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上再次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4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光子的軌道角動量產生于電磁波的螺旋相位面,最常見的攜帶軌道角動量的光是Laguerre-Gaussian模式光。這種光的波前是一個螺旋面,圍繞中心的奇點,光的位相是不斷增加的,同時光強也具有特殊的空間分布,不同的軌道角動量對應著不同的光強空間分布,可以構成一個無限維的完備的Hilbert空間。將光子編碼在軌道角動量空間可以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此外,利用光子的高維編碼態還可以提高量子密鑰傳輸的安全性,實現諸如量子全息隱形傳態、量子鏡像密集編碼、全息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協議,還可以應用于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實......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光子的軌道角動量產生于電磁波螺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利用拉曼存儲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偏振糾纏態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徑不同自由度組成的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對未來實現高速、寬帶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于3月
記者8月1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制成功高維固態量子存儲器,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介紹,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存儲帶寬達1千兆赫,存儲效率為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存儲帶寬達1千兆赫,存儲效率為20%,而且該存儲器具有對高達51維的量子態的存儲能力。該成果發表在近日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遠程量子糾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2016年度項目指南 一、設立宗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廣東省人民政府自2016年至2020年共同設立第三期聯合基金(以下簡稱NSFC-廣東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科技資源投入基礎研究,吸引和凝聚全國各地優秀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及多自由度的超糾纏,主要研究成果分別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發表在國際光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 &
拋棄宏觀世界的一切“常識”,掙脫由傳統經驗構筑的枷鎖,保持“腦洞大開”的狀態,文科生也要“咬牙堅持”,相信我,這一次你會發現量子通信,原來如此!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被頒給了這樣一個項目:“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該項目由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帶隊,彭承志、陳宇翱、陸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十一年前,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還只是名普通教授。當他帶著幾個研究生跑去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設立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時,差點被“斃掉”。 “你們的方向很好,工作基礎也很好,但是隊伍太差。”基金委方面幾番考量后才批準了他們的申請。 但近年
你開著混動汽車,通過導航儀找到了特色參觀,你在堅固溫暖的房子里用手機查看著一周的天氣預報,你足不出戶就能通過電商買到國外的牛奶,你坐在影院里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看著最新的3D大片…… 雖已習以為常,但我們的生活已確實都被這些曾經的先進技術改變了。在2015年的關口猜想,下一次是誰要改變我們?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謝心澄院士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Sadamichi Maekawa教授受邀在國際著名刊物 Nature Materials (《自然-材料》)撰寫綜述文章,介紹“自旋流-新穎量子材料的靈敏探針”這一新興領域的前沿進展。 自旋電子學起源于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在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盡管如此,我國科學家仍以實驗室為戰場,爭分奪秒,奮力拼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發現。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月4日,科技部公示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17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總經費達人民幣1,708,013,700元,專項經費達人民幣1,676,450,000元。 公示如下: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