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干旱化趨勢增強。過去對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的研究大多圍繞增溫和降水格局變化來開展,卻鮮有研究探討大氣水分虧缺對植被生長的影響,這極大限制了我們對未來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預測。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濤團隊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產力與大氣干旱的聯系,相關成果發布于《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
據介紹,科研人員利用氣象站點觀測和遙感監測數據,并結合陸地生態系統模型,系統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變化及其對草地植被生產力的動態影響。研究表明,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于干旱化;這種大氣干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呈增強趨勢,具體表現在影響的強度和范圍上持續增加。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沒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草地生產力正的促進效應,大氣干旱對草地植被生長的抑制作用會變得更強、影響范圍更廣。
該研究首次在區域水平上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產力與大氣干旱之間的聯系,闡明了青藏高原持續變暖在緩解低溫限制、促進高寒植被生產力的同時,也會增加大氣水分虧缺導致植被的干旱脅迫加劇。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牽頭發起的“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和丁林院士等牽頭發起的“國際巨型高原研究會”(PlateauPlus)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
4月30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元合、副研究楊貴彪等與合作者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成果,解析了高寒凍土區植物養分重吸收特征。植物養分重吸收是指將原本可能流失的養分重新捕獲、回收并再利用的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強團隊同合作者,通過系統整合蛇綠巖年代學、變質-巖漿作用序列、沉積記錄等多學科證據,重建了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以下簡稱班-怒洋)開啟-俯沖-穿時閉合的完整......
青藏高原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資源組成之一,影響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水循環,在支撐生物多樣性、提供關鍵生態系統服務方面極具價值。湖泊變化對氣候和流域水文變化敏感,影響湖泊生物地球化學條件,可對水安全、......
近36年間,氣候變化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湖泊面積和水量發生了什么變化?對湖泊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以及碳源匯產生什么影響?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朱立......
氣候變化會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這項研究給出答案。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系統量化1986—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物理、化學及生態響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定量重建了青藏高原東部洛隆盆地的隆升歷史和環境變化,為探索高原生長過程及環境影響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洛隆盆......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近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了一個地衣新屬——“扁盤衣屬”,并確認該屬包含3個全新物種及5個分類新組合,這為揭示“世界屋脊”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的例證。相......
2月19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真菌重點實驗室的大型真菌資源分類及利用研究團隊發現大批新物種,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科學領域注入全新活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
2月2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趙玉彤博士等在《自然》“MattersArising”欄目發表學術評論,對該期刊2023年發表的一項關于大西洋氣象干旱威脅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