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是指不同高度大氣中的氧氣、水汽和其他微量氣體的垂直分布數據。釋放探空氣球觀測可獲取垂直分辨率較高的大氣廓線,但觀測受到天氣和經濟條件制約,每天觀測次數有限。而微波輻射計可在幾乎所有天氣條件下,以分鐘為時間分辨率進行實時連續無人值守觀測,并反演大氣廓線,捕捉到中小尺度系統的大氣熱力結構,分析降水天氣過程中的對流層快速變化信息,彌補探空氣球觀測的不足。2021年,我國建成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微波輻射計觀測網絡,可在幾乎所有天氣條件下,進行實時連續無人值守觀測。“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利用9個微波輻射計和8個無線電探空站,組建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并開展了相關分析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閱讀全文

    天然地震觀測數據發現青藏高原東北緣擴展機制

      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大陸持續向北擠壓,高原會不斷向北擴展;還有一些研究則認為,高原的北邊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較弱的區域才會變形成為高原,因此,隨著高原南邊界不斷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會逐漸變小。目前,東

    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是指不同高度大氣中的氧氣、水汽和其他微量氣體的垂直分布數據。釋放探空氣球觀測可獲

    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是指不同高度大氣中的氧氣、水汽和其他微量氣體的垂直分布數據。釋放探空氣球觀測可獲取垂直分辨率較高的大

    太原監測觀測數據共享

      山西省太原市環保局與市氣象局近日就共同開展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工作機制進行首次會商,確定從11月起,兩部門聯手對太原環境空氣質量開展預報預警,以便有效控制空氣污染。   太原市環保和氣象部門在現有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發布的基礎上,建立了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機制。每日由環保部門制作前日空氣質量日報,雙方同時

    碳衛星獲取首組觀測數據

      記者2月23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青藏高原天氣系統組網綜合立體觀測試驗啟動

    6月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牽頭的“2022高原低渦組網綜合立體觀測試驗”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正式啟動。該試驗服務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任務一“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研究。 青藏高原被認為是亞洲水塔,它孕育了黃河、長江等眾多大江大河,是亞洲數以10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碳循環觀測系統布設完成

    多年凍土區碳循環野外觀測系統分布圖   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凍土有機碳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第二課題“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及其碳循環過程”

    趙新全小組提供青藏高原返青期提前觀測證據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趙新全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1990年到2006年間青藏高原東部5個觀測站點、11種優勢植物的野外物候觀測數據,分別在種、科和植被類型不同層次進行了分析,首次從不同水平提供了青藏高原植物返青期提前的實際觀測證據,發現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具有不同的返青期變化趨勢

    惡劣天氣臨近預報,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相互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首獲連續3年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提供數據基礎,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評估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大氣科學進展》。科研團隊在2021年建成的青藏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國際數據期刊認證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說,設在該所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近日通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自然》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中國首個通過《自然》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國

    我國團隊新建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提供數據基礎。同時,該連續觀測數據還將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評估全球變化和人類

    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大數據助力“第三極”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它不僅孕育了亞洲幾大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學數據的整理和共享,對于科學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下稱數據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匯

    FAST開始臨時觀測和產生測試數據

      記者從2月26日召開的2016云上貴州·大數據招商引智(北京)推介會上了解到,位于貴州平塘縣的世界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于今年9月完工并開始早期科學觀測,整體調試將于2016年5月開始。目前,FAST已開始臨時觀測和產生測試數據。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省大數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

    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啟動

    ?地球大數據正成為認識地球的新鑰匙,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如何開放共享?數據產品如何進一步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科學研究? 科學數據應如何規范管理?? ? 1月26日,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召開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啟動會旨在解決這些問題。? ?

    青藏高原降水被低估,科學家呼吁建設新的觀測體系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團隊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繆馳遠等合作研究發現,青藏高原降水量被低估了,迫切需要新的觀測體系進行重新評估。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冰儲量僅次于南極和北極,是包括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湄公河在內的亞洲10多條主

    鄭國光:中國積極推動地球觀測數據共享

      據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3日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地球觀測,在未來5年中國將積極推動地球觀測數據在非洲及亞太地區共享和應用。?  11月3日,地球觀測組織(GEO)第七次全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GEO聯合主席、中國氣象

    葉面積儀觀測數據的校正方法

    春小麥葉面積指數測定方法:研究采用葉面積儀獲取春小麥葉面積指數。為確保觀測數據的高精度,每次利用葉面積測定儀觀測葉面積指數的同時,隨機采取15個樣點采用人工采樣方法進行校正。具體校正方法是:首先數出采樣范圍內(60cm×60cm)的春小麥數量,再在樣區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0株春小麥觀測每株的葉片數,再

    葉面積儀觀測數據的校正方法

    春小麥葉面積指數測定方法:研究采用葉面積儀獲取春小麥葉面積指數。為確保觀測數據的高精度,每次利用葉面積測定儀觀測葉面積指數的同時,隨機采取15個樣點采用人工采樣方法進行校正。具體校正方法是:首先數出采樣范圍內(60cm×60cm)的春小麥數量,再在樣區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0株春小麥觀測每株的葉片數,再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 該數據集基于“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余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

    氣象局長:中國空氣環境觀測數據得到國際認可

      據新華社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5日表示,各級氣象部門與環保部門在環境氣象預報上有著密切合作,在空氣質量觀測與預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觀測數據是得到國際認可的。  中國有95個PM10觀測站  鄭國光說,目前中國氣象部門有74個PM2.5觀測站,其中長的已有

    對地觀測中心--衛星遙感數據分中心項目通過驗收

      4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家電子政務項目——衛星遙感數據分中心的工程建設與數據整改改造合同驗收會在北京召開。驗收會由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項目辦公室組織。   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項目是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四個基礎信息庫之一,

    對總輻射記錄儀觀測數據的質量評價

    目前業務上輻射觀測記錄的質量控制是通過將觀測的記錄定期與本站的歷史資料、其 他輻射資料、有關的氣象要素和鄰近站的資料進行對比,并結合臺站的儀器狀況,觀測員操作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上甸子大氣本底站太陽輻射觀測記錄的頻次是1次#min-1,因此與常規氣象站記錄的1h太陽輻射累計值之間的

    平臺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開展調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屬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就科學數據收集與管理工作開展調研。  青藏所作為國內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專業機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依托野外站的建設與發展支撐區域科學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區布局7個野外站,并對觀測體系進行統一規劃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顯著退化

      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趙林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合藏北高原冰凍圈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期首次公開發布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近20年的定位觀測綜合數據集,并探討了氣候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的基本特征。  趙林介紹,多年凍土是指埋藏在地表下特定深度、長期保持凍結狀態的巖土層。位于

    中科院對地觀測中心免費提供災區衛星數據下載

    給國家有關部門抗震救災決策提供遙感信息服務 ?圖為南新鎮災情遙感圖 為了對國家有關部門抗震救災決策提供遙感信息服務,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對災區第一批衛星數據在網上公布,供各有關部門免費下載使用。?目前,對地觀測中心所接收的全部災區數據使用原則如下:?一、中心網上發布TM、SPOT2.4、

    鄭國光:中國空氣環境觀測數據是得到國際認可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3月5日表示,各級氣象部門與環保部門在環境氣象預報上有著密切合作,在空氣質量觀測與預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觀測數據是得到國際認可的。  鄭國光說,目前中國氣象部門有74個PM2.5觀測站,其中長的已有十幾年的觀測時間。氣象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正式揭牌建設

      2021年12月17日,由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聯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寧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在拉薩揭牌。自治區副主席孟曉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出席揭牌儀式并致辭,自治區及拉薩市相關單位同志參加。揭牌儀式由區科技廳廳長赤來旺杰

    青藏高原降水量新發現-實際數據遠超以往估計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從而為改進降水監測方案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因其獨特的

    青藏高原132個湖泊近40年湖冰物候數據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內陸水環境遙感團隊在湖冰物候大范圍動態監測與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重建了青藏高原132個湖泊1978—2016年逐年湖冰物候的完整記錄。相關數據產品已同步發布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

    青藏科考:納木錯多尺度降水觀測平臺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今年7月,參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團隊正在展開科學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第一臺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專門用于解決湖面降水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