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自旋極化STM等對量子材料中自旋流的原位探測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謝心澄院士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Sadamichi Maekawa教授受邀在國際著名刊物 Nature Materials (《自然-材料》)撰寫綜述文章,介紹“自旋流-新穎量子材料的靈敏探針”這一新興領域的前沿進展。 自旋電子學起源于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在當時而言,自旋流指的僅僅是電子自旋的傳播。隨著自旋電子學的蓬勃發展,與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自旋流現象與機制不斷被拓展。相關研究證明,一系列的粒子或者準粒子攜帶的自旋都能夠形成自旋流,比如磁性絕緣體中的磁振子、超導體中自旋三重態和準粒子、量子自旋液體中的自旋子、自旋超導態等。尤其對于量子材料而言,由于其往往具有獨特的自旋性質,基于自旋流探針的研究方法就成為表征量子材料物性的有效手段。 量子材料是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前沿之一,其量子性質起源于諸多量子效應,包括低維尺寸效應、量子限域效應、量子相干效應、量子阻挫效應、能帶結構......閱讀全文
Nature子刊:自旋極化STM等對量子材料中自旋流的原位探測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謝心澄院士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Sadamichi Maekawa教授受邀在國際著名刊物 Nature Materials (《自然-材料》)撰寫綜述文章,介紹“自旋流-新穎量子材料的靈敏探針”這一新興領域的前沿進展。 自旋電子學起源于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在
Nature子刊!國儀量子EPR助力納米自旋傳感器研究
基于量子特性,電子自旋傳感器具有高靈敏度,可以廣泛應用于探測各種物理化學性質,如電場、磁場、分子或蛋白質動力學以及核或其他粒子等。這些獨特的優勢和潛在應用場景,使基于自旋的傳感器成為當前熱點的研究方向。Sc3C2@C80具有由碳籠保護的高度穩定的電子自旋,適用于多孔材料內的氣體吸附檢測。Py-C
室溫下量子材料實現“自旋”控制
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記者張佳欣)據《自然》雜志16日報道,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控制有機半導體中光和量子“自旋”相互作用的方法,即使在室溫下也能發揮作用,為潛在的量子應用開辟了新前景。幾乎所有量子技術都涉及自旋。電子運動時通常會形成穩定的電子對,一個電子自旋向上,一個電
Nature子刊:利用CRISPR
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高致病性冠狀病毒,于2012年在中東首次被鑒定出來,隨后又在幾個歐洲國家發現了它的蹤跡。這種疾病會引發人類重癥肺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急
《Nature》子刊精彩選讀
神經遞質如何在細胞間傳遞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微觀尺度上分享神經遞質如何在細胞間傳遞,發現之前被認為存在于這個過程中的電流實際上并不存在。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7月22日的《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的網絡版上。文章的作者是華裔學者龔梁偉(Liang-Wei Gong)和Manfred
量子材料內首次測量電子自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52.shtm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成功測量了一類新型量子材料內的電子自旋,這一成就有望徹底改變未來量子材料的研究方式,為量子技術的發展開辟新途徑,并在可再生能源、生物醫學、電子學、量子計算機等諸多領
最新Nature子刊精選選讀
《自然·醫學》 美國喬治敦大學的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阻斷尤文氏肉瘤相關融合蛋白活性的新方法,尤文氏肉瘤是一種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罕見癌癥。該項科研成果為研發治癌藥物開發了新思路。 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小分子,并成功對其進行了測試。該小分子可阻止融合蛋白與形成腫瘤的另一個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尋找新的物質形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證明,與鈣鈦礦相關的金屬氧化物TbInO3展現出量子自旋液態,這是科學家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追尋的一種物質形態,有望應用于量子計算等領域。 40多年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從理論上提出了量子自旋液態。
Nature子刊:量子計算研究中實現隨機混態的糾纏相變觀測
隨機量子態指的是在整個希爾伯特空間中均勻分布的量子態,由于希爾伯特空間的維數隨著比特數指數增長,在實驗上制備和觀測多比特的隨機量子態是較為困難。同時,隨機態在黑洞物理等領域備受關注。有一些理論工作預測,將隨機態劃分為系統和環境兩部分后,改變環境和系統的相對大小,系統內會出現糾纏相變。然而,這種糾
Nature子刊:阻擊ALS毒性蛋白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種不治之癥。日前,Gladstone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發現,操縱一個基因能夠中止神經細胞中毒性蛋白的累積,為包括ALS在內的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該研究發表在十月二十八日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ALS 患者通
Nature子刊:扭轉代謝的紊亂
來自比利時Ghent和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的VIB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連同Oxyrane公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項新技術能夠更有效、且有可能更廉價地治療諸如龐貝氏癥(Pompe Disease)等代謝性疾病。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18日的《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
Nature子刊:DNA“籠子”的妙用
來自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項研究中指出,DNA鏈制成的納米結構可以用于封裝小分子藥物,并在特定的刺激下釋放藥物,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日的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 這項研究將有助于生物納米結構在藥物遞送方面的應用,也將為設計以DNA為基礎的納米材料開辟新的道路。
Nature子刊:傾聽細胞的耳語
在擁擠喧嘩的酒吧中很難好好聊天,所以大家都選擇在安靜的小咖啡館里促膝長談。不過科學家們現在可以在復雜的細胞培養環境中,選擇性傾聽細胞間的“對話”。 細胞通過分泌蛋白來相互交流并對環境改變進行應答,分泌蛋白還能幫助細胞遷移。位于德國海德堡的著名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與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
Nature子刊:丙肝的關鍵“軟肋”
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如何入侵宿主細胞的秘密,這一突破性成果將有助于開發針對此種病毒的治療新方法,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23日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志上。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
Nature子刊:凋亡檢測新技術
來自天津醫科大學的李兵輝(Binghui Li)博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遺傳編碼熒光生物傳感器,證實在蛋白質裂解激活的條件下,這種傳感器可用于檢測細胞內的caspase-3活性。相關成果發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Nature子刊:掌握疾病的開關
最常見的成人發病型肌營養不良癥,是由一種遺傳學缺陷引起的。現在,Scripps研究所TSRI的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小分子實現了對這一缺陷的完全控制,文章于六月二十八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這些小分子將幫助人們深入研究疾病的長期影響,開發新的治療方案。 “
Nature子刊:細胞定位與癌癥
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揭示了細胞定位的機制,因為在癌癥早期細胞的組織形式會遭到破壞,所以細胞定位機制的發現將有助于人們對抗癌癥。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正確的細胞組織形式對于維持器官正常功能和機體健康至關重要,這包括細胞在組織中的位置和朝向,因為細胞
Nature子刊:癌癥新擴散方式
新的研究發現了癌細胞如何被吸引到特定的機械“甜點”環境。科學家們發現,癌細胞可以被吸引到特定的機械“甜點”環境中,這為癌癥如何入侵人體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好地了解癌癥是如何擴散的。這一發現還可能導致未來治療方法的改進。這項研究于2022年7月11日發表在同行評議的多學科
《Nature》子刊:RNAi療法新應用
這項研究由麻省大學醫學院Anastasia Khvorova和Melissa Moore博士以及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Ananath Karumanchi醫學博士領導,提示RNA干擾療法可能是治療先兆子癇的一種潛在策略。Ananath KarumanchiMelissa Moor
Nature子刊揭示新肥胖基因
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編碼一種碳水化合物消化酶的基因拷貝數越少,人們形成肥胖的風險就越高。這些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或許有必要根據人們的遺傳傾向以及是否具有消化不同食物所必需的酶,來提出更為針對個體消
Nature子刊:傾聽細胞的耳語
在擁擠喧嘩的酒吧中很難好好聊天,所以大家都選擇在安靜的小咖啡館里促膝長談。不過科學家們現在可以在復雜的細胞培養環境中,選擇性傾聽細胞間的“對話”。 細胞通過分泌蛋白來相互交流并對環境改變進行應答,分泌蛋白還能幫助細胞遷移。位于德國海德堡的著名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與德國癌癥研
Nature子刊揭示致癌免疫蛋白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揭示一組與人體自然防御相關的蛋白質,導致了人類DNA的大量突變。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自然生成的突變與致癌劑一樣可以強有力地導致腫瘤形成。研究論文發表在7月14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這些蛋白質是一組稱之為
Nature子刊報道核酸的起源
倫敦學院、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建議從嘌呤和嘧啶形成的化學機制著手進行討論。 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是創造DNA和RNA的基石,它們通過特定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復制和傳遞信息。理解核苷酸的起源被認為是理解生命起源的關鍵。 此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兩類核苷酸必須在不
Nature子刊:生物反恐,在于快!
來自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TBRI)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快速有效的途徑,開發針對潛在生物恐怖制劑的測試。這一發布在《自然》(Nature)雜志出版社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新技術利用全球大部分機構都具備的簡單設備,可快速確定一些抗體,在數天內識別細
Nature子刊:新型甲減“重男輕女”
McGill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甲狀腺功能減退hypothyroidism的新致病因素。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紊亂,通常是由于甲狀腺、大腦或腦垂體發生缺陷而引起的。由McGill大學Daniel Bernard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鑒定了甲減的新類型并且揭示了其致病因素,這種
Nature子刊探討節食的影響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小鼠研究中探討了終身節食對于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證實節食能夠幫助動物建立起結構平衡的腸道微生物群結構體系,減少腸道中的抗原量而使得宿主受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
Nature子刊:矮小的進化優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國家進化綜合中心的研究人員,對大量植物進行了綜合性分析,發現矮小植物的基因組比高大植物變化更快。文章于五月二十一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Robert Lanfear及其同事在記錄有20,000多種植物信息的數據庫中,評估了1
武漢大學發表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武漢大學,中科院的研究人員針對細胞色素P450酶催化過程中氧離子轉換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作用機制,為為深入探索其中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雷愛文教授,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綠色有機化學,
Nature子刊:多肽帶你深入腫瘤
腫瘤細胞比較容易攝取帶有生化小分子的多肽。科學家們正在利用這一點,開發新的癌癥治療方式。 深入腫瘤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理解和治療癌癥,盡管癌癥生存率正在逐漸提升,但人們并沒有找到完美的治療方式。人們面臨的挑戰是,要讓癌癥藥物到達最需要治療的區域,并有效進入細胞。血液中的藥物往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處的研究人員在云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干四足動物化石,填補了基干四足動物早期化石記錄的空白,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1千萬年,為了紀念我國泥盆紀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這一化石被命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