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癥狀介紹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臨床一般以感染性疾病后1~3周,突然出現劇烈以神經根疼痛(以腰肩、頸、和下肢為多),急性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軟癱,主觀感覺障礙,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為主癥。其具體表現為: (1)感覺障礙:一般較輕,多從四肢末端的麻木、針刺感開始。也可有襪套樣感覺減退、過敏或消失,以及自發性疼痛,壓痛以前壁肌角和腓腸肌明顯。偶而可見節段性或傳導束性感覺障礙。 (2)運動障礙:四肢和軀干肌癱是本病的最主要癥狀。一般從下肢開始,逐漸波及軀干肌、雙上肢和顱神經,可從一側到另一側。通常在1~2周內病情發展至高峰。癱瘓一般近端較遠端重,肌張力低下。如呼吸、吞咽和發音受累時,可引起自主呼吸麻痹、吞咽和發音困難而危及生命。 (3)發射障礙:四肢腱反射多是對稱性減弱或消失,腹壁、提睪反射多正常。少數患者可因椎體束受累而出現病理反射征。 (4)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初期或恢復期常有多汗、汗臭味較濃,可能是交感神經受刺激的結果。少數患者初期可有短期......閱讀全文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癥狀介紹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臨床一般以感染性疾病后1~3周,突然出現劇烈以神經根疼痛(以腰肩、頸、和下肢為多),急性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軟癱,主觀感覺障礙,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為主癥。其具體表現為: (1)感覺障礙:一般較輕,多從四肢末端的麻木、針刺感開始。也可有襪套樣感覺減退、過敏或消失,以及自發性疼痛,壓痛
關于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病因及癥狀介紹
病因 1.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一般認為與在發病前有非特異性感染史與疫苗接種史,而引起的遲發性過敏反應性免疫疾病。在感染至發病之間有一段潛伏期。免疫反應作用於周圍神經的雪旺細胞和髓鞘,產生局限性節段性脫髓鞘變,伴有血管周圍及神經內膜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治療介紹
治療多以清熱利濕,潤燥舒筋,活血通絡,益氣健脾,滋補肝腎,布精起痿的等方法。
關于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病因介紹
1.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一般認為與在發病前有非特異性感染史與疫苗接種史,而引起的遲發性過敏反應性免疫疾病。在感染至發病之間有一段潛伏期。免疫反應作用於周圍神經的雪旺細胞和髓鞘,產生局限性節段性脫髓鞘變,伴有血管周圍及神經內膜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浸潤。
關于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診斷
診斷本病根據感染性疾病后突然出現對稱性是四肢遠端感覺、運動及營養障礙和腱反射消失即可確診。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鑒別診斷
1.脊髓灰質炎:發熱數日后,體溫未完全恢復正常時出現癱瘓,常累及一側下肢,無感覺障礙和腦神經受累。病后3周可見CSF細胞蛋白分離,注意鑒別。 2.低血鉀性麻痹:GBS多有病前感染史和自身免疫反應,低血鉀型周期性癱瘓則有低血鉀、甲亢病史。前者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進展不超過4周,四肢癱常自雙下肢開始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治療及檢查介紹
治療 治療多以清熱利濕,潤燥舒筋,活血通絡,益氣健脾,滋補肝腎,布精起痿的等方法。 檢查 腦脊液蛋白、心電圖、血常規、肌電圖、神經系統細胞學檢查。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并發癥
由于本病患者常會出現長時間臥床,故容易并發墜積性肺炎、膿毒血癥、褥瘡、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尿潴留、焦慮、抑郁等癥。且若病變累及呼吸肌可致死。
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簡介
吉蘭-巴雷綜合征(GBS)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是以周圍神經和神經根的脫髓鞘病變及小血管炎性細胞浸潤為病理特點的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經典型的GBS稱為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AIDP),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
格林巴利綜合癥的對癥治療介紹
(1)心電監護 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者,應給予心電監護;如果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高血壓、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嚴重心臟傳導阻滯、竇性停搏時,須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處理。 (2)營養支持 延髓支配肌肉麻痹者有吞咽困難和飲水嗆咳,需給予鼻飼營養,以保證每日足夠熱量、維生素,防止電解質紊亂。合并有消化道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檢查介紹
腦脊液出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是GBS的特征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細胞數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通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臨床癥狀穩定后蛋白仍可繼續升高,發病后3~6周達高峰,遷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達20g/L,是神經根病變導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礙。白細胞計數一般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分類介紹
1.急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AIDP) 是GBS中最常見的類型,也稱經典型GBS,主要病變為多發神經病和周圍神經節段性脫髓鞘。 2.急性運動軸索性神經病(AMAN) AMAN以廣泛的運動腦神經纖維和脊神經前根及運動纖維軸索病變為主。 3.急性運動感覺軸索性神經病(AMSAN) AM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預后介紹
病情一般在2周左右達到高峰,繼而持續數天至數周后開始恢復,少數患者在病情恢復過程中出現波動。多數患者神經功能在數周至數月內基本恢復,少數遺留持久的神經功能障礙。GBS病死率約3%,主要死于呼吸衰竭、感染、低血壓、嚴重心律失常等并發癥。50%患者痊愈,10%~15%患者遺留后遺癥。CMAP波幅低于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發病率是多少?
小兒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發病率并不特別高。根據現有資料,該病的發病率大約在30%左右,意味著并不是所有感染后出現癥狀的兒童都會發展成格林巴利綜合癥。此外,這種疾病主要影響兒童,尤其是在有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后。如果您的孩子出現類似癥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診斷和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接觸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1.脊髓灰質炎 本病是在世界上已宣布消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感染的傳染病,主要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重癥病例亦可有四肢癱瘓或呼吸肌癱瘓。但此病與GBS不同:癱瘓多呈不對稱性,或只侵犯某一肢或某一肌群;無感覺癥狀及體征。無CSF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神經電生理檢查無周圍神經損害表現。 2.周期性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診斷標準介紹
根據急性起病的、對稱性的四肢弛緩性癱瘓,可伴有雙側第Ⅶ或Ⅸ、Ⅹ顱神經麻痹,CSF有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神經電生理檢查有神經傳導速度的減慢即可診斷本病。[1] 1.AIDP診斷標準 (1)常有前驅感染史,呈急性起病,進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達高峰。 (2)對稱性肢體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無力
支持療法治療格林巴利綜合癥的介紹
本病為神經科急癥,除四肢癱瘓外,重癥轉折可有呼吸肌癱瘓。鑒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急性期治療旨在挽救生命,針對呼吸肌麻痹程度采取不同措施。病情穩定后,進行相關免疫治療和對證治療。 對重癥患者在疾病進展期嚴密觀察呼吸肌的功能狀況。如有呼吸變淺,肺活量低于1L,呼吸節律加快,胸式呼吸減弱,脈搏加快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藥物治療方法介紹
為抑制異常免疫反應,消除致病因子的神經損傷,促進神經再生。 (1)免疫球蛋白 用于急性期患者,可縮短療程;禁忌證:IVIG過敏或者存在IgA型抗體者、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患者。 (2)血漿交換(PE) 推薦有條件者盡早應用,可清除特異的周圍神經髓鞘抗體和血液中其他可溶性蛋白。宜在發病后2
關于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未充分闡明。約70%的GBS患者發病前8周內有前驅感染史,通常見于病前1~2周,少數患者有手術史或疫苗接種史。空腸彎曲菌(CJ)感染最常見,約占30%,腹瀉為前驅癥狀的GBS患者CJ感染率高達85%,常與急性運動軸索型神經病(AMAN)有關。CJ感染潛伏期為24~72小時,腹瀉初為水樣便,
概述格林巴利綜合癥的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起病前1~4周可有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癥狀或疫苗接種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首發癥狀為肌無力,多于數日至2周發展至高峰,常見類型為上升性麻痹,首先出現對稱性兩腿無力,典型者在數小時或短短數天后無力從下肢上升至軀干、上肢或累及腦神經。下肢較上肢更易受累,肢體呈弛緩性癱瘓,腱反射降低或消失,通常
關于格林巴利的分類介紹
1.急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AIDP) 是GBS中最常見的類型,也稱經典型GBS,主要病變為多發神經病和周圍神經節段性脫髓鞘。 2.急性運動軸索性神經病(AMAN) AMAN以廣泛的運動腦神經纖維和脊神經前根及運動纖維軸索病變為主。 3.急性運動感覺軸索性神經病(AMSAN) AM
關于格林巴利的檢查介紹
腦脊液出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是GBS的特征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細胞數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通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臨床癥狀穩定后蛋白仍可繼續升高,發病后3~6周達高峰,遷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達20g/L,是神經根病變導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礙。白細胞計數一般
格林巴利的病因分析介紹
病因尚未充分闡明。約70%的GBS患者發病前8周內有前驅感染史,通常見于病前1~2周,少數患者有手術史或疫苗接種史。空腸彎曲菌(CJ)感染最常見,約占30%,腹瀉為前驅癥狀的GBS患者CJ感染率高達85%,常與急性運動軸索型神經病(AMAN)有關。CJ感染潛伏期為24~72小時,腹瀉初為水樣便,
關于格林巴利的預后介紹
病情一般在2周左右達到高峰,繼而持續數天至數周后開始恢復,少數患者在病情恢復過程中出現波動。多數患者神經功能在數周至數月內基本恢復,少數遺留持久的神經功能障礙。GBS病死率約3%,主要死于呼吸衰竭、感染、低血壓、嚴重心律失常等并發癥。50%患者痊愈,10%~15%患者遺留后遺癥。CMAP波幅低于
如何診斷格林巴利?
根據急性起病的、對稱性的四肢弛緩性癱瘓,可伴有雙側第Ⅶ或Ⅸ、Ⅹ顱神經麻痹,CSF有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神經電生理檢查有神經傳導速度的減慢即可診斷本病。[1] 1.AIDP診斷標準 (1)常有前驅感染史,呈急性起病,進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達高峰。 (2)對稱性肢體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無力
格林巴利的對癥治療方法介紹
(1)心電監護 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者,應給予心電監護;如果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高血壓、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嚴重心臟傳導阻滯、竇性停搏時,須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處理。 (2)營養支持 延髓支配肌肉麻痹者有吞咽困難和飲水嗆咳,需給予鼻飼營養,以保證每日足夠熱量、維生素,防止電解質紊亂。合并有消化道
關于格林巴利的鑒別診斷介紹
1.脊髓灰質炎 本病是在世界上已宣布消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感染的傳染病,主要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重癥病例亦可有四肢癱瘓或呼吸肌癱瘓。但此病與GBS不同:癱瘓多呈不對稱性,或只侵犯某一肢或某一肌群;無感覺癥狀及體征。無CSF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神經電生理檢查無周圍神經損害表現。 2.周期性
藥物治療格林巴利的相關介紹
為抑制異常免疫反應,消除致病因子的神經損傷,促進神經再生。 (1)免疫球蛋白 用于急性期患者,可縮短療程;禁忌證:IVIG過敏或者存在IgA型抗體者、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患者。 (2)血漿交換(PE) 推薦有條件者盡早應用,可清除特異的周圍神經髓鞘抗體和血液中其他可溶性蛋白。宜在發病后2
格林巴利癥的簡介
吉蘭-巴雷綜合征(GBS)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是以周圍神經和神經根的脫髓鞘病變及小血管炎性細胞浸潤為病理特點的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經典型的GBS稱為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AIDP),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
支持療法治療格林巴利的介紹
本病為神經科急癥,除四肢癱瘓外,重癥轉折可有呼吸肌癱瘓。鑒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急性期治療旨在挽救生命,針對呼吸肌麻痹程度采取不同措施。病情穩定后,進行相關免疫治療和對證治療。 對重癥患者在疾病進展期嚴密觀察呼吸肌的功能狀況。如有呼吸變淺,肺活量低于1L,呼吸節律加快,胸式呼吸減弱,脈搏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