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皮膚粘膜破損的簡介
黏膜破損是發生于口腔、舌、眼、外陰和肛門黏膜等部位的損害,可與皮膚疾患及全身疾患伴發或獨立存在,口腔黏膜疾病范圍廣泛,實際上已涉及到口腔科、皮膚性病科、耳鼻喉科、內科等多種學科。......閱讀全文
關于皮膚粘膜破損的簡介
黏膜破損是發生于口腔、舌、眼、外陰和肛門黏膜等部位的損害,可與皮膚疾患及全身疾患伴發或獨立存在,口腔黏膜疾病范圍廣泛,實際上已涉及到口腔科、皮膚性病科、耳鼻喉科、內科等多種學科。
關于皮膚粘膜破損的病因分析
(1)感染性疾病 硬下疳、軟下疳、腹股溝肉芽腫、生殖器皰疹、念珠菌性龜頭炎、阿米巴龜頭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真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尖銳濕疣、鵝口瘡、淋菌性口炎、口角炎、口腔皮膚結核病、放線菌病、麻風黏膜破損、壞疽性龜頭炎、艾滋病舌部的毛狀白斑。 (2)變態反應性疾病 接觸性唇炎、固定
關于皮膚粘膜破損的診斷方式介紹
黏膜疾病的實驗室檢查有多種,要結合病因考慮,如感染性疾病可借助細菌學檢查,病毒性疾病可進行病毒培養鑒定,組織病理可為腫瘤提供診斷依據。性傳播疾病也有多方面檢查,如梅毒血清學試驗,PCR檢查可以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真菌學檢查有助于真菌性疾病的診斷。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簡介
皮膚粘膜淋巴結(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生首次發現。由于該病可發生嚴重心血管病變,引起人們重視。
關于皮膚粘膜病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1)暴露部位皮疹:可呈各種皮疹,輕者為稍帶水腫的紅斑,重者出現水泡、潰瘍、糜爛及皮膚萎縮、色素沉著及瘢痕形成。 (2)蝴蝶斑:典型頰部蝴蝶斑只見于1/3至1/2患者,非每例皆有之。蝶形紅斑常具診斷特異性。 (3)光過敏、脫發:值得重視的是脫發。美國風濕病學會舊分類標準有此一項,1982年修
關于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治療介紹
治療原則 1.局部外用抗真菌制劑為主。 2.必要時內服系統抗真菌藥。 3.積極治療原發病,祛除誘因。 用藥原則 1.對于局限于皮膚、粘膜部位的念珠菌病以外用療法為主。(1)皮膚、龜頭念珠菌病外用咪唑類霜劑。(2)口瘡可選用克酶唑或制酶菌素片含化,外涂1%龍膽紫或3%碳酸氫鈉溶液漱口。(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其他癥狀介紹
往往出現心臟損害,發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內膜炎的癥狀。患者脈搏加速,聽診時可聞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收縮期雜音也較常有。可發生瓣膜關閉不全及心力衰竭。作超聲心動圖和冠狀動脈造影,可查見多數患者有冠狀動脈瘤、心包積液、左室擴大及二尖瓣關閉不全。X線胸片可見心影擴大。偶見關節疼痛或腫脹、咳嗽、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輔助檢查介紹
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及粒細胞百分數增高,核左移。過半數病人可見輕度貧血。血沉明顯增快,第1小時可達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顯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顯著。白蛋白減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開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類風濕因子和抗核體均為陰性。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鑒別診斷介紹
應與各種出疹性傳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結炎、類風濕病以及其它結締組織病、病毒性心肌炎、風濕炎心臟炎互相鑒別。 該病癥與猩紅熱不同之點為:①皮疹在發病后第3天才開始;②皮疹形態接近麻疹和多形紅斑;③好發年齡是嬰幼兒及較小兒童時期;④青霉素無療效。 該病癥與幼年類風濕病不同之處為:①發熱期較短
關于皮膚粘膜出血的血管壁功能異常介紹
皮膚粘膜出血 (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是因機體止血或凝血功障礙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膚粘膜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難以止血為臨床特征。 正常情況下在血管破損時,局部小血管即發生反射性收縮,使血流變慢,以利于初期止血,繼之,在血小板釋放的血管收縮素等血清素作用下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診斷標準介紹
1.不明原因的發熱,持續5天或更久。 2.雙側結膜充血。 3.口腔及咽部粘膜彌漫充血,唇發紅及干裂,并呈楊梅舌。 4.發病初期手足硬腫和掌跖發紅,以及恢復斯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 5.軀干部多形紅斑,但無水皰及結痂。 6.頸淋巴結的非化膿性腫脹,其直徑達1.5cm或更大。但如二維超聲心動
關于直腸粘膜脫垂的簡介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粘膜、直腸全層、肛管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處的一種疾病。本病可以發生于各年齡段,但以幼兒、經產婦及年長體弱者多見。 一、脫出 直腸脫出肛外是直腸脫垂的主要癥狀。輕者在排便增加腹壓時直腸脫出肛門外,初起能自行還納,以后漸漸不能自己還納,需用手還納;重者直腸壁粘膜和肛
關于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臨床表現
1.皮膚念珠菌病 (1)擦爛型念珠菌病:腋窩、乳房下、腹股溝、臀部、指間等處皮膚發生邊界清楚的紅斑,表現浸漬糜爛,或有微小水皰、膿皰。 (2)念珠菌性甲溝炎、甲病:甲周紅腫,但不化膿。 甲板增厚,表面高低不平,可有白斑或棕黑色,但仍有光澤。 (3)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常發生于營養不良或長
關于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診斷依據 1.易發于機體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惡性腫瘤、糖尿病、長期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2.各臨床類型之臨床表現、皮損特征。 3.皮屑或分泌物直接鏡檢可見孢子及假菌絲,念珠菌培養陽性(3次以上且是同一菌種)。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主要癥狀介紹
常見持續性發熱,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10天后出現特征性趾端大片狀脫皮,出現于甲床皮膚交界處。還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
咯血伴有皮膚粘膜出血的鑒別
須根據咯血的伴隨癥狀鑒別咯血的原發病: 1、伴發熱,可見于肺結核、肺炎、肺膿腫、肺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支氣管癌等。 2、伴胸痛,可見于大葉性肺炎、肺梗塞、肺結核、支氣管癌等。 3、伴嗆咳,可見于支氣管癌、支原體肺炎等。 4、伴皮膚粘膜出血,須注意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
咯血伴有皮膚粘膜出血的診斷
臨床表現 1.年齡 青壯年—肺結核、支擴、風心二狹 40歲以上有長期大量吸煙史—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癌(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斷性痰中帶血) 2.咯血量 小量咯血:每日量咯血量在100ml以內 中等量咯血:每日咯血量100~500ml 大量咯血:每日咯血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30
咯血伴有皮膚粘膜出血的病因
對咯血病人雖然應用了各種檢查方法,仍有5%~15%病人的咯血原因不明,稱隱匿性咯血。部分隱匿性咯血可能由于氣管、支氣管非特異性潰瘍、靜脈曲張、早期腺瘤、支氣管小結石及輕微支氣管擴張等病變引起。 1、支氣管疾病常見的有支氣管擴張(結核性或非結核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內膜結核、支氣管癌(原發性
咯血伴有皮膚粘膜出血的檢查
1.血尿便常規檢查、有關凝血機制的檢查、痰內抗酸桿菌、瘤細胞、肺吸早卵、痰普通培養及真菌培養等,對明確咯血的病因幫助很大。 2.X線檢查:對每個咯血者均應進行胸部X線透視,必要時進行胸部后前位及側位攝影、休層及CT攝影。 3.支氣管鏡檢查。 4.心電圖。
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簡介
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病癥。 1.好發于5歲以下嬰幼兒,無明顯季節性。 2.發熱,體溫可達40℃,持續5天或更長時間后緩慢下降。 3.雙眼球結膜充血,口唇初起潮紅,以后干燥結痂并皸裂,舌部充血呈楊莓狀,咽部充血。 4.發熱3~5天后,全身出現麻疹樣、猩紅熱樣或多形紅斑樣皮疹
關于粘膜白斑病的基本簡介
白斑的好發部位是頰、舌背、舌腹、唇、腭、口底、牙齦等部位的口腔粘膜,但有時也可發生在其它部位。某些類型具有比較特定的部位:顆粒狀白斑多見于口角區頰粘膜;皺紙狀白斑多見于口底舌腹;疣狀白斑多見于牙齦。白斑發病部位與白色角化病的好發區域不同,而且在形態和質地上也無共同之處。 白色念珠菌白斑除了微膿
關于小兒直腸粘膜脫垂的簡介
中國醫學認為: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 5歲以下兒童發生直腸脫垂非常多見,由于小兒體質嬌嫩,發育不完全成熟,元氣不實,骶骨彎曲未長成,直腸粘膜下組織也較為疏松,直腸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腸與骨盆幾乎筆直,即垂直的狀態,比較活動,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門括約肌的負荷量,兒童時期又易患營養不良、百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急性期治療介紹
1.丙種球蛋白 研究已證實早期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該病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必須強調在發病后10天之內用藥。用法為每日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2~4小時輸入,連續4天;同時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連續4天,以后閏至5mg/kg頓服。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發病機理
研究表明,該病在急性期存在明顯的免疫失調,在發病機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細胞亞群失衡,CD4增多,CD8減少,CD4/CD8比值增加。此種改變在病變3~5周最明顯,至8周恢復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機體免疫系統處于活化狀態,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進B細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病理改變
根據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1990年對217例死亡病例的總結,在病理形態學上,該病血管炎變可分為四期: Ⅰ期:約1~2周,其特點為:①小動脈、小靜脈和微血管及其周圍的發炎;②中等和大動脈及其周圍的發炎;③淋巴細胞和其它白細胞的浸潤及局部水腫。 Ⅱ期:約2~4周,其特點為:①小血管的發炎減輕;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檢查診斷
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1984年)提出該病診斷標準應在下述六條主要臨床癥狀中至少滿足五條才能確定: 1.不明原因的發熱,持續5天或更久。 2.雙側結膜充血。 3.口腔及咽部粘膜彌漫充血,唇發紅及干裂,并呈楊梅舌。 4.發病初期手足硬腫和掌跖發紅,以及恢復斯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 5.軀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輔助檢查
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及粒細胞百分數增高,核左移。過半數病人可見輕度貧血。血沉明顯增快,第1小時可達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顯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顯著。白蛋白減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開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類風濕因子和抗核體均為陰性。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鑒別診斷
應與各種出疹性傳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結炎、類風濕病以及其它結締組織病、病毒性心肌炎、風濕炎心臟炎互相鑒別。 該病癥與猩紅熱不同之點為:①皮疹在發病后第3天才開始;②皮疹形態接近麻疹和多形紅斑;③好發年齡是嬰幼兒及較小兒童時期;④青霉素無療效。 該病癥與幼年類風濕病不同之處為:①發熱期較短
皮膚粘膜出血的血小板異常介紹
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血管損傷處血小板相互黏附、聚集成白色血栓阻塞傷口。血小板膜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釋放花生四烯酸,隨后轉化為血栓烷( TXA2 ),進一步促進血小板聚集,并有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促進局部止血。當血小板數量或功能異常時,均可引起皮膚粘膜出血,常見于: ( 1 )血小板減
簡述皮膚粘膜出血的臨床表現
皮膚粘膜出血表現為血液淤積于皮膚或粘膜下,形成紅色或暗紅色斑,壓之不褪色,視出血面積大小可分為瘀點、紫癜和瘀斑。血小板減少出血的特點為同時有出血點、紫癜和瘀斑、鼻出血、齒齦出血、月經過多、血尿及黑便等,嚴重者可導致腦出血。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計數正常,出血輕微,以皮下、鼻出血及月經過多為主,但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