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經過同行評議后發表的科研論文應該成為媒體采寫科技新聞報道的重要來源。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并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并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道。科研論文發表后只有經過傳播才能被廣大公眾知悉,否則相當一部分成果將無法發揮實際作用,這需要科技期刊、科研人員和科技新聞記者的共同努力。 如何將科研論文與公眾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讓科技新聞報道更接地氣,讓公眾能從這些成果中受益,進而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值得討論和關注。 自從科學成為一門專業,科學家成為一個職業并形成自己獨立的話語體系之后,科技期刊就成為了科學家們交流和......閱讀全文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經過同行評議后發表的科研論文應該成為媒體采寫科技新聞報道的重要來源。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并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
從文章引用看科研心態
一般來說,自己發表的科研文章被人引用終究是件讓人高興的事。但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的同事在飯桌上向我講述他的不快。他說他的一篇文章被人引用,結果令他絲毫不感覺愉快。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我的同事在文獻檢索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他的一篇將近十年前發表的漢語某期刊(EI)文章被某學校的科研人員引用了。說
于淼:做科普影響科研嗎
“你不會網上搜一下啊!”這似乎已成為當代年青人的常用語。 身處網絡時代的今天,搜索引擎的確替代了大量的常識性科普,但實際上,科普的潛在受眾并沒有減少,甚至公眾對科普的需求更加迫切。 比如,打著“養生保健”主題的各類偽科學與陰謀論正侵蝕著中老年群體;年輕人對科技里“技術”層面的關注遠遠超過對
科研倫理和論文發表道德
大多數科研人員和醫師都熟悉科研倫理的概念,特別是在以動物和人作為研究對象時。大多數研究開始前也的確需要從所在研究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處獲得批準。此外,就論文發表(包括醫學媒體機構的使用)、作者署名、內容轉載和數據的有效性也有相關規定。違反科研倫理和論文發表道德規范的行為會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
如何讓科研人員熱愛“搞科普”?
上周,筆者參加了一個科普宣傳能力建設培訓班,一位授課老師談到,搞好科普有很多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讓科學家以及科技工作者親自參與到科普活動去,對此筆者深以為然。 搞科普是有門檻的,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卻步,但這對于長期從事某一領域專業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來說,似乎是輕車熟路的事情
科研人員做科普為何動力不足
“我要當網紅!”鄭永春的開場白引眾人大笑。自稱“春哥”的他喊出口號:“信春哥,不掛科;信春哥,得永生。” 中科院物理所9樓的科學咖啡館里人頭攢動。每個月都有一個周一的晚上,一群愛好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聚集在這里,品咖啡談科學。這一天的主講人是前不久獲得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Cell發表人類基因編輯評論文章
去年4月,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稱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系統,除去了人類胚胎中的一個突變基因。這項研究工作一經發布便引發了國內外科學界對于以可能遺傳給后代的方式來編輯人類基因組——相關倫理道德的廣泛爭論。12月份,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聚集在美國華盛頓討論人類基因
如何起草一篇科研論文?
經驗豐富的Angel Borja教授告訴你哪些是必要的而哪些是應該避免的!如果您正在準備撰寫論文并想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那么這篇文章非常值得您參考并收藏! 在準備初稿時建議完成四個步驟,我是按照以下的程序進行的: 1. 花幾天或者幾個星期的時間提前思考你想要匯報的主題; 2. 制作圖表;
科研與科普兩翼齊飛-廣東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
“宇宙從哪里來?宇宙到哪里去?誰將主宰宇宙的命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以“理解宇宙”為題作科普報告。他簡潔生動地介紹了宇宙的大小、宇宙的歷史進程、宇宙的演化等知識。4月9日至12日,以“做強科普之翼,筑牢創新根基”為主題的2024年新時代廣東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訓活動在廣州
“網紅”文章等于學術論文,逗誰呢
靜謐的周末,浙江大學“放了一炮”。9月16日,新華社報道稱,浙江大學發布新規,在校師生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文章將可被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并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對此,有人笑言,教授要爭做“網紅”了。 網友這樣說,倒不是在貶低“網紅”,是在形象地指出,學術研究與媒
多篇流感文章登Science雜志最受關注論文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科研資源科普化:接地氣方能聚人氣
一些科學家覺得很難從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見與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響力,便認為不如把精力和時間繼續花在科研上。其實,科普是科學家的天然使命,科學家有義務向公眾說明這些經費投入之后產生了什么樣的成果。 6月27日,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國家天文臺、中國環境
高校科研論文質量整體低于科研機構:為什么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高校科研論文質量整體低于科研機構:為什么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歸僑科學家: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需重應用
歸僑科學家議科創: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 需關注應用 “做科學研究不能只從‘論文到論文’,要關注實際應用,今天中國的科研成果太缺乏應用轉化能力”。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僑聯副主席閆鵬勛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圖為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僑聯副主席閆鵬勛在實驗室 第八屆國際材料研究合
歸僑科學家: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需重應用
圖為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甘肅省僑聯副主席閆鵬勛在實驗室。 資料圖 ?歸僑科學家議科創:科研不能從“論文到論文” 需關注應用 ? 首爾7月1日電 (記者 曾鼐)“做科學研究不能只從‘論文到論文’,要關注實際應用,今天中國的科研成果太缺乏應用轉化能力”。甘肅
中國科研-經費論文兩大利好!
近日,有兩則關于中國科研投入和產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奮。一是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3》顯示,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首次居世界第一位。圖源:國家統計局官網截圖 據科技
科研怪象:論文就是要讓人讀不懂
不知從何時起,學者們開始察覺到一個現象——科研論文的可讀性越來越差了。這一現象逐漸為研究人員所關注,相關研究認為:科研論文中縮略語的濫用、冗長句子數量的增加、深奧費解的術語的增多,正在使得科研論文變得越來越難以閱讀。而可讀性過差的科研論文不僅使得學術圈與大眾輿論進一步疏遠,也抬高了科研人員所面臨
科普:關于柴油的事,這篇文章顛覆你的認知!
一般來說,柴油車比汽油車可以節省至少20%的油耗。在歐洲市場,柴油車的平均占有率超過了50%,在法國柴油車占比甚至達到了80%~90%。就連亞洲近鄰日本,近年來柴油車的保有量也在飛速增長。 不過,柴油車并未在我國“生根發芽”。目前,柴油車在我國發展不起來的公認原因主要有兩個:柴油品質差和供
中國論文數超過美國-施一公:“垃圾文章”太多
“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說起這項數據,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驕傲,反倒是一臉擔憂,語調沉重。這是為什么? “有些評論因此說,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過美國了,我很擔心。”5分鐘左右的發言,施一公說了3次“很擔心”,讓
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過省級認定
中新網西寧12月7日電 (記者 張添福)中新網記者7日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青海省基礎測繪院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過專家評議、現場答辯、實地考察等環節,成功通過“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省級認定。 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以青海北斗數據中心為載體。該中心是青海省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展定位、短報文信息等
西藏天文館開工建設-兼具科研科普功能
中新社拉薩6月12日電 (記者 趙朗)西藏天文館奠基開工儀式12日在拉薩舉行,建成后將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館,也將搭載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折射式光學望遠鏡。 西藏天文館項目總建筑面積為11571.9平方米,其搭載的一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已于2020年通過中國科技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高海拔地
從科研到科普,現代“網紅”在焦慮什么
“您每天花多長時間在網上?”聽到這個問題,袁嵐峰抓了抓自己稀疏的亂發,給出答案:“幾乎所有時間。”想了想,他又補充道:“不在上課、備課、接受采訪,那就是在上網。” 很難想象這個回答來自一個科研工作者。袁嵐峰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從外貌上看,袁嵐峰符合人們對于一些
《自然》文章:中國科研重“量”更需重“質”
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的文章,分析了中國的科研質量現狀并提出看法。 文章引用英國皇家學會于前不久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的數據并指出,雖然中國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已躍居全球第二,文章引用比例也從1999年的幾乎為零到2008年的4%,但與美國的
李保國: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保國有不少高興的事:2021年12月17日在京召開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大會上,無黨派人士李保國《以“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榮獲社會服務優秀成果獎;2021年12月20日,黑土地保護法草案提請
夫妻放棄美國高薪回國科研-論文同上《自然》
3月24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玉教授和陳崇教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闡述了染色體缺失與癌癥發生之間的關系,這項研究為攻克很多有類似特點的“兇猛”癌癥提供了治療方向。能夠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絕對是學術大腕,更讓人欽佩的是,文章的第一共同作者劉玉和陳崇還是夫妻。
中國如何打破科研評估“論文崇拜”情結?
清華大學的工程專業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麻省理工學院,這一全球大學專業排行榜一時引發多方關注。 上述排名來自U.S.News。作為大學排名最有影響力的榜單之一,U.S.News 的排名是每年大家申請學校時必不可少的參考。 不過,在U.S.News全球大學綜合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列57名,中國僅有
耳石微化學研究論文被Acta-Oceanologica-Sinica選為封面文章
日前,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院重點實驗室楊健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漁業環境微化學分析方法,在鳳鱭洄游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姜濤博士為第一作者、楊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的論文“Migration patterns and habitat use of the tapertail anchovy C
PNAS一論文因與其他文章結果沖突推遲見刊
據《自然》網站報道,一篇證明慢性疲勞綜合癥和病毒感染有關的文章,經過推遲發表和作者修改后,將于8月24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PNAS在5月27日接受了這篇論文,論文作者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哈維·阿爾特(Harvey Alter)和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
《自然》評論文章:科學文獻找錯容易糾錯難
找到科學文獻中的錯誤很容易,但是糾正這些錯誤卻很難,即使這些錯誤已經被上報給了論文的作者和刊發論文的期刊。英國《自然》雜志4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幾位美國科學家給出了上述意見。 本篇評論的作者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戴維·奧里森和安德魯·布朗,描述了他們進行的為期18個月的“嘗試”:當他們在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