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科研投資巨大嚴格經費審批服務科學研究
擁有28個成員國的歐盟家大業大,但在各類經費使用方面卻規章制度明確,而且從頭管到底,不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經費開支,減少浪費,也從各個環節堵塞可能產生的腐敗和欺詐行為。 歐盟經費的審計工作始于1975年,由總部位于盧森堡的歐洲審計院負責,其主要職責是審計歐盟及其所屬機構的賬務以及財政收支,包括科研經費的審計和管理。目前,歐洲審計院在審計出與欺詐、腐敗以及其他與非法活動有關、可能損害歐盟利益的線索后要通告歐盟反欺詐局,由后者負責案件處理工作。歐盟反欺詐局成立于1999年,享有預算和管理自主權,以保證其在調查方面的獨立性。反欺詐局雖然無權對受調查的個人或機構實施制裁,但可向歐盟或成員國政府提出處理意見。一個特例是,歐盟反欺詐局有權對作為歐盟公共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科研經費采取懲治措施。據報道,英國一位公司董事曾因挪用一筆約合22萬歐元的歐盟科研經費而被判刑,這是歐盟反欺詐局和英國政府聯手治理科研經費腐敗的成功案例。 ......閱讀全文
歐盟議會竭力反對削減科研經費
近日,歐盟議會對新任主席Jean-Claude Juncker削減科研經費的計劃表示反對。Juncker之前提議從歐盟2014~2020年研究經費中削減27億歐元,投入到提振歐洲經濟的新項目中。盡管歐盟成員國似乎贊同Juncker的提議,但該議會表示,歐盟戰略投資基金(EFSI)必須從其他地方
歐盟科研投資巨大 嚴格經費審批服務科學研究
擁有28個成員國的歐盟家大業大,但在各類經費使用方面卻規章制度明確,而且從頭管到底,不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經費開支,減少浪費,也從各個環節堵塞可能產生的腐敗和欺詐行為。 歐盟經費的審計工作始于1975年,由總部位于盧森堡的歐洲審計院負責,其主要職責是審計歐盟及其所屬機構的賬務
42名諾獎得主請愿反對歐盟科研經費縮水
據《自然》網站報道,歐洲42名諾貝爾獎得主和5名菲爾茲獎得主在數家歐洲主流媒體發表,表達他們對即將召開歐盟2014-2020年預算會議的嚴重關切,反對不合理地縮減科研及創新經費。 發起者包括今年諾貝爾物理學新科得主Serge Haroche,英國皇家學會會長Paul Nurse等。
報告指出歐盟的投入科研經費顯著增強歐洲競爭力
歐盟委員會25日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在2007年至2013年,即歐盟第七個科研框架計劃實施期間,歐盟投入的科研經費顯著增強了歐洲科研實力,改善了歐洲各行業創新能力,并增強了競爭力。 由獨立專家組完成的報告顯示,第七個科研框架計劃實施的7年間,歐盟共計投入550億歐元,大量中小型企業等私營行業的
歐盟委員會欲削減科研經費遭科學家反對
Carlos Moedas, Kristalina Georgieva, 和Jyrki Katainen(從左到右)在5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 5月28日,來自歐盟議員和科學家們的壓力迫使歐盟委員會(the European Commission)同意不削減歐州研究委員會(European R
科研經費需要捍衛
經費削減阻礙發展創新;科學家積極行動尤為重要 11月26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社論——《保護美國科研資助》(Protect U.S. Science Funding),討論科研經費削減的影響以及科學家應起到的作用。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當前的經濟形勢使得美國政府在考慮如何進行一次大的
“危險”的科研經費
科研不端行為,集中發生在項目申請階段,發生比例約為80%。科研不端行為包括信息弄虛作假、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違反評審規定等幾種情況。 “人品太差,做出這樣的事情很惡心。”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庭審時這樣評價自己的索賄行為。幾天來,這句話被媒體廣為傳播,同時,張曙
科研經費管理:如何給科研人員“松綁”
新年伊始,部分中科院的科研人員被“紅包”砸中了。中科院準備連續5年支持這些科研人員開展科學上的自由探索:不用寫冗長的項目書、計劃書并進行頻繁答辯,也不用過多擔心在5年后有人來驗收成果,他(她)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研究領域任意遨游。 這項支持緣自中科院在今年1月啟動的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此計劃支
保障科研經費:恒產者恒心與回歸科研
某實驗室最近為了迎接課題結題審查,整理實驗室,意外找到一臺10年前的電腦。電腦很新,當時買得并不便宜,研究員沒舍得用,一直放在實驗室儲物柜里。再被翻出來,它已成了古董。 這是當年課題即將結題時,科研人員突擊花錢買的一件設備。10年間,有很多實驗設備搬進搬出,除了自然損耗,也產生了不少類似的
經費使用專家談:學者能否從科研經費中獲利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用于指導和服務各項科研工作。科研經費管理政策上的種種“松綁”受到科技界的熱烈歡迎與響應。然而,一個敏感問題也再次浮出水面:學者到底該不該、能不能從科研經費中獲利? 當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