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他們全力托舉“大國重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15.shtm中國“人造太陽”創造世界紀錄、國產首艘大郵輪正式交付……一批“大國重器”在2023年問世或取得重要突破。它們挺進科技前沿,服務國計民生。在這些“大國重器”背后,有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工程師和能工巧匠。他們大膽創新、嚴謹求實、甘坐“冷板凳”,用汗水澆灌創新果實,用智慧破解技術難題,將前沿科技與工程應用巧妙結合,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中國科技工作者澎湃的創新活力、扎根一線的奉獻情懷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奮斗精神。值此歲末年終,讓我們向“大國重器”的研發者和建設者們致敬。 4月12日,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聚變能由于具有清潔、環保、安全、原材料儲量極其豐富等優點,被認為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終極能源。托卡馬......閱讀全文
大國重器-舍我其誰
步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安徽單元,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模型首先映入眼簾,滿滿的“科技風”迎面撲來。 “‘祖沖之號’是當時國際上超導量子比特數目最多、包含62個比特的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它在1.2小時內完成的采樣任務,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至少需要8年時間……”隨著解說員娓
大國重器、創新之眼
——記第24屆科協年會“測試裝備成果展” 6月26日,第二十四屆科協年會在長沙開幕,新聞聯播報導了這一盛況。 大家驚喜的發現,“測試裝備成果展”被這則新聞聯播重點和詳細報導,并因此進入更多觀眾的視野。新聞聯播報導第24屆科協年會 那么讓我們詳細的了解一下“測試裝備成果展”吧! 第二十四屆
大國重器再添“超級相機”
22日,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西光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高性能條紋相機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條紋相機達到實用化水平。 用過相機的人可能都知道,要拍攝清晰的運動照片,需要更高質量的相機。在微觀世界中,自然界的很多現象,例如植物的光
大國重器!“地下蛟龍”領跑記
盾構機,號稱“地下蛟龍”,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京華號”盾構機刀盤正在吊裝下井 北京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以下簡稱北京東六環項目)現場,我國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正在這里作業。中鐵十四局的建設者操縱著它,在地面30米以下,開挖一條長7.4公里的隧道,同時也檢驗著我國自主研發盾構機性能
超硬核!大國重器又上新了
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建造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傳來好消息!這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也被稱為“地面空間站”。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務副總師、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介紹,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主體建設已經完成,正在開展聯合調
探秘懷柔科學城里的“大國重器”
蛋白質組的秘密是什么? 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地球的核心由何組成…… 從星辰大海到生命演化, 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離不開功能強大的科研儀器, 特別是大科學裝置, 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大國重器”。 “十三五”時期落地懷柔科學城的五個大科學裝置,日前分別迎來階段性建設成果,“大
“人造太陽”何時升起?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寸草不生,全體人類不得不轉移到地下,建起了一座可容納35億人的地下城。為了自救,科學家們試圖制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出太陽系,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恒星系。每一座推進式行星發動機高達11公里,可以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使用的燃料便是被稱
大國重器——中國暗物質“捕手”后來居上
2400米深的中國四川錦屏山山體內,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里的大型暗物質探測器日夜運轉。PandaX-Ⅲ計劃示意圖,目標是測量“氙136的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新華社發 “如果把探測器中的原子比作一片樹林,暗物質粒子則是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呼嘯而過的兔子,難免有一只或幾只不長眼的家伙迎頭撞死在某
聚焦中國航天日,“大國重器”亮相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叩問蒼穹”,主場活動將在安徽合肥舉辦。 近年來,中國“太空之家”遨游蒼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飛躍與突破,刷新著中國航天的新高度。航天日前后,相關單位將舉辦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交流研討等400多項活動,各地
這一年,他們全力托舉“大國重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15.shtm中國“人造太陽”創造世界紀錄、國產首艘大郵輪正式交付……一批“大國重器”在2023年問世或取得重要突破。它們挺進科技前沿,服務國計民生。在這些“大國重器”背后,有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
人造太陽工程通過驗收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輔助加熱系統工程10日通過發改委組織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驗收。分析人士認為,人造太陽概念股有望爆發。 據了解,EAST輔助加熱是國家發改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2011年11月開工建設。驗收委員會認為,EAST輔助加熱項目組突破了一
技術領軍人揭秘問天探海“大國重器”
“近距離感受大國重器,備受震撼。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在書寫‘中國力量推動人類科學事業邁向高峰’的壯麗篇章。”騰訊高級副總裁郭凱天感言。他在現場宣布,騰訊正在深圳前海新總部建造一座開放的永久科技館,將聯合頂尖科研機構,運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聯技術,打造一棵數實融合的人類百年“科技樹”。這棵“樹”
人因工程:大國重器的點睛之筆
?? 杭州良渚夢棲小鎮入口的天橋上這幾天掛起一條巨大的橫幅——“第二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 幾乎所有經過這里的人都要問:“什么是人因工程?”杭州人很奇怪,為什么這4個字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吸引來15位中國兩院院士和3位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飛船、坦克、高鐵都是復雜人機系統,因為人的參與使系統
建大國重器,讓高能物理迸發無限能量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里,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 “
建大國重器,讓高能物理迸發無限能量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里,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自那之后,我
粵港澳大灣區“大國重器”上新
從中國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西麗湖論壇”上獲悉,位于深圳光明科學城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兩個大科學裝置當日正式投入使用,有望進一步匯聚全球高端科研資源,為大灣區基礎研究提供支撐。 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跨物種、跨尺度的生命健
時評: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13億多中國人民要齊心合力、砥礪奮斗,共圓中國夢!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支柱,也是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底線。 曾有觀點認為,發揮好比較優勢,就可以很
2020年十大國之重器揭曉!
新冠滅活疫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科研團隊,在研發流程環節不減的前提下,工作人員“三班倒”連軸轉,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從啟動研發到獲批臨床只用了98天。4月12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申報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
科學試驗用離心機:大國重器的搖籃
2018全國科技活動周正在各地火熱進行中,今年科技活動周的北京主場首次設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結合軍事博物館的自身優勢,“軍民科技融合成就展”成為最大亮點。 記者在軍民融合展區看到,中物院總體所利用先進的軍工技術,主動參與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大型多功能離心機,其研制的
隱匿的浪漫-大國重器的名字是如何來的?
“AG600”水陸兩棲飛機、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這些國之重器,承載著國人的夢想,他們的名字,也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浪漫。 篳路藍縷的航空航天人,在不斷探索奮斗的過程中,也不忘在這一個個國之重器的命名上,體現自己凝望那片壯麗星空之時的浪漫。從近3.6萬個征集和320萬張投票中脫穎而出的“天問
“人造太陽”照亮地球還要多久?
隨著核聚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很多相關技術獲得突破。在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協同作戰的今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有耐力、能長期投入的“國家隊”和更靈活、試錯成本更低的民營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推動形成良好創新生態。 核聚變領域又獲重要突破。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實現了核聚變反應的凈能量
“人造太陽”照亮未來能源之路
太陽普照大地,孕育萬物,其能量來自于內部一刻不停的聚變反應。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理論,質量虧損可轉化成能量。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主要是氫或重氫(氫的同位素),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從而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以說,核聚變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聚變反應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徐匡迪院士:我們現在大國重器有了,但還沒有“精器”
“我們現在大國重器有了,但還沒有‘精器’。也就是說,肌肉強壯了、骨骼長大了,但是心臟和腦子還要靠別人。這是不行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前夕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如是說。中國工程院供圖 他表示,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制度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把各路科技大軍組織起來共同攻關
印度艱難打造太陽能大國
近日,印度聯邦政府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部(MNRE)向世界銀行申請貸款,要求后者提供總額達5億美元的貸款,以啟動在拉賈斯坦邦規劃建設的4吉瓦太陽能項目。據了解,這筆貸款將用來支持該項目第一階段750兆瓦裝機容量的建設。 近年來,印度大推可再生能源建設,尤其看好太陽能未來的發展。今年1月
起飛!中國航展震撼開幕!這些大國重器將亮相現場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第十四屆中國航展8日上午將在廣東珠海開幕,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740多家企業線上線下參展,目前各項工作準備就緒。 “八一”和“紅鷹”兩支飛行表演隊7日完成了航展開幕前的檢驗性飛行訓練,8日將聯袂炫舞藍天。 陸軍某空中突擊旅的直升機7日抵達
“人造太陽”路上-中國后來居上
今年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第30個年頭。 核能,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成為了一柄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在試圖探索利用核聚變能這一新的能源。 尋找能源新出路 “核裂變已經被人類利用發電,但裂變堆的核燃料蘊藏極為有限,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也是難題。”日前,中科
國內首臺“人造太陽”落戶日出東方
12月10日,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辦、日出東方(603366,股吧)承辦的中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室內太陽模擬器應用及現場演示”研討會在江蘇連云港(601008,股吧)召開。會議期間,日出東方“人造太陽”實驗室正式揭牌,標志著國內首臺“人造太陽”落戶日出東方,公司也成為國內
“人造太陽”關鍵調控技術取得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團隊孫有文研究員課題組,在EAST上利用三維旋轉磁擾動場控制偏濾器靶板熱負荷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結果日前發表在聚變領域期刊《核聚變》上。通過與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研究團隊合作,課題組將這一結果在美國
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研究進展
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中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七方共同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
“人造太陽”溫度升高到1億度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正在接受技術升級。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達到持續 400秒、中心溫度大于2000萬攝氏度實驗環境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正在進行的升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