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
1.病史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少數起病緩慢。炎性者病前有顏面、眼部、口腔、咽喉、副鼻竇、中耳、乳突或顱內感染史;非炎性者病前有全身衰竭、脫水、產褥期、心肌梗塞、血液病、高熱或顱腦外傷、腦瘤等病史。 2.神經癥狀因受累靜脈竇的部位、范圍、血栓形成的程度、速度以及側枝循環建立情況的不同而異。老年人癥狀多較輕,可造成診斷困難。一般多有以下表現: ⑴顱內壓增高。 ⑵鄰近栓塞靜脈竇的頭皮、顏面腫脹,靜脈怒張迂曲;海綿竇血栓則更有眼瞼、結膜腫脹充血和眼球竇出(非搏動性且無血管雜音,可與海綿竇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鑒別),且可通過環竇而使對側海綿竇出現相同癥狀。 ⑶除橫竇、竇匯和上矢狀竇中段不全閉塞外,腦部因水腫、繼發的出血性梗塞或出血、血腫而呈現各種限局癥狀。①上矢狀竇血栓。以下肢或近端為重的肢體癱瘓(雙下肢癱、偏癱、三肢或四肢癱)、限局性癲癇、雙眼同向偏斜、皮質覺障礙、精神癥狀和一過性尿潴留等。②海綿竇血栓。因動眼神經和三叉神經Ⅰ......閱讀全文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
1.病史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少數起病緩慢。炎性者病前有顏面、眼部、口腔、咽喉、副鼻竇、中耳、乳突或顱內感染史;非炎性者病前有全身衰竭、脫水、產褥期、心肌梗塞、血液病、高熱或顱腦外傷、腦瘤等病史。 2.神經癥狀因受累靜脈竇的部位、范圍、血栓形成的程度、速度以及側枝循環建立情況的不同而異。老年人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癥狀
1.一般表現 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表現分為全身癥狀、局部感染灶的癥狀和竇性癥狀。全身癥狀表現為不規則高熱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疼、精神萎靡、皮下淤血等感染和敗血癥癥狀。非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病因及危險因素的癥狀和竇性癥狀。 2.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癥狀體征表現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病因
1.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于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常見病灶有: (1)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易通過眼靜脈進入海綿竇。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狀竇血栓形成。 (3)蝶竇或篩竇炎癥,通過篩靜脈或破壞蝶竇壁而入海綿竇。 (4)頸深部或扁
關于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癥狀介紹
1.一般表現 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表現分為全身癥狀、局部感染灶的癥狀和竇性癥狀。全身癥狀表現為不規則高熱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疼、精神萎靡、皮下淤血等感染和敗血癥癥狀。非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病因及危險因素的癥狀和竇性癥狀。 2.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癥狀體征表現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臨床路徑
? 一、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腦血管病防止指南》(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1
關于顱內靜脈竇和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鑒別介紹
1.海綿竇血栓形成:有原發感染病源存在。眼部體征:眼球突出、眼瞼球結膜充血水腫,眼底瘀血水腫,眼球突出運動受限,瞳孔散大。面部感覺障礙(上三分之二)。有發熱、多汗等癥狀。X線片示蝶骨脊破壞或增生,CT檢查可確診。 2.橫竇與乙狀竇血栓形成:有化膿性中耳炎或乳突炎病史或表現。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癥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
一般來說靜脈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機體不同部位靜脈血栓,以不同因素為主。 1.靜脈血流滯緩。 2.靜脈管壁損傷 (1)化學性損傷 (2)機械性損傷。 (3)感染性損傷 3.血液成分改變。 (1)血黏度增加 (2)凝血活性增高。 (3)抗凝血活性降低。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病因介紹
1.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于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常見病灶有: (1)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易通過眼靜脈進入海綿竇。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狀竇血栓形成。 (3)蝶竇或篩竇炎癥,通過篩靜脈或破壞蝶竇壁而入海綿竇。 (4)頸深部或扁
關于顱內靜脈竇和靜脈血栓形成的基本介紹
腦循環(供應腦的血管系統)有供應血液的腦動脈系統和回流血液的靜脈系統,腦的靜脈系統主要包括腦靜脈及其匯入的靜脈竇。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是腦血管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可分為靜脈竇和腦靜脈血栓形成兩種,按病變的性質可分為非炎癥性和炎癥性兩類,炎癥性又稱作化膿性靜脈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靜脈炎和靜脈竇炎。常起病于
關于顱內靜脈竇和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介紹
一、治療原則 1.清除原發病源。 2.抗感染治療。 3.治療腦水腫。 4.抗凝治療。 5.擴容劑。 6.對癥治療及合并癥的治療。 二、用藥原則 非炎癥性靜脈竇和腦靜脈血栓形成的用藥主要遵循治療腦水腫、抗凝治療、擴容劑、對癥治療及合并癥的治療原則選擇,炎癥性腦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影像學檢查
1.頭部CT和CTA CT特征性改變為靜脈竇內異常高密度灶或腦靜脈內高密度灶即條索征,增強掃描后上矢狀竇后可見一空的三角形影,即delta;征。CT改變還包括腦水腫、出血及梗死和腦室系統改變的影像,但20%~30%的患者CT掃描顯示為正常。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間接征象為雙側丘腦、基底核梗死或出血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介紹
一般來說靜脈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機體不同部位靜脈血栓,以不同因素為主。 1.靜脈血流滯緩。 2.靜脈管壁損傷 (1)化學性損傷 (2)機械性損傷。 (3)感染性損傷 3.血液成分改變。 (1)血黏度增加 (2)凝血活性增高。 (3)抗凝血活性降低。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診斷
1.側竇血栓的診斷 出現顱內壓增高征象即應考慮本病診斷。若出現偏癱、失語、偏盲,提示存在腦膿腫可能,應立即做腦部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2.海綿竇血栓的診斷 動靜脈瘺呈現搏動性突眼,眼眶聽診有血管雜音,用手壓迫同側頸內動脈可使血管雜音消失,突出的眼球回縮。頭顱CT、MRI或MRV等檢查有助于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血電解質。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血電解質。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1.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于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常見病灶有: (1)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易通過眼靜脈進入海綿竇。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狀竇血栓形成。 (3)蝶竇或篩竇炎癥,通過篩靜脈或破壞蝶竇壁而入海綿竇。 (4)頸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
特別要與動脈系缺血或出血性卒中、腦膿腫、腦腫瘤、腦炎及良性顱內壓增高癥等相鑒別。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
雖然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臨床遇到腦葉出血而且原因不明者,或梗死病灶不符合腦動脈供血區分布者應該行腦靜脈系統的影像學檢查。對單純顱內壓增高、伴或不伴神經系統局灶體征者,或以意識障礙為主的亞急性腦病患者,均應考慮到腦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可能。結合CTV、MRV,尤其是DSA檢查可幫助確診。而對于非典型頭
外傷性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病例分析
顱腦損傷所致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臨床少見,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被顱腦損傷表現所掩蓋,易被忽略。本文報道1例外傷性CVST。?1.病例資料?患者,男,14歲,因車禍致頭痛、嘔吐2 h入院。入院體格檢查未發現異常體征。頭顱CT平掃(
簡述顱內靜脈竇和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
1.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常有眼鼻顏面部感染、腦膜炎、敗血癥、消耗性疾病、腦外傷、產褥期、血液病、心臟病等原發病病史及臨床癥狀體征。 2.全身性癥狀:不規則發熱寒戰、全身酸痛、萎靡乏力、消瘦等。 3.顱內高壓癥狀:部分病人有頭痛、嘔吐、抽搐、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引起致命性的腦疝的危險。 4.根據
關于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簡介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是腦血管病中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按病因可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常并發于感染、圍生期、口服避孕藥、脫水、血液病和腫瘤壓迫等情況。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稱為化膿性血栓形成,以及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
關于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診斷依據介紹
1.側竇血栓的診斷 出現顱內壓增高征象即應考慮本病診斷。若出現偏癱、失語、偏盲,提示存在腦膿腫可能,應立即做腦部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2.海綿竇血栓的診斷 動靜脈瘺呈現搏動性突眼,眼眶聽診有血管雜音,用手壓迫同側頸內動脈可使血管雜音消失,突出的眼球回縮。頭顱CT、MRI或MRV等檢查有助于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依據可能的病因選擇。 1.血常規、血電解質檢查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 (1)頭部CT和CTA檢查CT特征性改變為靜脈竇內異常高密度灶或腦靜脈內高密度灶即條索征,增強掃描后上矢狀竇后可見一空的三角形影,即δ征。CT改變還包括腦水腫、出血及梗死和腦室系統改
關于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和預后介紹
1、鑒別診斷 特別要與動脈系缺血或出血性卒中、腦膿腫、腦腫瘤、腦炎及良性顱內壓增高癥等相鑒別。 2、預后 過去報道病死率在30%~50%,近年來隨抗凝及溶栓治療的進展,病死率顯著下降至5%~30%,而且長期預后良好。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關于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側竇血栓的形成 主要是中耳炎和乳突炎的并發癥,多見于中耳炎或乳突炎的急性期,但也可病發于慢性期。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 2.海綿竇血栓的形成 通常起源于鼻竇、眼眶或上面部皮膚的化膿性感染。 3.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此種血栓形成是最常見的非化膿性靜脈竇血栓形成部位。見于嬰幼兒腹瀉、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介紹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是腦血管病中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按病因可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常并發于感染、圍生期、口服避孕藥、脫水、血液病和腫瘤壓迫等情況。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稱為化膿性血栓形成,以及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病因
1.側竇血栓的形成 主要是中耳炎和乳突炎的并發癥,多見于 中耳炎或 乳突炎的急性期,但也可病發于慢性期。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 2.海綿竇血栓的形成 通常起源于鼻竇、眼眶或上面部皮膚的化膿性感染。 3.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此種血栓形成是最常見的非化膿性靜脈竇血栓形成部位。見于嬰幼兒腹
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檢查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依據可能的病因選擇。 1.血常規、血電解質檢查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 (1)頭部CT和CTA檢查CT特征性改變為靜脈竇內異常高密度灶或腦靜脈內高密度灶即條索征,增強掃描后上矢狀竇后可見一空的三角形影,即δ征。CT改變還包括腦水腫、出血及梗死和腦室系統改變的影像
顱內靜脈血栓的形成病因
(1)全身衰竭、脫水、慢性消耗性疾患。 (2)妊娠及產褥期。 (3)腦外傷。 (4)血液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癥、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癥、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機制障礙(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變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 (5)自
疑似為急性腦梗死的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病例報告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疾病,在所有腦血管病中占0.5%~1.0%,容易誤診,現對我院收治的1例酷似為急性腦梗死的CVST患者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患者,女,35歲,1周前因頭痛和咳嗽到當地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