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求解:我國為何還要建南極科考站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站——昆侖內陸站提供進一步能力支撐。 按計劃,2015年,第五個南極科考站建設也將啟動,這將是一個可以供全年使用的常年科考站。在南極,一整年呆下來,意味著要熬過極夜、酷寒以及長時間的冬季和寂寞。 南極泰山站主要在南極夏天使用,把中山站支撐科考能力“前移”數百公里 南極泰山站的名字由來,取自泰山的寓意:“堅實、穩固、莊嚴、國泰民安,代表了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含義”,也是因為,在2008年建設昆侖站前的科考站全國征名活動中,“昆侖”排名第一,“泰山”排名第二。因此,昆侖站之后的新站就選擇了以泰山命名。 ......閱讀全文
極地科學考察-“雪龍號”20日出發
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1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將于20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前往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據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紹,“雪龍”號計劃航程12300多海里,預計九月下旬返回上海港。 本次考察將以“雪龍”號為平臺,推進國家北極
我國將在南極建立第4個科學考察站
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之后,我國計劃在南極建立第4個科學考察站。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透露,根據《中國極地考察“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至2015年,我國將繼續加強極地考察能力建設,促進高新技術應用,提升極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美南極地質實驗室搬家在即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在尋找一處新址儲存南極海洋沉積物巖芯——來自南冰洋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環境記錄。自1963年起,這些巖芯便被存放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不過,去年該校告訴nsf不想再保管它們。南極海洋地質學研究設施移往何處的決定必須在今年8月3日前作出。 “這個研究領域并非現有教職員工關
國之重器: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2”號
南極洲,一艘巨輪,身披中國紅,高昂起船首的破冰艏柱,犁開一條水道緩緩駛來。 這是中國“雪龍2”號! 2021年11月23日,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第二批101名隊員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啟程,開赴南極。自2019年7月交付使用以來,這艘我國首次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已歷
再次出征!武大先后選派近200人次參與中國南北極科考
武漢大學17日舉行出征儀式,為即將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的楊元德、丁曦、陳亮宇3名隊員送行。據悉,楊元德長期從事衛星測高和重力領域研究,先后3次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丁曦、陳亮宇分別從事極地環境動態研究、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高精度處理研究,均是首次執行南極科考任務。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在歡快的鑼鼓聲中,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4月8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63天,圓滿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務。“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中山站——
頂風冒雪,武漢大學堅持極地科考四十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83.shtm 本報訊(記者李思輝)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回信,在初冬的武漢大學、在廣袤的地球極地引發強烈反響。 《中國科學報》從武漢大學獲悉,收到習近平總
人民日報求解:我國為何還要建南極科考站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雪龍2號攜多項成果凱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收官
5月7日上午,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凱旋,順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標志著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于2020年11月10日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歷時179天,行程3.6萬余海里,圓滿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
“極地”船今年執行中國第14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6/525007.shtm6月21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獲悉,“極地”船今年將執行中國第14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 “極地”船在海上?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供圖“極地”船是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新
新冠“登陸”南極,中國極地科考“零感染”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南極洲亦未能幸免,智利、比利時的南極科考站相繼暴發疫情。當狡猾的新冠病毒抵達南極,對地球上最純凈的一片古老大陸會帶來什么影響?自疫情發生至今,我國極地科學考察活動從未中斷,截至目前一直保持“零感染”,極地醫學保障是怎么做到的?最后一片大陸的“淪陷” 2020年12月21日,智利
我國第26次南極考察揭開序幕
10月10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正式公布組隊情況,集結待發的考察隊整體趨向年輕化,隊員平均年齡僅為35.8歲。據了解,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共計251人,其中中方人員245人,年齡最小的僅20歲。此外,本次考察隊還有6名外方人員參加,包括從澳大利亞租用的S76輕型直升機機組人員3人,來自
我國已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
9月7日至8日,2017極地科學亞洲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是本屆論壇的輪值主席國,來自中、日、韓等8個國家的80余位極地科學研究專家與學者參加了論壇。 會上,專家透露,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本月底將開始組裝。同時,中國不僅在昆侖站成功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而且已逐步打造出完整的
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
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首批154名隊員,11月5日搭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征,執行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預計2022年4月中旬返回國內。 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開展大氣成分、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
我國極地考察將新購飛機新建破冰船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隨著我國南極固定翼飛機進入購置實施階段,以及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有序開展,我國極地考察即將進入陸、海、空立體發展新時代。 據悉,我國南極固定翼飛機購置方案已于2013年通過審批,確定了加裝的科考設備的類型。固定翼飛機購置完成后將滿足“物資人員運輸、科學考察、應急救援
劉嘉麒:極地科考-造福人類
極地是生物的基因庫和自然資源的儲備地,是氣候環境演變的航向標,也是科學的殿堂、創新的源泉。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在極地獨立開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續進行科學觀測的國家之一,在國際極地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11月18日,習近平主席考察正在執行第三十一次南極科考任務途中的中國“
生態環境中心科研人員參加中國南極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參加中國第二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建捷博士順利到達中國南極長城站,開展極地科考項目《南極地區直/支鏈全氟化合物異構特征表征及全球長距離傳輸機制研究》的現場考察工作。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連續4年參加我國南極
“雪龍”號完成南極科考回國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執行任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極地全地形車加盟南極科考
我國極地考察裝備國產化邁出重要一步。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我國首款極地全地形車,11月4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交車儀式,即將隨“雪龍”號出征南極,加盟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 全地形車被譽為南極科學考察的“重器”。在南極海冰運輸、雪地運送、冰蓋科考、
關注極地科考-“實驗6”號科學考察船舉行上船臺儀式
11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上船臺儀式在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舉行。據悉,上船臺是新船開工建造以來了第一個建造節點,標志著該船的建造進入了全面分段建造、逐步上船臺組裝合攏階段。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工程部經理龍麗娟,副所長杜巖,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民義
我國計劃自主建造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
在遙遠的地球南北兩極進行科學考察,中國目前唯一的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今后有望不再“單兵作戰”。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在7日召開的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中國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自主建造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以增強極地科學考察能力,同時提升建造破冰船的水
第31次南極考察隊出征-首次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30日上午乘“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將首次在南極地區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這將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取相關數據。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我國將調試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機及輔助設備,獲取相關數據,并以基準站為基
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降落南極冰蓋之巔
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18日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昆侖站機場。這也是“雪鷹601”投入使用以來第三次成功降落在這一海拔4090米的機場。 “雪鷹601”于當地時間9時24分(北京時間12時24分)從位于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11時12分降落在距離中山站520公里的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建立大氣本底監測站
新華網南極中山站3月5日電(記者張建松)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南極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個大氣本底監測站,這使中國具備了對中山站附近的南極大氣本底進行連續監測的能力。 3月4日,我國南極考察隊員逯昌貴、張東啟、高龍(從左至右)在中國南極大氣監測站前。 我
我國南極內陸考察隊首次赴西藏進行高原選拔訓練
17名來自中國各地的南極內陸考察隊員8月18日奔赴西藏,進行為期兩周的高原選拔訓練。這也是中國南極內陸考察隊首次赴西藏集訓。?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計劃于今年10月啟程。在這次考察活動中,中國將繼續對南極內陸冰蓋冰穹A地區進行綜合考察。?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介紹,這次選拔訓練主要是
中科院李英明博士參加南極POPs科學考察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英明博士參加我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于11月29日到達中國南極長城站,開始為期兩個月的極地科考項目“南極地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物富集效應”研究。 本次科考將在第26次南極科考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南極地區大氣、海
國外科考船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 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員組成,將重點考察達恩利角(Cape Darnley)附近,以了解南極底層水的流動路徑,對氣
中國將在南極新建兩座科考站
中國展現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資補給后乘坐“雪龍”號離開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開始穿越“咆哮的西風帶”,挺進南極大陸。科考隊和經過大修、重新煥發青春的“雪龍”號可謂重任在肩,不僅將首次執行環南極航行任務,而且開展我國第四座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建設工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開展走航生態調查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雪龍”號11月5日電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當天,大洋隊科考隊員開展了以“雪龍”號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態調查。 在“雪龍”號生物實驗室里,科考隊員利用走航自動表層水系統獲取海水,過濾收集水體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葉綠
“雪龍”號今日啟航赴南極科考
? ? 10月31日10時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它將緊跟本月26日出征的“雪龍2”號的腳步,共同譜寫我國第三次“雙龍探極”的新篇章。從上海邊檢了解到,為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上海邊檢總站外高橋邊檢站科學優化勤務模式,實行“窗口前置+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