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找到人體肥胖基因
小鼠去除LGR4基因后能量消耗和新陳代謝增加,體重減輕 未來,肥胖者可能不再需要為減肥煩惱。早報記者昨日從瑞金醫院獲悉,由寧光教授領銜的內分泌科團隊對肥胖有了新發現,通過調節小鼠體內LGR4基因開關,可以影響肥胖的發生。 調查了千余名肥胖者 隨著大眾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肥胖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2013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已正式將“肥胖”這一描述性特征定義為一種疾病。而肥胖的遺傳特征十分明顯。 從2004年起,瑞金醫院的洪潔教授就面向社會招募年齡小于30歲身高且體重指數(BMI)大于30kg/m2的肥胖志愿者,至今已獲得了 1000余名肥胖志愿者的DNA和臨床資料。在基礎研究方面,通過小鼠實驗探討致病基因導致肥胖發生的機制。最終,內分泌科肥胖研究小組在肥胖致病基因及干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個LGR4基因,可影響肥胖的發生。 LGR4能轉換脂肪細胞 研究團隊通過對......閱讀全文
-瑞金醫院找到人體肥胖基因
小鼠去除LGR4基因后能量消耗和新陳代謝增加,體重減輕 未來,肥胖者可能不再需要為減肥煩惱。早報記者昨日從瑞金醫院獲悉,由寧光教授領銜的內分泌科團隊對肥胖有了新發現,通過調節小鼠體內LGR4基因開關,可以影響肥胖的發生。 調查了千余名肥胖者 隨著大眾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肥胖
瑞金醫院寧光團隊發現肥胖治療新靶標
記者從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獲悉,該院內分泌科寧光研究團隊日前發現了一個肥胖發生與治療的新靶標——LGR4基因。研究顯示,上述基因的缺失可促進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增加機體能量消耗,減輕體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細胞生物學》。 “肥胖是由人體內白色脂肪組織過度堆積所致
Nature醫學:利用脂肪細胞控制體重
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破譯了儲存能量的脂肪墊(energy-storing fat pads)中,脂肪細胞如何形成的過程,這將有助于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 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找出“棕色”脂肪細胞的起源,以及解析了人類是否可以利用多產生此類脂肪,來燃燒多余熱量的機制,
防治肥胖藥物研發有了新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所長寧光教授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一個被稱為Lgr4的因子在能量代謝和體重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敲除Lgr4可推動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轉換,促進能量消耗。相關論文于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上。專家認為,該研究發現了調控代謝的一個
上海交大長江學者Nature子刊調控代謝的開關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一個稱之為LGR4的因子在能量代謝和體重控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敲除LGR4可通過推動白細胞向棕色脂肪轉換,促進能量消耗。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
高脂肪飲食破壞線粒體致體重增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59.shtm
高脂肪飲食破壞線粒體致體重增加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學院科學家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小鼠進食高脂肪飲食時,其脂肪細胞內的線粒體會被分解成更小的線粒體,導致燃燒脂肪的能力降低,且這一過程由單一基因控制。科學家將小鼠體內這一基因刪除后,即使它們食用高脂肪食物,也不會使體重增加過多。相關論文發表于29日出版的《自然·代謝》雜志。人在
上海交大寧光院士發表糖尿病研究新成果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調查了,糖尿病患者配偶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研究結果發布在8月16日的《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新晉工程院院士寧光(Guang Ning)。寧光院士長期致力于內
腫瘤干細胞研究取得進展
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腫瘤細胞具有高度異質性(Heterogene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腫瘤中的一小群具有無限增殖潛能的、能重建腫瘤發生的細胞被稱作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又稱腫瘤起始細胞(Tumour initiatin
Cell:神經發育基因如何影響體重?
劍橋大學和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帶領全球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獨特的合作研究,他們已經確定了一組連接大腦體重中心的生物分子。 1月17日,發表在Cell雜志的一篇文章,在劍橋大學Sadaf Farooqi博士、洛杉磯兒童醫院的Sebastien Bouret博士帶領下,研究團隊發現了指導大腦發育過
研究揭示結直腸癌耐藥新機制
藥物耐受是腫瘤治療面臨的挑戰,也是導致癌癥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結直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各癌種前列。臨床上通常采用單一或多種化療藥物聯合的治療方案,但長期化療易產生耐藥性,是腫瘤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臨床治療沒有克服腫瘤耐藥的有效手段。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
Nature頭條:控制體重的免疫細胞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早期研究證實,某些免疫系統細胞有可能在體重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2月2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并被選為了Nature網站的新聞頭條。 盡管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在小鼠中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有助于防止肥胖的發生,新研究結果卻是首次表明在人體中亦是
基因和環境如何影響體重和身高?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環境條件通過增加或減少遺傳變異的作用來影響我們的體重指數(BMI)。這種影響與人類身高的影響正好相反(影響身高的遺傳效應在不同環境中非常穩定)。 這一研究發現公布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由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的楊劍(Jian Yang
控制體重的基因密碼終于被找到!
Science最新成果,為了“揪”出肥胖基因,研究人員通過對645626人的大規模DNA外顯子組測序,揭示了未知的人類肥胖生物學中影響BMI的“基因密碼”。 DOI: 10.1126/science.abf8683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30億人超重或患有肥胖癥。眾所周知,肥胖會帶來血脂異常、
南開大學陳佺等團隊合作發現通過LGR4靶向激活結直腸癌鐵死亡克服獲得性耐藥
南開大學陳佺、胡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杜蕾共同通訊在Nature Cancer (IF 22.7)在線發表題為“Targeted activation of ferropt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via LGR4 targeting overcomes acquir
脂肪細胞分類
脂肪細胞(fat cell)分為白色脂肪細胞和褐色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單泡脂肪細胞,細胞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質呈薄層,位于細胞周緣,包繞脂滴,核扁,在邊緣,細胞呈空泡狀。多泡脂肪細胞內散在許多小脂滴,線粒體大而豐富,核圓形,位于細胞中央。褐色脂肪細胞主要存在于頸后,背側一帶,可以降低體內脂質含量,含有
基因療法減體重或可同時避免骨質疏松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借助基因療法生成特定激素,作用于大腦并產生減輕體重效果,可以避免與減重相伴的骨質疏松副作用。 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佛羅里達大學同行聯手,在實驗小鼠的丘腦下部植入特定基因,生成名為“瘦素”的激素,即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隨后觀察實驗鼠的體重和骨骼密度。 在最新一期英國
簡述脂肪干細胞和脂肪細胞的共培養
將準備好的脂肪干細胞和脂肪細胞分別置于Transwell 的上室和下層中,脂肪干細胞與脂肪細胞的個數之比分別為1:5,1:1,2:1 和5:1(4 組分別命名為A、B、C 和D 組)進行共培養,其中每孔中脂肪細胞的數量均為1×105 個。以上每組均做平行實驗(n=3)。
脂肪來源干細胞ASCs特征及分化實驗—脂肪干細胞脂肪分化
實驗材料脂肪干細胞試劑、試劑盒脂肪誘導培養基脂肪細胞生長培養基PBSA儀器、耗材培養瓶實驗步驟(a)吸去培養基。(b)加人PBSA潤洗細胞。(c)加入脂肪誘導培養基,將培養瓶放回溫箱。(d)三天后,將誘導培養基更換成脂肪細胞生長培養。注意事項其他培養基配方:成脂誘導培養基:DMEM/F12 1×、胎
Cell-metabolism:FGF21降體重不依賴白色脂肪棕色化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FGF21誘導的小鼠體重減輕和葡萄糖平衡改善并不依賴于UCP1和米色脂肪細胞,但其中的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哺乳動物中,棕色脂肪組織可以通過非戰栗性產熱維持體溫平衡,近年來一些研究表明,除了來
反式脂肪酸易增加體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生日少不了奶油蛋糕;看電影少不了爆米花;看電視、煲劇離不開薯片;而熬夜族最愛咖啡……但你知道嗎?這些食品幾乎都"潛伏"有反式脂肪酸,經常食用不僅容易導致體重增加,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式脂肪酸有何危害? 反式脂肪酸到底有何危害?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趙敏解答說
脂肪代謝基因通路介紹
(Mouse)脂類主要包括脂肪、磷脂、鞘脂和膽固醇脂,其吸收代謝有兩種情況: 中鏈、短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后即可吸收——>腸粘膜細胞內水解為脂肪酸及甘油——>門靜脈入血。長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在腸道分解為長鏈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再吸收——>腸粘膜細胞內再合成甘油三酯,與載脂蛋白、膽固醇
脂肪細胞的簡介
在正常情形下,脂肪細胞數目到了青春期後就不再增加。 肥胖是脂肪細胞數目過多或過大所致,故成年以前應盡量避免發胖,才能把脂肪細胞數目維持於最適當量;成年以後才發胖的人,一般只是脂肪細胞因儲藏多馀脂肪而變大所造成,故減肥并不難! 身體脂肪的分布,取決于遺傳及荷爾蒙等影響,例如女性的皮下脂肪多積聚于小
脂肪細胞種類介紹
有兩種脂肪組織:白色脂肪組織與棕色脂肪組織,也叫做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包括了兩種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組織的石蠟切片
什么是脂肪細胞?
脂肪細胞(fat cell)分為白色脂肪細胞和褐色脂肪細胞。每個成人體內,大約含有300億個白色脂肪細胞,其組織又稱脂肪組織,常呈白色,在幼兒期大量增殖,到青春期數量達到巔峰,此后數量一般不再增加。細胞內含有大量富含脂肪的小泡,稱為脂質泡,富含光面內質網。此外,還有一種褐色脂肪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存在
孩子出生體重太輕或太重都可能意味著脂肪肝風險!
來自加州圣地亞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美國的一組醫學研究者一起合作發現了出生體重輕重對孩子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影響,NAFLD是一種慢性疾病,通常需要器官移植。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ediatrics上。 “我們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體重過重或者過輕都
你的體重,免疫細胞有40%決定權!
9月1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一個國家科學家小組發現,免疫系統對機體調節體重的能力有高達40%的“決定權“,也就說負40%的責任。 Donal O' Shea教授是該研究的共同通信作者,他說:“我們知道,一旦體重增加了,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減肥是非常困難的
美新技術同時精確測量多個細胞體重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明的一種新技術,可以同時精確地測量許多單細胞的生長。這一進展有望帶來快速的藥物測試,對“更大細胞群體中單個細胞之間的生長差異”提供了新的見解,并有助于跟蹤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下的細胞動態生長。這一技術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 這種
科學家發現控制體重的免疫細胞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早期研究證實,某些免疫系統細胞有可能在體重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2月2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并被選為了Nature網站的新聞頭條。 盡管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在小鼠中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有助于防止肥胖的發生,新研究結果卻是首次表明在人體中亦
用脂肪細胞抗癌?顧臻團隊開發脂肪細胞抗癌新策略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onsson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藥物傳遞途徑,可能有助于阻止腫瘤生長,防止癌癥在小鼠體內復發。在臨床前研究中,研究小組發現他們可以重新設計脂肪細胞--一種提供脂肪酸能量以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的脂肪細胞--來逆轉它們在腫瘤發展中的惡性作用,并將抗癌藥物直接送到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