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方法介紹
1.全身支持療法 包括充分休息與良好護理,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少量多次輸血,預防發生壓瘡及口腔感染等,給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使用鎮痛劑,使患者得到較好的休息。 2.藥物治療 及時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生素藥物,開始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常兩種以上藥物聯合應用,以后再依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及治療效果進行調整。抗生素應繼續使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漸控制毒血癥,少數可不用手術治療。如經治療后體溫不退,或已形成膿腫,則藥物應用需與手術治療配合進行。 3.局部治療 用夾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動,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減少疼痛和避免病理性骨折。如早期經藥物治療癥狀消退,可延緩手術,或無需手術治療。但如已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如膿腫不明顯,癥狀嚴重,藥物在24~48小時內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顯壓痛,應及早切開引流,以免膿液自行擴散,造成廣泛骨質破壞。手術除切開軟組織膿腫外,還需要在患骨處鉆洞開......閱讀全文
治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方法介紹
1.全身支持療法 包括充分休息與良好護理,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少量多次輸血,預防發生壓瘡及口腔感染等,給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使用鎮痛劑,使患者得到較好的休息。 2.藥物治療 及時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生素藥物,開始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常兩種以上藥物聯合應用,以后再依據細菌培養和藥
治療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相關介紹
必須盡早治療。取標本送細菌培養后,立即給予抗生素,切不可等待培養結果。近年來均采用大劑量抗生素靜脈滴入。目前首選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苯唑青霉素鈉)、氨芐西林(氨芐青霉素)或紅霉素,兼用氯霉素、頭孢菌素或慶大霉素等。當明確致病菌和敏感的抗生素后,立即更換有效的藥物。靜脈給藥2~3周,感染控制后可
檢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相關介紹
1.白細胞計數總數增高,可達(2~4)109/L,中性粒細胞數增高。血培養為陽性。 2.X線拍片早期無明顯改變,發病2周左右方有骨破壞、增生和病理性骨折表現。 3.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一旦懷疑本病,在抗生素應用以前應行血液培養,以確定起病菌及藥物敏感性。 4.疑及本病時,還應行骨髓穿刺、涂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1.蜂窩織炎 全身中毒癥狀較輕,局部炎癥較廣泛,壓痛范圍也較大。 2.急性化膿性關節炎 腫脹、壓痛在關節間隙而不在骨端,關節動幾乎完全消失,關節腔穿刺抽液檢查可明確診斷。 3.風濕性關節炎 一般病情較輕,發熱較低,局部癥狀亦較輕,病變部位在關節,且常有多個關節受累。
急性骨髓炎的治療方法介紹
目的:中斷骨髓炎由急性期趨向于慢性階段,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主要的關鍵。 1.抗生素治療:早期,足量,敏感,聯合應用。發病5天內使用往往可以控制 炎癥。5天后使用或細菌對所用抗生素不敏感時,都會影響療效。應用時選用一廣譜抗生 素和一針對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抗生素聯合應用,待檢出致病菌后再調整。治療后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簡介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質吸收、破壞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為主。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如膿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膚,則骨質破壞較少;但膿腫常在髓腔蔓延,張力大,使骨營養血管閉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質形成骨膜下膿腫后使大片骨膜剝離,使該部骨皮質失去來自骨膜的血液供應,嚴重影響骨的循環,造成
關于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預后介紹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無抗生素的情況下,死亡率很高。在有抗生素后死亡率下降為2%~3%,但治療效果仍然并不理想,療程長,常按月計算,嚴重影響健康。對成人患者癥狀重,痛苦大。對1歲以下的嬰兒的骨髓炎,由于全身癥狀不明顯,因此不能早期診斷,一旦發現,骨骺已遭嚴重破壞,引起肢體發育障礙,造成終身殘廢,若能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并發癥介紹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過去死亡率很高。但近年來對此病有進一步的認識,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適當抗菌藥物與綜合療法的應用,死亡率已大為降低。常見的并發癥為: 1.化膿性關節炎。 2.病理骨折。 3.肢體生長障礙 如骨骺破壞,肢體生長長度受影響,患肢變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癥,血液供給豐富,使骨骺生長較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分析
本病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少年,起始于長骨的干骺端,成團的細菌在此處停滯繁殖。病灶形成膿腫后周圍為骨質,引流不暢,多有嚴重的毒血癥表現,以后膿腫擴大依局部阻力大小而向不同方向蔓延。 1.膿腫向長骨兩端蔓延,由于小兒骨骺板抵抗感染力較強,不易通過,所以膿液多流入骨髓腔,而使骨髓腔受累。髓腔內膿液壓力增
治療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相關介紹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療原則是盡可能徹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組織,消滅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愈合創造條件。為達此目的,單用藥物常不能奏效,必須采用手術和藥物綜合療法。 1.抗生素治療 應在傷口或竇道附近多次取標本,做細菌包括厭氧菌的培養,以便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由于藥物
關于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檢查方式介紹
1.X線檢查 發病初期X線片上骨病變不明顯,只能見患處軟組織腫脹、脂肪層增厚、肌肉密度增加。起病后14天內的X線檢查往往無異常發現,用過抗生素的病例出現X線表現的時間可以延遲至1個月左右。X線檢查難以顯示出直徑小于1cm的骨膿腫,因此早期的X線表現為層狀骨膜反應與干骺端骨質稀疏。當微小的骨膿腫
如何診斷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在診斷方面應解決兩個問題,即疾病診斷與病因診斷。診斷宜早。因X線表現出現甚遲,所以不能以X線檢查結果作為診斷依據,對有條件者可爭取行MRI檢查。急性骨髓炎的診斷為綜合性診斷,凡有下列表現者均應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驟的高熱與毒血癥表現。 2.長骨干骺端疼痛劇烈而不愿活動肢體。 3
關于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簡介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也稱急性骨髓炎,多數患兒為化膿細菌經血行侵襲骨髓內結締組織所引起的炎癥。少數從鄰近軟組織感染擴散而來或繼發于開放性骨折。若不及時治療,會使骨結構破壞發生殘疾,甚至感染擴散,危及生命。有些病例可轉成慢性病變,病程較長。由于多見于兒童,可能影響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
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鑒別診斷
1.軟組織蜂窩織炎或深部膿腫 腫脹多限于肢體的一個側面,無軸心叩痛。 2.維生素C缺乏病引起的肢體疼痛,假性癱瘓和骨膜下血腫 有缺乏維生素C的病史及X線干骺端的特殊病變,給維生素C后癥狀很快緩解。 3.嬰兒骨皮質增生癥 主要見于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全身癥狀輕,可有低熱、煩躁、局部腫脹、
簡述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
1.有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如全身不適、食欲減退、高熱(39℃以上)伴寒戰等。 2.肢體局部持續性劇烈疼痛。附近肌肉痙攣、不愿活動患肢、稱之“假性癱”。 3.干骺端明顯壓痛。 4.患肢活動功能受限。由于疼痛而引起保護性肌痙攣肢體活動受限。 5.淺表部位病源、出現皮膚溫度增高。早期局部軟組織
關于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分析
40%的病例并發于敗血癥或軟組織化膿感染。致病菌常為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近年來也有毒性較強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偶爾可見沙門桿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膿菌,大部分對青、鏈霉素有抗藥性。常見的原發病灶有膿皰、齒齦膿腫及上呼吸道感染。 1.間接因素 臨床上,扭傷和挫傷等所致局部組織損傷,常為骨髓炎
簡述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
骨髓炎的好發部位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其次為股骨上端、肱骨和橈骨遠端。但其他各骨均可發生。癥狀和體征隨感染的嚴重程度、部位、炎癥范圍、病程的久暫、患兒年齡以及抵抗力的大小而臨床表現不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1.膿毒血癥型 此型占80%左右。全身癥狀為急性敗血癥的表現,可有高熱、昏迷、譫妄等
關于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并發癥和預防介紹
1、并發癥 常伴有其他部位的嚴重感染,如化膿性心包炎、膿氣胸、腦膿腫、并發心、肺、肝、腎等器官的遷徙性病灶,引致中毒性休克,多臟器的功能損害等。 2、預防 多為血行播散感染引起,應積極預防,治療敗血癥,積極防治皮膚、黏膜的各種感染性疾病,積極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等。
血源性骨髓炎臨床類型介紹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具全身性癥狀,發病10天內X線檢查無改變,大多數病例沒有既往發作的病史。 (2)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不具全身中毒癥狀,發病時已出現X線改變,病程超過10天,沒有既往發作的病史。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依據病情變化全身癥狀可有可無,X線改變常見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簡介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常為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但金黃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體,此外革蘭陰性桿菌也占很大比例。由骶部壓瘡引起者多為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奇異變形桿菌等多種細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在人工關節置換或其他異物存留引起的慢性骨髓炎者,其致病菌多為陰性凝固酶葡萄球菌,真菌引起者也屢有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介紹
在病變靜止階段可以無癥狀,骨失去原有的形態,肢體增粗及變形。患處皮膚菲薄、色澤暗,有多處瘢痕,稍有破損即引起經久不愈的潰瘍;或有竇道口,竇道長期不愈合,肉芽組織突起,流出臭味膿液,肌肉的纖維化可以導致關節攣縮。急性感染發作表現為疼痛,表面皮膚紅、腫、熱及有壓痛;體溫可升高;原已閉塞的竇道口可開放
關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檢查和診斷介紹
一、檢查 1.X線檢查 早期階段有蟲蛀狀骨破壞與骨質稀疏,并逐漸出現硬化區。骨膜掀起并有新生骨形成,骨膜反應為層狀,部分呈三角狀,狀如骨腫瘤。新生骨逐漸變厚和致密,壞死脫落成為死骨。由于周圍骨質致密,死骨在常規正、側位X線片上可能不能被顯示,需要改變體位檢查,在X線片上,死骨表現為完全孤立的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分析
大多數慢性骨髓炎是因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不及時病情發展的結果,如急性骨髓炎的致病菌毒力較低,或病人抵抗力較強,也可能發病時即為亞急性或慢性,并無明顯急性期癥狀。在20世紀60~70年代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演變成慢性者約占慢性骨髓炎的1/3。近年來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早期多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使慢性
骨髓炎的治療方法
骨髓炎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骨髓炎治療的首選方法。常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消炎藥、鎮痛藥等。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病原菌的敏感性進行,通常需要長期應用,至少6周以上。消炎藥可以緩解炎癥反應,減輕疼痛和發熱等癥狀。鎮痛藥可以緩解疼痛,提高
關于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手術-方法介紹
1、病灶清除術為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基本方法。 (1)切口長度應以能完全顯露死骨及感染骨為度。注意切勿損傷主要神經及血管。 (2)骨膜切開及剝離范圍應按病骨及死骨大小和多少而定,不可剝離過多。 (3)徹底切除壞死組織、肉芽組織、竇道及瘢痕組織,摘除所有死骨,引流不暢的死腔應予打開,但不可過多切
簡述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方案
1.全身支持及對癥治療,調節水電解質平衡,補充維生素。中毒癥狀明顯者可給予少量多次輸血、降溫、止痛等治療。 2.急性期主張盡早靜脈給予足量抗生素,通常宜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聯合使用,并根據藥敏試驗進行調整。 3.用石膏、夾板、皮牽引等行患肢抬高和制動。 4.應用大劑量抗生素48h后高熱仍不退者
治療急性乳突炎的方法介紹
疾病早期,控制感染及通暢引流為本病的治療原則。可根據藥敏結果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療,遇顱內并發癥時,選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同時改善局部引流。若引流不暢,炎癥未能控制,出現可疑并發癥時應立即行乳突切開術。 1.全身用藥及對癥治療 (1)抗生素應盡早足量應用藥敏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力求徹底治
治療血源性肺膿腫的相關介紹
血源性肺膿腫為膿毒血癥的并發癥,應按膿毒血癥治療。 (一)痰液引流,祛痰藥如氯化銨0.3g、沐舒痰30mg、化痰片500mg、祛痰藥10ml,每日3次口服,可使痰液易咳出。痰濃稠者,可用氣道濕化如蒸氣吸入、超聲霧化吸入等以利痰液的引流。患者一般情況較好,發熱不高者,體位引流可助膿液的排出。使膿
治療血源性腦膿腫的相關介紹
在化膿性腦膜腦炎時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和脫水劑治療,常可避免膿腫形成。膿腫形成后,抗生素仍是重要的治療措施。由于血腦屏障存在,抗生素在腦組織和腦脊液中的濃度比血中要低。因此應用抗生素要注意: ①用藥要及時,劑量要足。一旦診斷為化膿性腦膜腦炎或腦膿腫,即應全身給藥。為提高抗生素有效濃度,必要時可鞘內
治療骨髓炎的相關介紹
病灶徹底清除、開放性松質骨植骨及反復沖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1.穿刺吸引術 為減輕骨髓腔壓力,防止炎癥在骨髓腔上下擴散,對病灶處可進行穿刺吸引,同時還可向腔內注入抗生素。 2.開窗引流術 在X線檢查顯示骨質局部已有破壞及骨髓腔陰影增寬者,可在骨髓腔內積膿部位進行骨皮質鉆孔或開窗,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