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首次觀測到原子共振熒光中的雙光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王健等基于光纖微腔-銣原子系統,首次實驗觀測到原子共振熒光中的雙光子糾纏。2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共振熒光是二能級系統在被共振激發時輻射的光場,是最基本的量子光源,也是量子光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理論研究表明,共振熒光中同時存在著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兩種成分,其中非彈性散射過程可以有兩個光子參與,并且這兩個光子處于能量-時間糾纏態。然而由于非彈性散射過程發生概率低,且受限于原子線寬窄、囚禁困難大以及熒光收集效率低等因素,原子共振熒光中的雙光子糾纏現象尚未被實驗所證實。 原子腔量子電動力學系統是研究光與原子相互作用的理想平臺,國際上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原子與光學腔的強耦合區域。李傳鋒、王健研究組長期從事光纖微腔實驗研究,率先在國內搭建了完整的光纖微腔制備和應用平臺,開發出一套工作在普塞爾區域的光纖微腔-中性原子實驗系統。相比于強耦合區域,工作在普塞爾區域的系統具有......閱讀全文
中國科大首次觀測到原子共振熒光中的雙光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王健等基于光纖微腔-銣原子系統,首次實驗觀測到原子共振熒光中的雙光子糾纏。2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共振熒光是二能級系統在被共振激發時輻射的光場,是最基本的量子光源,也是量子光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理論研究表明,共振熒光中同時存在著彈性散
中國科大制備出八光子糾纏態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取得重大突破,該實驗室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成功制備出八光子糾纏態,刷新了世界上多光子糾纏的制備和操作數目記錄。該成果在線發表在11月22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量子糾纏態是實現各種量子信
中國科大實現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糾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將里德堡相互作用與高效單光子接口技術相結合,首次成功制備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糾纏,為單向量子中繼等應用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于8月11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多光子糾纏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以往多光子糾纏的主要制備方式
中國科大實現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糾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將里德堡相互作用與高效單光子接口技術相結合,首次成功制備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糾纏,為單向量子中繼等應用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于8月11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多光子糾纏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以及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以往多光子糾纏的主要制備方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上再次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4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中國科大實現基于拉曼過程的光子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利用拉曼存儲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偏振糾纏態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徑不同自由度組成的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對未來實現高速、寬帶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于3月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通過兩種不同的方法制備了綜合性能最優的糾纏光子源,首次成功實現十光子糾纏,打破了之前由該研究組保持了多年的八光子紀錄,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紀錄。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和美國光學學
中國科大揭示原子分子中類FANO共振新機理
基于原子或分子體系中的窄躍遷能級的精密測量一直是眾多研究的主題,并且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如傳感、計量以及光鐘等。窄躍遷也可以被用于測定基本物理常數,檢驗基礎物理學定律、尋找“新物理”。在應用中,為了克服窄躍遷自身對光吸收很弱的缺點,研究人員通常需要采用很強的激光駐波場來探測這些弱躍遷,同時消除
中國科大實現獨立量子存儲器間的遠距離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包小輝、張強等,將長壽命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與量子頻率轉換技術相結合,采用現場光纖在相距直線距離12.5公里的獨立量子存儲節點間建立糾纏。相關研究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量子存儲節點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大供圖量子網絡的基本單元是遠距離雙節點糾纏。通過
我國團隊首次實現獨立量子存儲器間的遠距離糾纏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包小輝、張強等,將長壽命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與量子頻率轉換技術相結合,采用現場光纖在相距直線距離12.5公里的獨立量子存儲節點間建立糾纏。相關研究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網絡的基本單元是遠距離雙節點糾纏。通過采用量子存
中國科大等發現基于單原子層的新型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香港大學姚望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在類石墨烯單原子層半導體材料中發現非經典單光子發射,連接了量子光學和二維材料這兩個重要領域,打開了一條通往新型光量子器件的道路。該工作于5月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同期的“新聞視角”欄目撰文評論該工作“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
在一般的熒光現象中,由于激發光的光子密度低,一個熒光分子只能同時吸收一個光子,再通過輻射躍遷發射一個熒光光子,這就是單光子熒光。對于以激光為光源的熒光激發過程,則可能產生雙光子甚至多光子熒光現象,這時所用的激發光源強度高,光子密度滿足熒光分子同時吸收兩個光子的要求。以一般的激光為激發光源的過程中,光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世界中執著創新
?????? 科技工作者要努力發揮科學技術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剛剛過去的2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共同完成的量子點脈沖共振熒光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的研究工作在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這是我國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
中國科大實現糾纏系統波函數的直接測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的李傳鋒、許小冶等人與斯德哥爾摩大學Yaron Kedem博士合作,首次提出并實驗實現了多體非局域波函數的直接測量。該研究成果于10月9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并入選“編輯推薦”論文。美國物理學會網站“物
單個光子糾纏3000個原子-有望制造更快量子計算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貝爾格萊德大學的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使用單個光子成功實現了與3000個原子的糾纏,創下了迄今為止粒子糾纏數量的新紀錄。該技術為創建更復雜的糾纏態奠定了基礎,未來有望借此制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和更精確的原子鐘。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論文第一作者
中國科大成功觀測雙光子空間波函數動力學演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與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劉曌地等人首次提出并實驗實現了量子夏克–哈特曼(Shack–Hartmann)波前傳感器。通過重構雙光子橫向空間波函數,觀測了位置糾纏光子對在自由空間傳播時振幅關聯和相位關聯的動力學演化。7月16日,該成果發表在
什么是共振原子熒光
原子吸收輻射受激后再發射相同波長的輻射,產生共振原子熒光。若原子經熱激發處于亞穩態,再吸收輻射進一步激發,然后再發射相同波長的共振熒光,此種共振原子熒光稱為熱助共振原子熒光。如In451.13nm就是這類熒光的例子。只有當基態是單一態,不存在中間能級,沒有其它類型的熒光同時從同一激發態產生,才能產生
共振原子熒光的概念
原子吸收輻射受激后再發射相同波長的輻射,產生共振原子熒光。若原子經熱激發處于亞穩態,再吸收輻射進一步激發,然后再發射相同波長的共振熒光,此種共振原子熒光稱為熱助共振原子熒光。如In451.13nm就是這類熒光的例子。只有當基態是單一態,不存在中間能級,沒有其它類型的熒光同時從同一激發態產生,才能產生
微波和光學光子首次實現糾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33.shtm
糾纏光子拍出“薛定諤貓”悖論照片
由未通過拍攝目標的光子拍攝的鏤空貓圖案。 最近,奧地利物理學家設計出一種新奇方法,無需光與拍攝目標相互作用,利用量子效應也能拍出照片。這聽起來似乎顛覆了傳統物理的成像原理,他們用一個鏤空的貓圖案進行了實驗,雖不是一張同時“要死要活”的貓照片,卻是粒子能同時處于兩種狀態的證明。相關論文發表在8月2
首次在集成光子芯片上產生偏振糾纏光子對
近日,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外專千人計劃Brent E. Little與加拿大魁北克國立科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非線性微環諧振腔中TE和TM模式間的自發四波混頻效應,結合微環諧振腔的濾波選模作用,首次在集成光子芯片上產生了偏振糾纏光子對的研究成
中國科大實現高維量子糾纏態的最優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子竹,以及奧地利科學院博士高小欽與教授Miguel Navascués等合作,首次實現了高維量子糾纏態的最優檢測。 量子糾纏是量子信息過程的核心資源,如何在實驗上
中國科大實現高維量子糾纏態的最優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子竹,以及奧地利科學院博士高小欽與教授Miguel Navascués等合作,首次實現了高維量子糾纏態的最優檢測。 量子糾纏是量子信息過程的核心資源,如何在實驗上制備
中國科大等實現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浙江大學王大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Sven Hofling、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nathan Dowling、上海紐約大學Tim Byrnes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雙光子干涉、量子糾
超導量子計算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隨機行走實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和彭承志等組成的超導量子實驗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等理論小組,開創性地將超導量子比特應用到量子隨機行走的研究中。該工作將對未來多體物理現象的模擬以及利用量子隨機行走進行通用量子計算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研究成果于5月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的優點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有很多優點:1)長波長的光比短波長的光受散射影響較小容易穿透標本;2)焦平面外的熒光分子不被激發使較多的激發光可以到達焦平面,使激發光可以穿透更深的標本;3)長波長的近紅外光比短波長的光對細胞毒性小;4)使用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標本的時候,只有在焦平面上才有光漂白和光毒性。所以,雙光子顯
中國科大在拓撲驅動膠體糾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6年,關于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理論研究工作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因此,將數學中拓撲的概念引入至凝聚態物理系統中產生了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其中,拓撲糾纏是理解固體系統中拓撲序的關鍵。而在軟物質凝聚態系統,特別是液晶體系中,拓撲糾纏則以具有三維拓撲結構的向錯線纏繞膠體顆粒的形式存在。驅動非平衡態拓撲糾
中國科大在拓撲驅動膠體糾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6年,關于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理論研究工作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因此,將數學中拓撲的概念引入至凝聚態物理系統中產生了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其中,拓撲糾纏是理解固體系統中拓撲序的關鍵。而在軟物質凝聚態系統,特別是液晶體系中,拓撲糾纏則以具有三維拓撲結構的向錯線纏繞膠體顆粒的形式存在。驅動非平衡態拓撲糾
中國科大首次驗證六光子量子非局域性
日前,中國科大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成功制備出世界最高保真度的六光子糾纏態,并首次驗證六光子的量子非局域性,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 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核心問題之一,起源于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與玻爾對量子力學的爭論。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
中國科大首次驗證六光子量子非局域性
日前,中國科大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成功制備出世界最高保真度的六光子糾纏態,并首次驗證六光子的量子非局域性,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 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核心問題之一,起源于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與玻爾對量子力學的爭論。愛因斯坦認為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