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引起的特殊的神經癥狀的介紹
(一)癲癇:患者可出現癲癇大發作,可能是內分泌紊亂的結果。 (二)顱神經癱瘓:當垂體腺瘤壓迫兩側海綿竇時,可引起一側或雙側動眼、外展和三叉神經眼支等神經損害(海綿竇綜合征),易在腫瘤出血時出現。 (三)腦脊液鼻漏:當腫瘤向下生長破壞鞍底或蝶竇時,可引起腦脊液鼻漏,還可并發腦膜炎。 (四)震顫麻痹綜合征:腫瘤壓迫一側或雙側紋狀體,可引起震顫麻痹綜合征。 (五)垂體卒中:垂體腺瘤是血運很豐富的腫瘤內發生廣泛壞死、血管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或腦內出血,這種情況稱為垂體卒中。少數患者可以出血作為第一癥狀。 由于內分泌改變和神經系統病變,垂體腺瘤可出現精神障礙,腫瘤向上擴展影響到第三腦室則產生間腦腫瘤的特殊精神癥狀。Hecean認為它是對神經外科臨床具有重要性的少數精神癥狀之一,表現為:對新近發生的事情或新學的東西不能記憶,前后顛倒,但對遠事記憶或其他認識能力保留很好,可出現明顯的虛構;腫瘤向前擴展影響額葉時可出現意識損害,智......閱讀全文
垂體膿腫合并垂體腺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病人,女,33歲,因泌乳4個月、閉經2個月伴突發頭痛伴惡心、嘔吐1 d入院。在當地醫院行MRI檢查示鞍區占位性病變,考慮垂體腺瘤。泌乳素也明顯增高。但未予正規治療。入院后體格檢查:意識清楚;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對光反射靈敏;視力、視野正常;眼球運動無異常;雙側乳腺泌乳;四肢
異位垂體腺瘤病例分析
垂體瘤好發部位位于鞍內,而單純由異位垂體組織發生的垂體瘤較為罕見。近1年來我中心收治了2例異位垂體瘤病例,且均為無功能性腺瘤,結合文獻復習,報道如下。?病例1患者,男,50歲,因右眼視物模糊1個月余入院。體檢:右眼視力0.2,左眼視力1.0。實驗室檢查:垂體激素未見明顯異常。頭顱CT提示:左側巖骨尖
無功能垂體腺瘤的簡介
絕大多數垂體腺瘤具有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但也有一些垂體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無激素過多癥狀,稱為臨床無功能垂體腺瘤,簡稱無功能垂體腺瘤,也稱臨床無活性垂體腺瘤。
關于垂體微腺瘤的簡介
垂體微腺瘤指直徑≤10mm的垂體腺瘤,起源于垂體前葉,多為功能性垂體瘤,系良性腫瘤。 垂體腺瘤多呈膨脹性生長,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因素及生物因素有關。根據是否分泌激素可以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多數無內分泌功能,為無功能腺瘤。少數功能性腺瘤可以導致內分泌激素水平升高而引起
腦垂體不同垂體腺瘤的內分泌表現
(1)生長激素細胞腺瘤:早期瘤僅數毫米大小,主要表現為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未成年病 人可發生生長過速,甚至發育成巨人。成人以后為肢端肥大的表現。如面容改變,額頭變大, 下頜突出、鼻大唇厚、手指變粗、穿鞋戴帽覺緊,數次更換較大的型號,甚至必須特地制作,有的病人并有飯量增多,毛發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手
簡述垂體微腺瘤的治療原則
(一)手術治療: 主要包括開顱手術和經蝶竇手術治療。 (二)放射治療: 對垂體腺瘤有一定效果,可以控制腫瘤發展,有時使腫瘤縮小,致使視力視野有所改進,但是不能根本治愈。 (三)藥物治療: 溴隱亭為半合成的麥角胺生物堿,能刺激垂體細胞的多巴胺受體降低血中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隱亭后可使催乳
治療無功能垂體腺瘤的簡介
同其他垂體腺瘤一樣,無功能垂體腺瘤的治療方法有:外科治療,放射治療和內科治療,以外科治療為首選,手術效果不佳或術后復發者可加用放射治療,腫瘤壓迫癥狀不顯著者可試用內科治療,如內科治療效果不佳仍應采取手術治療。
垂體腺瘤的內分泌表現
(1)生長激素細胞腺瘤:早期瘤僅數毫米大小,主要表現為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未成年病 人可發生生長過速,甚至發育成巨人。成人以后為肢端肥大的表現。如面容改變,額頭變大, 下頜突出、鼻大唇厚、手指變粗、穿鞋戴帽覺緊,數次更換較大的型號,甚至必須特地制作,有的病人并有飯量增多,毛發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手
典型難治性垂體腺瘤病例報告
大部分垂體腺瘤(pituitary adenoma, PA)表現為良性腫瘤的病程,但是臨床上仍然會遇到一些處理棘手、最終無法挽救患者生命的病例。本文報道1例垂體腺瘤,術前腫瘤較小,規則生長,Knosp分級1-2級,符合非侵襲垂體腺瘤(non-invasive PA, NIPA),術后病理分型也未
關于腦垂體微腺瘤的簡介
垂體腺瘤(垂體瘤)是腦垂體發生的一種良性腫瘤,人群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垂體瘤不僅引起顱內占位征,而且產生內分泌失調癥狀,如不孕,性功能減退,面容及肢端改變等.嚴重者,破壞了人體內環境穩定、甚至影響了做為一個社會人的外部形象,從這一點而言,垂體腺瘤較其它顱內腫瘤對人
醫學專家:垂體腺瘤呈高發態勢
數據顯示,近年來垂體腺瘤患者逐年增多,發病率較高。對此,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年會上,不少專家表示,垂體腺瘤隱蔽性強且易被誤診,需引起更多的重視。 垂體腺瘤是常見的良性顱內內分泌腫瘤。其很特殊,即有腫瘤表現,又有內分泌激素水平變化。 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組長、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
關于無功能垂體腺瘤的病因分析
無功能垂體腺瘤實際上是一組異質性腫瘤,只是其分泌功能較低,不引起血激素水平的升高,這類腫瘤稱為靜寂性腺瘤,有些無功能腺瘤可能確實沒有分泌功能,其細胞來源不清,稱為裸細胞瘤或無特征細胞腺瘤。
診斷無功能垂體腺瘤的簡介
無功能垂體腺瘤的診斷要點為存在垂體腺瘤的影像學證據。有頭痛,視野缺損等垂體占位的表現。無垂體激素過多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證據(催乳素除外),有腺垂體功能減退的表現。由于無功能垂體腺瘤缺乏特異的血清激素標志,故確診常很困難,有時需依賴手術標本的病理檢查及免疫細胞化學檢查。
關于無功能垂體腺瘤的檢查介紹
腺垂體主要合成并分泌六種垂體激素,分別作用于不同的靶腺、靶器官或靶組織,并受相應的下丘腦激素雙重調節或促分泌調節及靶腺激素的負反饋調節,因此完整地判斷腺垂體的功能狀態,必須同時了解靶腺激素水平及下丘腦激素水平,但由于后者多為小分子量的多肽物質,抗原性差因而對檢測技術的要求較高,且在血循環中含量均
簡述腦垂體微腺瘤的治療方法
目前垂體瘤的治療方法有手術、藥物和放射和中醫藥調理治療。 1、手術:垂體腺瘤手術效果一般,但復發率較高,單純切除者復發率可達60%。其復發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手術切除不徹底,腫瘤組織殘瘤②腫瘤侵蝕性生長,累及硬膜,海綿竇或骨組織③多發性垂體微腺瘤,④垂體細胞增生。 2、藥物:西藥治療僅對一部分
關于腦垂體微腺瘤的危害介紹
(1) 垂體激素過量分泌引起—系列的代謝紊亂和臟器損害; (2) 腫瘤壓迫使其他垂體激素低下,引起相應靶腺的功能低下; (3) 壓迫蝶鞍區結構,如視交叉、視神經、海綿竇、腦底動脈、下丘腦、iii腦室、甚至累及額葉、額葉、腦干等,導致相應功能的嚴重障礙。垂體腺瘤好發年齡為青壯年,對病人生長、發
關于垂體微腺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腦垂體微腺瘤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視力視野障礙及其他神經系統所見,以及內分泌學檢查和放射學檢查等,典型的垂體瘤診斷不難。但在早期的垂體瘤,癥狀不太明顯時,診斷并不容易,甚至不能發現。 臨床表現與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和擴展方向及分泌激素的類型有關,包括以下4組癥狀: 1.垂體瘤分
侵襲海綿竇垂體腺瘤的治療進展
垂體腺瘤是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根據腫瘤有無功能,可分為功能型和無功能型垂體腺瘤;根據腫瘤生長方式,可分為侵襲性垂體腺瘤和非侵襲性垂體腺瘤,部分侵襲性垂體腺瘤可向鞍旁侵襲海綿竇;對于這部分累及海綿竇的垂體腺瘤,可表現為內分泌異常的癥狀或腫瘤占位效應所引起的癥狀,其對海綿竇的侵襲累及重要血管及神經是
一例中期妊娠垂體泌乳素腺瘤伴垂體卒中病例分析
患者,女,35歲,妊娠28周,以視力下降及視野缺損20 d入院。查體視力:左/右0.08/0.08,雙眼視野近全盲。鞍區MRI平掃見類圓形等T1、長T2信號影,大小約2.0 cm×1.8 cm,視交叉受壓上抬(圖1)。血清泌乳素173.49ng/mL,其余垂體前葉激素水平正常。術前經麻醉科、
概述無功能垂體腺瘤的臨床表現
無生物活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垂體腺瘤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臨床表現:腫瘤向鞍外擴展,壓迫鄰近組織結構的表現,這類癥狀最為多見;因腫瘤周圍的正常垂體組織受壓和破壞引起不同程度的腺垂體功能減退的表現,有生物活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垂體腺瘤尚有一種或幾種垂體激素分泌亢進的臨床表現。 1.壓迫癥狀 頭痛:見
關于腦垂體微腺瘤的輔助檢查介紹
(一)激素測定: 絕大多數功能性垂體瘤常分泌單一激素,垂體前葉激素及靶腺激素測定多能在早期作出定性診斷。 注意: (1)垂體激素的基礎值易受內外環境、藥物和周期節律的影響。 (2)單一垂體腺瘤,血中激素升高可能不限于一種,這種現象未必表示混合型腺瘤,除非兩種激素均明顯增高。 (3)激素
中醫治療腦垂體微腺瘤的簡介
專家組根據腦垂體瘤的生理特征及發展規律異質性,異變性、轉移性。采用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學相結合的方法,促使中藥通過血腦屏障歸精入腦,穿破瘤體組織,封閉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使正常的腦細胞有序分列,直接進入瘤體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腦部微循環,使血氧代謝增強、病灶軟化、縮小。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
關于垂體微腺瘤的影像學檢查介紹
影像學檢查是垂體微腺瘤診斷必要的方法,不但可以對病變進行定位,而且可以對其大小、數量、形態、邊緣、密度(信號)特點及與鄰近結構的關系進行評價。 1、磁共振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且無骨骼偽影影響,是現如今鞍區病變最佳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通過2~3mm薄層掃描,可以從冠狀位、矢狀位及橫斷位顯示病變的形
一例脊索瘤合并垂體腺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50歲,因雙眼視力下降15年伴頭痛、嘔吐12 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右眼瞼下垂,右眼球運動受限;右側瞳孔直徑約5 mm,左側約4 mm,有瞳孔直接及間接對光反射均消失,左瞳孔直接及間接對光反射均靈敏;右眼視力0.25,左眼視力無光感;右側視野向心性縮小;右側顏面部溫痛覺減退,伸舌略右偏
一例斜坡異位泌乳素垂體腺瘤病例分析
? ? ? ? ? 2017-11-15 ? ? ? ? ? 來源: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 ? ? ? ? ? ? ? ? ? ? ? ? 醫脈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垂體腺瘤合并鞍結節腦膜瘤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女,54歲;因“泌乳3年,視力下降伴視野缺損10月余”于2019年5月入院。既往有鼻部及面部整形手術病史,無其他特殊病史。神經外科查體:右眼視力0.5,顳下視野缺損,顳上及鼻下散在暗點;左眼眼前指數,無法檢查視野。眼底視盤清色無明顯異常,雙側視乳頭水腫。內分泌檢查無異常。?頭顱MRI平
關于經顱垂體腺瘤切除術的基本介紹
近20多年來,經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的普及,使經顱手術的比例逐漸減少,但由于垂體瘤生長與擴展方向的不同,這兩種入路終難互相取代而各有其存在的價值。據Guiot(1973)報道,在其個人手術的563例垂體瘤中,只有28%的病人絕對適于經蝶竇入路,10.5%絕對適于經顱入路,其余61.5%的病人采用
關于垂體微腺瘤的內分泌學檢查
應用內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測定腦垂體的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黃體生成激素等,對垂體腺瘤的早期診斷有很大幫助。
藥物還是手術?垂體泌乳素腺瘤治療策略迎來重要轉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16.shtm
一例垂體腺瘤卒中后自愈病例分析
患者 男性,51歲,突發顱頂部劇烈疼痛、視力下降、復視及耳鳴,當地醫院垂體增強MRI見:鞍區占位病變,大小約2.0 cm×1.5 cm,其內見T1WI混雜信號影,視交叉受壓上抬,垂體柄顯示不清(圖1 A,B)。10日后疼痛及視物障礙緩解,出現乏力、煩渴、復視、多飲多尿及性功能減退。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