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諾卡氏放線菌病的檢查
血常規檢查可發現中性粒細胞增高,可有紅細胞總數減少,血色素下降。 胸部X線呈現炎癥浸潤,實變,單發或多發結節狀陰影,經常有膿腫和空洞形成,偶見厚壁空洞,病變分布以兩下葉多見,亦可呈粟粒樣或彌漫性間質性浸潤,極少鈣化和纖維化,約1/3患者并發膿胸。......閱讀全文
諾卡放線菌病的流行病學及癥狀體征
流行病學 諾卡菌病見于世界各地。在美國1年診斷本病500~1000例,大多為成人,男女比例約2∶1,發病季節和患者職業無差異。諾卡菌寄 生于土壤腐物中,可在空氣中形成菌絲體,人吸入菌絲片段是主要傳染途徑,亦可經破損皮膚或消化道進入人體引起感染。通常為散發性發病,但文獻記載有4起諾 卡菌小規模暴
關于肺諾卡菌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肺諾卡菌病(nocardiosis)是諾卡菌(Nocardia)引起的化膿性肉芽腫性病變。肺是最常見的受侵犯器官,肺諾卡菌病和系統性諾卡菌病約占全部諾卡菌病的85%。肺諾卡菌病約半數伴肺外病變;而肺外諾卡菌病引起播散者僅占1/5。
關于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檢查介紹
1.血液學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正常,與基礎疾病有關。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血清乳酸脫氫酶常增加。 2.血氣和肺功能 動脈血氣分析常有低氧血癥和呼吸性堿中毒。肺功能檢查肺活量減低。肺彌散功能低于70%估計值。 3.病原學檢查 痰、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做特異性的染色如吉
肺放線菌病的診斷
早期在臨床和X線上無特征性改變,故較難診斷。確診主要依靠微生物學及組織學檢查。從膿汁、痰液或瘺管壁的組織中找到硫磺顆粒,或厭氧培養出致病菌可確診。 本病較易與肺結核、支氣管癌及肺膿腫相混淆;與奴卡氏病菌病在臨床、X線表現及致病菌的形態方面頗相似,應注意鑒別。奴卡氏菌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很少形成
肺放線菌病的治療
青霉素為首選藥,劑量宜大。多數病例治療有效,部分由于硬結變化廣泛,纖維變性部位的血管較少,故療效較差,療程應長。青霉素1000萬~2000萬U/d,靜脈滴注,2~3周或病情改善后減量200萬~600萬U /d,6周后給予芐星青霉素(長效青霉素)或紅霉素口服。輕癥病例總療程2~4月,重癥病例6~1
關于卡氏肺囊蟲病的臨床表現介紹
有臨床表現的感染,大致分兩型。 1.流行型(經典型) 又稱嬰幼兒型。多見于低體重兒、營養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嬰幼兒。隱匿起病,呼吸增快是最早出現的呼吸道癥狀,稍后有干咳、呼吸困難、鼻翼扇動、發紺等。未及時救治者病死率達50%。 2.散發型(現代型) 又稱兒童-成人型。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
關于諾卡菌病的檢查方式介紹
1.直接鏡檢 取痰、膿液、腦脊液、組織塊等進行病原菌檢查,先經消化,再離心集菌即可制片做直接鏡檢,革蘭染色可見細長、彎曲有分支的菌絲。 2.細菌培養 取材接種于不含抗生素的培養基中,在有氧條件下培養。根據菌落特征,結合生化特點來進行鑒別。 3.組織病理檢查 組織存在化膿性肉芽腫性炎癥,
如何診斷肺放線菌病?
早期在臨床和X線上無特征性改變,故較難診斷。確診主要依靠微生物學及組織學檢查。從膿汁、痰液或瘺管壁的組織中找到硫磺顆粒,或厭氧培養出致病菌可確診。
諾卡氏菌屬概述
諾卡氏菌屬(Nocardia)它又名原放線菌屬,在培養基上形成典型的菌絲體醫學教育|網,劇烈彎曲如樹根或不彎曲,具有長菌絲。這個屬的特點是在培養15小時至4天內,菌絲體產生橫隔膜,分枝的菌絲體突然全部斷裂成長短近于一致的桿狀或球狀體或帶杈的桿狀體。每個桿狀體內至少有一個核,因些可以復制并形成新的
肺放線菌病的發病機制
本病的病理特征是多發性膿腫、瘺管、肉芽增生和纖維性變。病原菌入侵后,在組織內最先引起白細胞浸潤,形成多發性小膿腫,膿腫穿破形成多個竇道,在膿液和竇道分泌物中可以見到硫黃顆粒,病變晚期,慢性肉芽組織增生,病變鄰近組織纖維性變。。病變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膿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瘺管。本病特點為破壞和
諾卡氏菌屬的概述
諾卡氏菌屬的概述:諾卡氏菌屬(Nocardia)它又名原放線菌屬,在培養基上形成典型的菌絲體,劇烈彎曲如樹根或不彎曲,具有長菌絲。這個屬的特點是在培養15小時至4天內,菌絲體產生橫隔膜,分枝的菌絲體突然全部斷裂成長短近于一致的桿狀或球狀體或帶杈的桿狀體。每個桿狀體內至少有一個核,因些可以復制并形成新
塔卡亞薩氏病的輔助檢查
胸部X線檢查 (1)心臟改變:約1/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擴大,多為輕度左心室擴大,重度擴大較少見。其原因主要由于高血壓引起的后負荷增加;其次由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心肌損害所致。 (2)胸主動脈的改變:常為升主動脈或弓降部的膨隆,凸出,擴張,甚至瘤樣擴張,可能系高血壓的影響
塔卡亞薩氏病的輔助檢查
胸部X線檢查 (1)心臟改變:約1/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擴大,多為輕度左心室擴大,重度擴大較少見。其原因主要由于高血壓引起的后負荷增加;其次由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心肌損害所致。 (2)胸主動脈的改變:常為升主動脈或弓降部的膨隆,凸出,擴張,甚至瘤樣擴張,可能系高血壓的影響
左上肺放線菌病誤診分析
近年來由于糖皮質激素、細胞毒性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以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肺放線菌病發病率有所升高。我院近期收治1例,現報告如下以提高臨床醫師對該病的認識。1.病例資料男,63歲。因咳嗽20余日入院。患者20余日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白色黏液痰,自覺發熱(未測體溫)。在當地醫院就診,行胸部
描述卡氏肺孢子蟲的形態
卡氏肺孢子蟲為真核單細胞生物,其分類地位尚未明確。生活史中主要有兩種型體,即滋養體和包囊。在姬氏染色標本中,滋養體呈多態形,大小為2-5μm,胞質為淺藍色,胞核為深紫色。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4-6μm,略小于紅細胞,經姬氏染色的標本,囊壁不著色,透明似暈圈狀或環狀,成熟包囊內含有8個香蕉形囊內
肺放線菌病的發病原因
放線菌屬原核生物,具有細菌的特征,其增殖不是孢子形成或絲狀芽生,而是通過細菌分裂復制,絕大多數為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因此在無氧環境中生長最好,在組織內生長則緊密聚集在一起,肉眼可見,稱為顆粒,以色列放線菌是最常見病原菌,其他如賴氏放線菌、粘放線菌等也可致病。 放線菌常寄生于人體口腔黏膜、牙齦、
肺放線菌病的臨床表現
多為緩慢起病。開始有低熱或不規則發熱、咳嗽,咳出少量粘液痰。隨著病變的進展,肺部形成多發性膿腫時,則癥狀加重。可出現高熱、劇咳、大量粘液膿性痰、且痰中帶血或大咯血,伴乏力、盜汗、貧血及體重減輕。病變延及胸膜可引起劇烈胸痛,侵入胸壁有皮下膿腫及瘺管形成,經常排出混有菌塊的膿法。瘺管周圍組織有色素沉
關于肺放線菌病的基本介紹
肺放線菌病系由厭氧的以色列放線菌感染肺部引起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這菌為正常人口腔、齲齒、扁桃體隱窩中的常存菌。多數由于口腔衛生不良,吸入含有放線菌顆粒的分泌物而發病。也可來自血行播散或腹部病灶的直接蔓延。
分析肺放線菌病的形成病因
放線菌常寄生于人體口腔黏膜、牙齦、扁桃體、結腸等處。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可因口腔分泌物吸入而侵入呼吸道,首先在支氣管內引起病變,再侵入肺實質,亦可由于食管病變向縱隔蔓延,或腹部感染穿過膈肌波及胸膜和肺,在肺部引起化膿性肺炎,并經葉間隙、胸膜侵犯胸壁、肋骨,形成竇道。也可侵入血循環,引起全身播散。
治療肺放線菌病的相關介紹
青霉素G治療有特效。劑量宜大,病情穩定后可減量。若青霉素療效不滿意,可加用大劑量磺胺藥,能提高療效。若對青霉素過敏或治療無效,可改用鏈霉素、紅霉素、林可霉素、四環素及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胸壁膿腫或膿胸必須切開引流。久治不愈的放線菌性肺肉芽腫、纖維化、支氣管擴張、胸壁或肋骨病變、瘺管等可采用手術切除
塔卡亞薩氏病的血管造影檢查
它是一種數字圖象處理系統,由靜脈注入76%泛影葡胺進行造影。為一種較好的篩選方法,操作較簡便,病人負擔小,反差分辨力高,對低反差區病變也可顯示。考慮塔卡亞薩氏病是腎血管性高血壓的最常見的病因,故造影時應對頭臂動脈,胸、腹主動脈,腎動脈,髂動脈及肺動脈進行全面檢查。一般可代替腎動脈造影,亦適合于門
一例胸部CT異常病例分析
男,76歲,腹部CT異常時偶見胸部CT異常,因腎病綜合征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6個月。以下為患者胸部和腦部影像學結果。醫脈通編譯自韓國胸部讀片會 899根據以上信息請大家討論:如何描述相關的影像學結果?患者的最可能診斷是?=========================================
卡氏肺孢子蟲的實驗診斷方法
1.病原學診斷?可收集痰液或支氣管分泌物涂片鏡檢,但陽性率很低,應用支氣管沖洗術可提高檢出率。也可進行經皮穿刺肺活檢、支氣管鏡肺活檢或開胸肺活檢,這些方法雖可靠,但損傷大。2.免疫學診斷?常用方法為IFA、ELISA或補體結合試驗。但由于大多數正常人都曾有過肺孢子蟲隱性感染,血清中都有特異性抗體存在
關于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簡介
肺孢子菌肺炎,又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卡氏肺囊蟲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為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本病20世紀50年代前僅見于早產兒,營養不良嬰兒,近10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的應用,腫瘤化療的普及,尤其是HIV感染的出現,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HIV感染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感染與致死的
診斷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簡介
對高危人群結合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可考慮診斷,病原學檢查可以確診,痰找病原體陽性率極低,可用3%高滲鹽水霧化后誘導咳痰。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和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陽性率可達80%~100%。BAL可以與解剖檢查同期發現肺孢子菌,可用于早期診斷。近年主張以胸腔鏡活檢取代剖胸活檢。
關于肺放線菌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本病較易與肺結核、支氣管癌及肺膿腫相混淆;與奴卡氏病菌病在臨床、X線表現及致病菌的形態方面頗相似,應注意鑒別。奴卡氏菌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很少形成胸壁瘺管,痰內無硫磺顆粒,屬需氧菌。
簡述肺放線菌病的并發癥
肺放線菌病病變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膿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瘺管,縱隔受累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難,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可有肺膿腫及胸腔積液體征。 放線菌偶爾可侵入血流引起放線菌敗血癥和其他臟器疾病。
簡述肺放線菌病的臨床表現
多為緩慢起病。開始有低熱或不規則發熱、咳嗽,咳出少量黏液痰。隨著病變的進展,肺部形成多發性膿腫時,則癥狀加重。可出現高熱、劇咳、大量黏液膿性痰,且痰中帶血或大咯血,伴乏力、盜汗、貧血及體重減輕。病變延及胸膜可引起劇烈胸痛,侵入胸壁有皮下膿腫及瘺管形成,經常排出混有菌塊的膿液。瘺管周圍組織有色素沉
分析諾卡菌病的病因
諾卡菌屬共百余種,廣布于土壤,大多為需氧菌。多數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不屬于人體正常菌群,故不呈內源性感染。對人致病的主要有3種:星形諾卡菌、豚鼠諾卡菌和巴西諾卡菌。以星形諾卡菌和巴西諾卡菌多見,后者致病力強,可引起暴發流行。
治療諾卡菌病的簡介
1.局部治療 皮膚膿腫、腦膿腫、膿胸等,可輔以切開排膿及切除壞死組織。 2.藥物治療 首選磺胺類藥物。常用磺胺嘧啶,至少用到全部癥狀和體征消失6周以后。有遷徙性膿腫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應連續治療1年,以防止潛在病變復發。聯合甲氧芐啶(TMP)可提高療效。其他磺胺類藥物如磺胺噻唑(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