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藥集團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6月20日在京舉行丹參基因組框架圖成果發布會。這是世界上首個藥用植物基因組框架圖,標志著中藥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學時代。該項工作將推動丹參成為第一個“模式藥用植物”,為藥用植物生命科學研究提供系統工具,為深入開展相關學科研究奠定基礎。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士林透露,丹參全基因組是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進行測序。目前測序深度已達丹參基因組大小的20倍,測序結果已覆蓋92%的丹參全基因組和96%的基因編碼區。 中醫藥由于與現代醫學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的橋梁,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陳士林認為,中藥基因組計劃將現代生命科學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應用于中藥研究,有望徹底改變中藥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落后局面,架起傳統中醫藥學與現代生命科學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丹參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注定會成為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國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認為,丹參基因組研究通過基因層面揭......閱讀全文
藥源短缺成為限制臨床治療和新藥研發的最大瓶頸,因此,開發新的藥物來源途徑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次生代謝工程手段是未來生產藥物最有潛力的發展方向。我國藥用植物有1 萬多種,大多數藥用植物遺傳背景不清楚,基因組信息缺乏,遺傳信息和功能基因的研究亦極為薄弱。例如人參屬(Panax)
中藥是中華名族的瑰寶。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經集注》,再到《新修本草》,直至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智慧的祖先們從未停止過對中草藥的探索。如今,高通量技術的發展給中草藥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今天,帶大家盤點一下中草藥“大腕”們的全基因組。 鐵皮石斛 鐵皮石斛被稱為自唐代以來“中國最為名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陳士林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漆小泉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田納西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澳門大學、英國桑格研究院和廣藥集團等單位,在著名植物學雜志《Molecular Plant》發表丹參全基因組,標志著作為
4月14日,來自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及英國John Innes Centre等單位的中英科學家團隊成功完成了唇形科植物黃芩全基因組測序,并分析了黃芩中活性成分的進化機制,進而完整闡明了抗癌活性物質漢黃芩素的合成
DNA基因測序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歷經三代技術后,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生物產業。測序技術的應用也擴展到了生物、醫學、制藥、健康、農林、園藝、花卉、環保、法醫等許多領域,并成為一項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高技術產業。據最新統計,201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的產值已超過百億,按最近幾年增長
DNA基因測序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歷經三代技術后,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生物產業。測序技術的應用也擴展到了生物、醫學、制藥、健康、農林、園藝、花卉、環保、法醫等許多領域,并成為一項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高技術產業。據最新統計,201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的產值已超過百億,按最近幾年增長
2014年6月10日,中科院藥用植物研究所(IMPLAD)劉昶團隊在《PLOS ONE》雜志上發表了利用PacBio測序技術揭示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葉綠體DNA修飾之間復雜相互作用的相關文章,該文章報道了丹參葉綠體中編碼及非編碼RNA的表達情況。這也是國內PacBio第
DNA基因測序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歷經三代技術后,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生物產業。測序技術的應用也擴展到了生物、醫學、制藥、健康、農林、園藝、花卉、環保、法醫等許多領域,并成為一項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高技術產業。據最新統計,201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的產值已超過百億,按最近幾年增長速度
瘧疾是由蚊蟲叮咬所引起的全球范圍內的傳染性疾病。據WHO的最新統計,2016年有2.16億人感染瘧疾,死亡人數高達44.5萬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衛生組織 (WHO) 推薦的基于青蒿聯合治療 (ACT) 瘧疾的最主要成分。我國學者屠呦呦教授因在青蒿中發現了青蒿素而榮獲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