE組織舉辦的“龍星加”項目協調會。 其間,雙方回顧合作經驗,并就未來如何更好服務中意科研界合作明確了工作方向。   雙方總結了自2008年機構間合作備忘錄簽訂以來,兩機構借助

    中國科技論文的整體表現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6年10月12日發布  自1987年以來,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擔著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數量和影響的統計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發表狀況和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對中國在ZL產出、科技期刊、學術圖書出版等領域情況的統計分析。  一、我國的高

    科技雜談:論文就像GDP別看太重

    2015年,中國學術界接連經受了三次撤稿風波。一次是3月份,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國學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64篇論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4》發布

    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位。據悉,各學科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2023年,中國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

    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搭建80多個科研合作項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44.shtm 中新網哈爾濱10月28日電 (記者 王妮娜)極地科學與技術、現代農業與食品科學……28日,2022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在哈爾濱舉辦,來自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Nature發文探討科研合作:生命科學合作研究50強

      最新一期(11月16日)Nature雜志發布增刊報告:Nature Index 2016 Collaborations,報告基于Nature指數,專門就國際科研合作現狀進行了解讀。這份報告分析了各主要科研國家、科研機構之間的國際合作,并依據國際合作程度進行了排名。  報告指出,科研合作,特別是國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