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趙玉彤博士等在《自然》“Matters Arising”欄目發表學術評論,對該期刊2023年發表的一項關于大西洋氣象干旱威脅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大西洋氣象干旱不威脅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
青藏高原為環喜馬拉雅地區水資源需求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循環正發生重大變化,未來將如何演變是關乎環喜馬拉雅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此前的研究認為,北大西洋的氣象干旱(即蒸發量高于降水量)引發了青藏高原陸地水儲量在2003至2016年間呈顯著下降趨勢,并基于此預測這一下降趨勢在未來將持續加劇,青藏高原的未來水資源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
評述文章表示,上述論文得出這一結論有兩個關鍵論據。一是水汽追蹤模型認為,北大西洋通過中緯西風向“亞洲水塔”輸送大量水汽,主要貢獻了其年降水量;二是北大西洋的氣象干旱(即蒸發量高于降水量)引發了“亞洲水塔”陸地水儲量在2003至2016年間呈顯著下降趨勢,并預測這一趨勢未來會加劇。
但這兩項關鍵論據均不成立。首先,北大西洋貢獻了“亞洲水塔”的主要年降水量,這一結果與水汽穩定同位素觀測揭示的印度洋季風為主要水汽來源的結論相矛盾,也與其他水汽追蹤模型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該研究在水汽溯源時忽略了水汽沿途沉降過程,夸大了大西洋的貢獻。例如,忽略這一過程甚至導致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對亞洲水塔的降水貢獻超過印度洋。
其次,2003至2016年間,北大西洋氣象干旱與“亞洲水塔”陸地水儲量變化雖呈顯著負相關,但大西洋對“亞洲水塔”的遙相關作用在時間上并不穩定。滑動窗口分析表明,兩者的顯著相關性到2008至2021年完全消失。因此,利用基于缺乏物理機制的統計關系預估未來陸地水儲量持續降低的結論不可靠。
2月19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真菌重點實驗室的大型真菌資源分類及利用研究團隊發現大批新物種,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科學領域注入全新活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
2月2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趙玉彤博士等在《自然》“MattersArising”欄目發表學術評論,對該期刊2023年發表的一項關于大西洋氣象干旱威脅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大......
2月2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趙玉彤博士等在《自然》“MattersArising”欄目發表學術評論,對該期刊2023年發表的一項關于大西洋氣象干旱威脅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大......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亞洲季風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氣環流之一,其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大規模干旱、洪水等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但是,由于缺乏長期、定年準確、高分辨率的古氣候數據,亞洲季風與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東晶在副研究員齊玥與研究員王強的指導下,選取青藏高原東南緣云南馬關地區新生代含有大量地幔包體的堿性玄武巖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Sr-Nd-Mo同位素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的聯合實驗團隊在青藏高原成功實現了基于超導接收的高清視頻信號公里級太赫茲無線通信傳輸,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將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成功應用于遠距離無線通信系統。這次......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從今年8月18日開始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展開,有6個科考分隊15個科考小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到9月30日,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科考取得多項......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科研單位,在青藏高原腹地進行的綜合地質地理科學考察活動圓滿結束,進入了后期的總結研究階段。本次科考作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點項目“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尼瑪盆地印度季風演化與高原北移隆升”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