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一票難求的博物館到底“牛”在哪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434.shtm距離北京150多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一座開館剛一個月的博物館每天放票后幾分鐘就售罄,館內每兩周一次的公益講座也是一票難求,游客不僅有河北地區的,還有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如此熱度,已經超出了該館名譽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的預期。這座博物館的來歷有些特別,它是保定市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共建的中國古動物館分館,也是有著900多萬人口的保定市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因其依托于古脊椎所建立,豐富的藏品和展品資源讓它成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美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曾說:“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生物學需要,即融入大自然,并與其他生命形式相關聯。”周忠和相信,對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是這座博物館能吸引這么多游客的最重要原......閱讀全文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51.shtm 今天(1月3日),位于河北保定的亞洲最大自然博物館之一——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外景 中國古
這座一票難求的博物館到底“牛”在哪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434.shtm距離北京150多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一座開館剛一個月的博物館每天放票后幾分鐘就售罄,館內每兩周一次的公益講座也是一票難求,游客不僅有河北地區的,還有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如此熱度,已經
嵌入玻璃的迷你博物館帶來別樣科普
剛剛過去的父親節,朋友圈被各種曬爹的雞湯文霸屏,故事千差萬別,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說一個人的成長,父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一位MINI MUSEUM(迷你博物館)項目的創始人Hans Fex,也是受父親影響開始賣“玻璃”,并大獲成功。 這家迷你博物館的“玻璃”有多搶手?巴掌大的面積要29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孟慶金在野外采集標本-:熱愛自然-探索自然
?孟慶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標本 胡柏林攝??姓名:孟慶金出生年月:1963年1月研究領域:古生物學和博物館學職務: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自然歷史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科學精神在基層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這個職位上,55歲的孟慶金已經干了10年。在計劃于今年9月中旬召開的全
中國古生物學會九十華誕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來自亞洲10余個國家的古生物學會代表就正式成立“亞洲古生物協會”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決定該協會總部“落戶”中國。 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300余位專家學者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古生物學會九十華誕,并
首屆西安市中小學地球科學知識與創作科普大賽啟動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樣重要,堅持科普,有助于營造創新環境,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5月28日舉行的2023年科技活動周地球科學主題系列科普活動暨首屆西安市中小學地球科學知識與創作科普大賽啟動儀式上,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委員
中科院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古動物博物館
“為了讓所里的40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走出庫房,活起來、轉起來、動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說,“這次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中國古動物館,圓了我們多年的夢想。” 據了解,1994年,中國科
中科院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古動物博物館
新華社石家莊11月30日電(邸志永、高博)“為了讓所里的40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走出庫房,活起來、轉起來、動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說,“這次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中國古動物館,圓了我們
科普欄目“奇妙科技館”上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87.shtm 近日,由全國14家科技館聯手打造的全新科學欄目“奇妙科技館”在抖音平臺正式上線。該欄目由中國科協科普部科普中國·科學答人項目組主辦,北京科技報社、抖音青少年承辦。 該欄目中,
昆明動物博物館再現亞洲象骨骼標本
亞洲象是世界上現生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昆明動物博物館建設初期,曾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制作了館內的大象的骨骼和姿態標本。 今年11月,昆明動物博物館承接了一起大象骨骼模型的制作任務。昆明動物博物館立即組織制作隊伍,由去年榮獲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的高級工程師羅文壽負責,僅用了2
國際博物館日,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特別活動
“香蕉也有輻射,但不會有人在吃香蕉的時候擔心這個問題。”“輻射導致的脫發力度還沒有醫學考試殺傷力大。”……5月18日晚上,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的“趣玩|2024自然博物館之夜”主題活動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生帶來脫口秀《輻射那些事兒》,用輕松的語言、幽默的表演介紹醫生這個行業以及輻
中瑞專家新發現一枚周口店直立人牙齒化石
應瑞典烏普布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同號文于4月29日至5月4日訪問了該中心,并對收藏在烏布薩拉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的中國古生物化石進行了考察,取
兩院資深院士參觀國家動物博物館
9月25日上午,近百名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資深兩院院士參觀國家動物博物館。資深院士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很多資深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長期以來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喬格俠的陪同和博物館專業講解員的引
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研究員發現的,距今約2.28億年的有喙龜類“中國始喙龜”化石,日前,在海南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并永久收藏于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會上說,世界級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有著特別的意義
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研究員發現的,距今約2.28億年的有喙龜類“中國始喙龜”化石,日前,在海南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并永久收藏于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會上說,世界級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有著特別的意義,博物館
東北林業大學將建國內首家專題類森林博物館
12月13日從東北林業大學了解到,該校將建設國內首家專題類森林博物館,建筑面積達11000平方米。 建成后博物館將設有自然界與森林、森林與人類、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中國林業與經濟社會、林業科技進步、中華林業文明史六大主題,全面展示森林的種類、發生、發育,自然界變遷與世界森林現狀。長效發揮“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外貌。張兵蘭 供圖 幼兒園小朋友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參觀。張兵蘭 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基地名單,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成功入選。這是該館自2004年成功獲評以來,連續近20年穩居此位。 “我們是中國首家純高校屬性的國家二級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當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時面臨來自社會與科學界內部的許多沖擊。少一點功利主義的思想,堅守對科學最初的憧憬與好奇心才是根本。 對周忠和來說,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潛心研究感興趣的問題,心無旁騖地做好科學與科普工作,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
寧鎮山脈首件海爬化石捐贈儀式在南京舉行
8月26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辦以《走進恐龍時代》為主題的古生物科普報告會暨寧鎮山脈首件海爬化石捐贈儀式。 活動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副館長傅強主持,特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季承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鄭文杰,分別做了題為《恐龍時代的海洋霸主》《重返白堊紀——浙江的恐龍時代》的
這條4億歲的古魚上墻了!
中國古動物館外墻三維可視化展示效果圖(擬石科技制作)。受訪者供圖志留紀古海洋VR場景灰模示意圖(擬石科技制作)。化石三維重建。■本報記者 胡珉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盧靜最喜歡的魚,是中國古動物館中的“鎮館之寶”——保持了4億年前古老面貌的“活化石”拉蒂邁魚。在
天津自然博物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共建科普基地
為弘揚科學精神,深化全民閱讀,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建設,探索構建“自然博物館+高校圖書館”閱讀科普融合創新模式,4月23日,在南開大學舉辦的第十四屆“南開讀書節”開幕式上,南開大學圖書館與天津自然博物館簽署共建協議,建立“天津自然博物館-南開大學圖書館‘閱讀自然之美’科普基地”,通過舉辦科普展覽、主題
這條“鎮館之寶”大魚,上墻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11.shtm4億年前,要不是因為一些肉鰭魚類敢于“鋌而走險”,脊椎動物還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登上陸地。拉蒂邁魚作為一種肉鰭魚類,被科學家認為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和恐龍一起滅絕了,直到1938年它在
“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辦
1月27日,古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郝守剛“逝去的光影——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徐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李培軍,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俊來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生命的演化是一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過程
“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50.shtm1月27日,古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郝守剛“逝去的光影——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徐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北京大學地
這條4億歲的古魚上墻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32.shtm 中國古動物館外墻三維可視化展示效果圖(擬石科技制作)。受訪者供圖 志留紀古海洋VR場景灰模示意圖(擬石科技制作)。 化石三維重建。 ■本報記者 胡珉琦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orman-MacLeod訪問南京古生物所
3月19日至27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London,UK)古生物部主任Norman MacLeod教授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訪問。期間,MacLeod教授與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書記朱懷誠及有
北京推動館城融合-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
一到節假日,一群身穿黃馬甲、耳邊掛著擴音器的“小小講解員”,就活躍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各個展廳。 17歲的講解員劉雨菲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志愿講解經歷已長達10年多。盡管已經上高中,劉雨菲依然堅持定期來館里講解,伴隨著博物館的“成長”,圍著她聽講解的文博愛好者也與日俱增。 6月5日,參觀者在國家自然
毛方園:坐熱古生物研究“冷板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673.shtm 科研成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是怎樣的體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毛方園說,從大自然的生命畫卷中探尋連續的演變,是一件很幸運、很快樂的事。 潛
“真激光”讓博物館“活”起來
夜幕降臨,五扇卷簾幕悄然落下,告別白天熙攘的游客,位于陜西省的渭南博物館開始上演博物館“奇妙夜”。字圣倉頡、酒圣杜康、史圣司馬遷……耳熟能詳的歷史,生動形象的一一呈現,渭水之南的現在和過去交相輝映。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博物館有能力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