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頜面部炎癥的概述
①智齒冠周炎 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感染。病因:下頜第三磨牙(智齒)常因萌出不全,被牙齦覆蓋,在牙冠與牙齦之間形成盲袋間隙,存留食物殘渣和細菌。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就發生冠周炎。臨床表現:智齒冠周紅腫、疼痛,張口困難,頜下淋巴結腫大,全身發熱等;并發癥有頜面蜂窩組織炎、頜骨骨髓炎及全身敗血癥等。 ②頜骨骨髓炎 感染多來自各種化膿性牙病的擴散,還可來自頜骨損傷、砷磷等化學性中毒、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后頜骨壞死及特異性感染(結核菌、放線菌、梅毒螺旋體等)。臨床表現:頜骨疼痛、紅腫,開口困難,多個牙松動、溢膿,有面瘺、唇麻木及全身發冷、發熱、白細胞增多等中毒癥狀。X線照片可見骨質破壞及死骨等。 ③面部蜂窩組織炎 常因牙槽膿腫、牙周炎、智齒冠周炎等感染擴散所致,也可來自淋巴結炎、涎腺炎、扁桃體炎、外傷感染和血源性感染等。由于頜面部被筋膜肌肉分隔成多個間隙,炎癥常局限于某個或數個間隙,故又稱為間隙感染。臨床表現:局部紅腫高突、壓疼,......閱讀全文
關于頜面部炎癥的概述
①智齒冠周炎 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感染。病因:下頜第三磨牙(智齒)常因萌出不全,被牙齦覆蓋,在牙冠與牙齦之間形成盲袋間隙,存留食物殘渣和細菌。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就發生冠周炎。臨床表現:智齒冠周紅腫、疼痛,張口困難,頜下淋巴結腫大,全身發熱等;并發癥有頜面蜂窩組織炎、頜骨骨髓炎及全身敗血癥等。
關于頜面部炎癥的防治介紹
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和控制細菌感染為治療原則。全身應用抗菌藥物、中草藥,注意休息、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服維生素B、C,必要時輸血。局部治療在炎癥早期可用藥物含漱、外敷、理療。化膿期應及早切開引流膿液,切口要利于引流、隱蔽,勿傷面神經及腮腺導管。但唇癰禁忌切開而應用高滲藥物或抗菌素等局部濕敷拔膿。炎癥
關于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概述和癥狀介紹
1、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疾病概述: 正常頜面部各層組織之間存在潛在的筋膜間隙,當感染侵入這些間隙時,化膿性炎癥使疏松結締組織溶解液化,炎癥產物充滿其中,此時才出現明顯的間隙。感染可局限于一個間隙內,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組織擴散,形成彌散性的多個間隙感染,如口底。 2、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臨床癥狀: 常
治療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概述
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治療要從全身和局部兩個方面考慮,但對輕度感染,僅用局部治療即可治愈。 1、口腔頜面部感染局部治療:注意局部清潔,減少活動和不良刺激。炎癥早期可外敷藥物、針灸、封閉和理療,有消炎、消腫、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藥有金黃散、六合丹,敷于患處皮膚表面,可使炎癥消散或局限。 2、口
概述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癥狀體征
1、頜面部間隙感染常表現為極性炎癥過程。感染的性質可以是化膿性或腐敗壞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淺的或深在的,可局限于一個間隙內,也可經阻力較小的組織擴散至其他間隙,形成多間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一般化膿性感染的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癥反映嚴重者,全身出現高熱、寒戰、脫水、百
關于口腔頜面部感染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感染 [1] 是一種口腔科常見病。口腔頜面部感染既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等感染的共同性,又因口腔頜面部的解剖生理特點,使感染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其特殊性。感染(infection)是指由各種生物性因子,在宿主體內繁殖及侵襲,在生物因子與宿主相互作用下,導致肌體產生以防御為主的一系列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 口腔癌大部分發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所謂癌前病變是一種可能演變為癌的病理變化,如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
關于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簡介
頜面部間隙感染是顏面、頜周及口咽區軟組織腫大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化膿性炎癥彌散時稱為蜂窩織炎,局限時稱為膿腫。 1、預防為牙源性感染,如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頜骨骨髓炎等及扁桃體炎、涎腺炎、頜面部淋巴結炎、面部癤、癰,口腔潰瘍等的發生,保持口腔衛生,加強營養, 2、疾病別名:頜周蜂窩織
頜面部創傷治療
面部創傷較為常見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創傷的初始處理和評估的關鍵在于保護氣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數可能由于嚴重的顱腦損傷引起,因為它們大多數伴發顱腦損傷。面部損傷可能由于閉合性創傷的直接打擊造成,例如斗毆或墜落傷。其中面部骨折和軟組織損傷占大多數。Lefort骨折為面部骨創傷的一種特殊類型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檢查方式介紹
1.X線檢查 了解骨組織腫瘤及侵襲范圍。 如:牙源性囊腫、頜骨良惡性腫瘤等,常采用X線曲面平展片,上頜瓦氏位、下頜骨正側位、上頜咬合片等等。對惡性腫瘤常規作胸片檢查。通過腮腺造影可了解腮腺腫瘤的性質。 2.CT檢查 3.MRI檢查 適應于頸動脈體瘤、舌根腫瘤、涎腺腫瘤、淋巴結轉移的診斷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亦稱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口腔、顏面部、頜周組織及頸上深部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均為繼發性感染,常見的感染來源包括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創傷性、血源性及醫源性導致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較為少見。在臨床上,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可以局限在某一個間隙內,也可能同時累及相鄰的
關于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治療方案介紹
根據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癥的不同時期,注意治療和局部治療相結合,才能收到好效果。 1、頜面部間隙感染的全身治療 :一般支持療法與抗生素治療,常用青霉素和鏈霉素聯合治療。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和奎諾酮類也是首選藥,病情嚴重者需采用靜脈滴注給藥,用藥的劑量應足夠大,漿液期炎癥多可控制、消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1.舌部血管瘤 是舌部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海綿狀血管瘤可發生在舌的任何部位,腫瘤初起時呈結節狀隆起高出舌表面,舌面呈紫紅色,患側舌部海綿淋巴血管瘤,舌體明顯增大,觸之腫物柔軟、邊界不清,壓之腫物縮小,當壓力解除后,腫物又迅速恢復原狀,腫瘤逐漸侵犯周圍舌組織腫
概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臨床表現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常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張口受限、呼吸困難等)和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等典型表現,淺層間隙化膿性感染可捫及波動感,深層間隙感染局部有凹陷性水腫和明顯壓痛。由于感染部位和范圍不同,其表現的臨床癥狀亦有差異。 咬肌間隙感染:咬肌間隙感染的典型癥狀是以下頜支及下頜角為中心的咬肌區
面部脂溢性皮炎癥的護理方法概述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現象,好出現在頭部、面部、前胸、后背等處。好發于皮脂腺分布較多部位,如頭、面、耳后等處,也可泛發全身。典型皮損為黃紅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覆油膩性鱗屑,嚴重時可有滲液;或干性紅斑上有灰白色糠秕樣鱗屑,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記載:“此證生于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預后介紹
局限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在有效抗感染治療下一般能夠控制。如感染發展至膿腫階段,在局部膿腫切開引流和全身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下感染一般能夠得到控制。如感染病原菌毒力較強或患者自身抵抗力較差時感染可能難以控制,出現嚴重的局部和全身癥狀,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及昏迷等癥狀。
關于口腔頜面部感染的常見感染途徑介紹
1、牙源性感染,細菌通過病灶牙或牙周組織進人機體引起的感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口腔頜面部感染途徑。 2、腺源性感染,細菌經過淋巴管侵犯區域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炎,繼而穿破淋巴結包膜擴散到周圍間隙形成蜂窩織炎。多見于嬰幼兒,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3、損傷性感染,由于外傷、黏膜破潰或拔牙創造成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疾病介紹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亦稱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口腔、顏面部、頜周組織及頸上深部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口腔、顏面部、頸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結構如皮下組織、咀嚼肌、唾液腺、骨骼等,均有致密的筋膜包裹。在這些解剖結構的筋膜之間有數量不等而又彼此相連的疏松結締組織或者脂肪組織充填,并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唾液腺導
關于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預后介紹
一般說來,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預后要較癌為差。據國內一組資料報道70年代初期的統計資料,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3、5年生存率僅為38.9%和22.2%。近年來雖有明顯提高,但比鱗癌及腺源性上皮癌還要差很多。 不同病理類型的軟組織肉瘤,其預后差別較大,除病理因素外,還取決于其原發部位、病期
關于頜面部骨肉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1、頜面部骨肉瘤的臨床表現: ① 早期出現間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轉變為持續性劇痛伴反射性疼痛。 ② 生長迅速,牙槽突及頜骨膨大破壞,牙松動移位。 ③ 腫瘤突破骨皮質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現畸形,表面皮膚靜脈怒張,呈暗紅色。 ④ X線檢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狀或蔥皮樣改變,溶骨性
關于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藥物治療介紹
1.原發腫瘤的處理 絕大多數軟組織肉瘤的基本治療方法為局部根治性廣泛性切除,即以手術治療為主。對于局部復發率較高的肉瘤,術后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如橫紋肌肉瘤、血管肉瘤、神經源性肉瘤、滑膜肉瘤、腺泡狀軟組織肉瘤等。這里還要特別強調綜合治療的作用,如橫紋肌肉瘤,以前單采用手術療法,其療效很差,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全身癥狀介紹
局限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且機體抵抗力較強者,全身癥狀可不明顯。嚴重口腔頜面部感染,尤其是體弱病員可出現明顯的全身癥狀。典型變性表現有:寒戰、體溫升高、乏力、食欲減退、呼吸和脈搏增快、尿量減少等,化驗檢查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比例上升或有核左移等。如全身反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還可能出現全身代謝紊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全身治療介紹
全身治療方面根據局部及全身癥狀,選擇適當足量的抗生素,抗生素選擇可參考病原菌藥敏試驗的結果。原則上一種抗生素可以控制的感染,就不任意采用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可用窄譜抗菌藥的病例不適用廣譜抗菌藥。如一種抗生素無法控制感染,可根據藥物作用機制、作用環節的異同選擇抗菌藥物聯合應用。臨床上上用的抗菌藥物包
關于口腔頜面部皮樣、表皮樣囊腫的簡介
胚胎發育時遺留于組織中的上皮細胞發展而成。口底皮樣或表皮樣囊腫,是因第一、第二對鰓弓在中線融合時被埋入的上皮殘余發展而來。也可為獲得性植入囊腫,是創傷時上皮被帶入組織深部發展所致。
關于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感染生理特點介紹
1、口腔頜面部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起始端,長期與外界相通,是人體的暴露部分,各種細菌在這些部位聚集、滋生、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容易發生感染。 2、牙齒生長于上、下頜骨內,齲病、牙髓炎和牙周病的病變若繼續發展,可通過根尖和牙周組織使感染向頜骨和頜周蜂窩組織蔓延。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頜面部獨有的感
關于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病理方面肉眼觀肉瘤呈結節狀或分葉狀,由于其生長較快,故體積常較大,質軟,切面多呈灰白色,均質性,濕潤,外觀如魚肉狀,故稱為肉瘤。 鏡下,肉瘤細胞大多彌漫排列,不形成細胞巢,與間質分界不清,網狀纖維染色可見肉瘤細胞間存在網狀纖維。腫瘤間質的結締組織少,但血管較豐富,故肉瘤常先
關于口腔頜面部軟組織肉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關于軟組織肉瘤的致病因素還知之甚少。應當注意的是因良性病損而行放射治療可能導致肉瘤變。例如臨床可以看到血管瘤放療后引起的血管肉瘤;頜骨纖維性病變因放療而導致的纖維肉瘤等等。不少軟組織肉瘤發病前可有局部創傷史,但創傷在發病中的真正作用也還不夠明了。病毒在特定類型的肉瘤可能也起一定作用,如免疫缺陷病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病理生理介紹
感染早期可見肌肉及筋膜內高度充血和炎癥性水腫,并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伴隨著炎癥的進行,組織溶解壞死,間隙內以化膿性滲出物和壞死物質充填,形成膿腫。
關于頜面部骨肉瘤的基本信息介紹
骨肉瘤是惡性度較高的腫瘤,約有5%發生于頜骨,下頜骨較上頜骨為多見。骨肉瘤是由腫瘤性造骨細胞、腫瘤性骨樣組織及腫瘤骨組成,分化較成熟、腫瘤骨較多的稱為成骨性骨肉瘤,其惡性程度較低;分化較原始或呈胚胎型,腫瘤骨少的稱為溶骨性骨肉瘤,其惡性程度較高。 頜面部骨肉瘤的病因: 骨組織來源于間充質干細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檢查診斷介紹
根據發病因素、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能作出正確診斷。如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對縮短病程、防止感染擴散和惡化均有重要意義。炎癥初期感染區局部會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在炎癥局限形成膿腫以后,波動感又是診斷膿腫的重要特征。深部膿腫一般難查到波動感,但壓痛點比較清楚,同時常伴有凹陷性水腫。對深部膿腫,為