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鼻麻風的診斷介紹
1. 麻風是通過接觸傳染的慢性傳染病,故患者一定有接觸史。 2.根據鼻局部表現可初步診斷。 3.特殊檢查。 4.細菌學檢查 取鼻分泌物或粘膜組織液涂片,用抗酸染色可發現麻風桿菌。 5.病理學檢查 局部取組織切片,常規染色。 6.麻風菌素試驗 瘤型麻風患者對麻風桿菌抵抗力弱,該試驗呈陰性,結核樣型患者對麻風桿菌抵抗力強,該......閱讀全文
咽部麻風的麻風菌素試驗介紹
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制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制麻風菌素。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結
關于咽部麻風的麻風桿菌檢查介紹
主要從皮膚和黏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后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涂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
簡述耳鼻咽喉麻風的癥狀體征
1、鼻部麻風 此乃麻風病最早發生的病變,有時在出現全身性臨床體征之前,鼻分泌物涂片中可查到麻風桿菌,故傳染性很強。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下有結節性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晚期因粘膜腺體萎縮,鼻腔干燥結痂而出現萎縮,病變向深層發展,破壞鼻中隔軟骨,多
關于耳鼻咽喉麻風的病理生理介紹
1、鼻部麻風: 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下有結節性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 晚期因粘膜腺體萎縮,鼻腔干燥結痂而出現萎縮,病變向深層發展,破壞鼻中隔軟骨,多于其前部發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壞,鼻尖下塌貼近上唇,易與萎縮性鼻炎和梅毒所致的鞍鼻區別,鼻竇亦可
關于麻風桿菌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981衛
麻風分枝桿菌簡介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1]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
美國麻風病預算削減
在美國,犰狳可能傳播麻風病。圖片來源:GREG MCCORMICK 在歷史上,麻風病是一個令人恐懼的災難,目前仍影響著一小部分美國人,但該國國會決定適度削減每年的麻風病醫療和研究預算。專家表示這將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大約有3300位麻風病患者,這種疾病會損傷神經和眼睛,使皮膚變色,如果不
麻風病的鑒別診斷
在鑒別診斷時必須掌握麻風病的皮損特點,皮損常伴有感覺障礙,周圍神經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風的損害中常檢查出麻風菌。用這些特點與其它疾病鑒別時,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鑒別的。 需要鑒別的皮膚病:瘤型麻風應與皮膚黑熱病、神經纖維瘤、斑禿、結節性黃色瘤、魚鱗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結節性紅斑、皮肌炎等鑒別:
麻風病的發病機理
麻風病的免疫:麻風病是一慢性傳染病模型,也是一個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長期以來,人們就觀察到,在臨床上存在有結核樣型和瘤型兩種不同的極型,各型麻風在組織病理學上和組織內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現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并非麻風桿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機體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反應不同所致。近年來根據臨床、細菌、病理
麻風病的臨床癥狀
麻風病的分類在麻風病防治與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對麻風病認識的深入以及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麻風病的分類方法亦在不斷發展。根據麻風病免疫“光譜”學說,1962年有人提出了“五級分類法”。 結核樣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boderline t
怎樣治療麻風病?
需隔離,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藥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1、化學藥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副作用有貧血、藥疹、粒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于耐氨苯砜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采用
麻風病的基本定義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曾是一種常見的病,甚至《圣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患者多處發生潰瘍,并可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后要過2---7年才會發病。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片 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
麻風病的病因介紹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
麻風病的發病機理
麻風病的免疫:麻風病是一慢性傳染病模型,也是一個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長期以來,人們就觀察到,在臨床上存在有結核樣型和瘤型兩種不同的極型,各型麻風在組織病理學上和組織內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現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并非麻風桿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機體對麻風桿菌的免疫反應不同所致。近年來根據臨床、細菌、病理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于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
麻風病的檢查化驗
一、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二、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于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
麻風病的基本定義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曾是一種常見的病,甚至《圣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患者多處發生潰瘍,并可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后要過2---7年才會發病。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片 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
麻風病的病因介紹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
麻風病能治愈嗎?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但目前還沒有能夠完全治愈麻風病的方法。 麻風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聯合使用多種藥物,如利福平、達菲、氯法齊明等,以控制病情的發展和減輕癥狀。治療時間一般較長,需要持續數年甚至更長時間。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醫生的檢查和評估,以確保治療效
麻風菌素試驗的相關介紹
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制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制麻風菌素。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 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
麻風病的診斷標準
1.皮損伴或暫無麻木; 2.周圍或皮神經粗大; 3.皮損查菌陽性; 4.皮損活檢有麻風特異性改變。 這4條標準中一定要符合2條以上標準方可診斷麻風;在皮膚損害的基礎上根據麻風周圍神經損害的臨床特點可考慮麻風病的可能,確診依靠皮膚活檢或刮片找到麻風桿菌。神經活檢對了解周圍神經損害以及麻風病
麻風病的臨床癥狀
麻風病的分類在麻風病防治與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對麻風病認識的深入以及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麻風病的分類方法亦在不斷發展。根據麻風病免疫“光譜”學說,1962年有人提出了“五級分類法”。 結核樣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boderline t
麻風瘤型泡沫細胞的介紹
在吞噬麻風桿菌后,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于巨噬細胞的胞漿內,乃使后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 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于皮膚表面,故稱瘤型
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發病原因
麻風主要是通過鼻和口腔分泌物、汗液、淚液、乳汁、精液以及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和皮膚的微小損傷進行傳播的。麻風桿菌侵入人體后,先潛伏在巨噬細胞和周圍神經的施萬細胞內,染菌后是否發病或發病后的演變過程,均取決于機體的免疫狀態。人體對麻風桿菌的反應以細胞免疫為主,雖也可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但對抑制和殺滅麻風
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和British Journal
關于未定類麻風的特點介紹
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類型轉變,可自愈。皮損單純,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一般無神經損害。毛發一般不脫落。一般不累及內臟。
關于麻風病的病因分析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
關于麻風腮疫苗的基本介紹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疫苗,別名:麻風腮疫苗,M-M-RⅡ疫苗 鑒于15月齡內的嬰兒可從母體獲得麻疹和風疹抗體,影響接種疫苗的效果,美國免疫實施咨詢委員會(ACIP)推薦M-M-RⅡ疫苗對12個月齡或以上的人群,以及未妊娠的青春期婦女和成年婦女進行接種。根據中國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的流行情況
依靠科技進步消除麻風危害
在已經過去的2016年,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張福仁收獲不小。 通過對8156個麻風病例和15610例正常對照,張福仁團隊發現了4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并首次揭示了神經功能相關基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效應,該成果標志著我國在麻風研究領域繼續處于領先水平。2016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